[重庆一模]重庆市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

A.管理渡船的,就是住在白塔下的那个老人,他有一只狗,黄色的。

B.一股鱼腥味从鲨鱼加工厂那边飘过来,浓浓的。

C.天山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天然湖,很大。

D.大清早他走进了射击馆,慌慌张张地。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鱗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C.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突然猝死的现象越来越多了,现在年轻人压力过大,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这种死亡的很重要的诱因。

D.国内生产困难重重,海外投资短期内难以见效,粮食虽然连续十年增产,但中国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却日益困难。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两侧深深的峡谷是最让人流连忘返的,那里的岛屿、湖泊以及高山景行将让每个浏览的人大饱眼福,心旷神怡。

B. “少了一根铁钉,丢了一个马掌,丧了一匹战马,亡了一个国家”,这个谚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大而化之

C. 在作为时尚风向标的东京涩谷街头,我们每天都能看见戴着各式口罩的年轻人,认为戴口罩显得更为时尚的年轻人不一而足

D. 朴实的莫言在公众场合表现出的谦逊赢得了大众对他的敬重。他的微博中,满是热心粉丝的溢美之词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彳(chù) (sù)源 火(bō) 殒身不(xù)

B.(hún)沌 (yì)业 (mǐ)望 人才(jǐ)济

C.杜(zhuàn) (jiā)道 (sǒng)然 勤能补(zhuō)

D.(qiāng)害 棕(lǘ) 拱(xuàn) 惊鸿一(piē)

5、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处于风必摧之、流必湍之、众必非之的时候。中国人被贬为“东亚病夫”时,看尽了世界的白眼,此时欲    之际,抬头便见红眼,四处射来的    更是家常便饭。一个人在迈向优秀的过程中是要尝遍白眼和红眼的,一个国家的    过程亦是如此。

A.出人头地    明枪暗箭    兴起

B.出类拔萃    明争暗斗    兴起

C.出人头地    明争暗斗    崛起

D.出类拔萃    明枪暗箭    崛起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理解一开始即有一种中国思想特色,他是中国思想应对西方思潮的一个代言者。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人生提供行为标准,他把哲学分为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这种分类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而在对西方哲学的认识中,他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代表了中国思想特质的哲学观。近代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肩负着双重任务,引入一个有普遍性的学科与平台,发掘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空间以与现代科学等西方现代文明形态对话。

在西方哲学范式占主流的思维方式中,哲学是追寻理性的理智活动,以理性与理性的言说思考、讨论世界的普遍性真理,而从持这一立场的许多西方哲学学者看来,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则是一个待讨论的问题。中国哲学给人留下不重视理性论证的印象,部分西方学者因此质疑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其实,中国哲学中也不乏理性讨论,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这个理性讨论放在最核心的理论位置。

西方哲学的先驱一直在反思哲学上的西方中心论,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哲学或许不止有一种形态。雅思贝尔斯认为,中国的先秦诸子、印度的苦行者、希腊的哲学家、以色列的先知,无论彼此的信仰、思想内容与内在禀性的差异有多大,都属于同一类的人。他所谓的哲学是指突破了依赖异己性力量,而从人自身发现了超越性,并让自我与宇宙的内在根源相契合的学问和实践。而一个文明是否能获得它的高度,就在于它是否能在混沌或混乱中取得这种突破。余敦康认为有必要从文明的角度思考人类哲学的多元与差异,他的基本想法是人类精神的觉醒是在希腊、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地区同时发生的。余敦康先生以精神自由的原则取代了古代文明的实体性原则刻画哲学突破的特征,中国的先秦诸子哲学与希腊、印度哲学都发现了一种关于精神自由的意义,它们都脱胎于早期宗教,然而形态却因整体环境、面对问题、文化基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希腊文明的求知、印度文明的追求解脱、中华文明的求道皆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形态。如果这样理解哲学的话,那么并非理性形式而是人自觉地反思自身并将自身与宇宙整体关联起来的这一种精神自觉活动,或许这才是哲学更恰切的定义。冯友兰一开始即扭住了人生问题并把它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之后的著作如《新原人》中进一步完善,以觉解说与境界说将人生哲学的意义充实,与雅思贝尔斯等人相互呼应。

冯友兰认为,中国所以没有近代自然科学是因为中国的哲学向来认为,人应该求幸福于内心,不应该向外界寻求幸福。然而进一步深入到对哲学的探索后,冯友兰却显露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即对普遍性的探寻。他把哲学看成一种具有超越文化意义的有普遍性的思想,这种对普遍性思考的追求一直贯穿在冯先生的哲学探索中,此后明确体现在贯穿他一生思考的共相问题中。在《天人损益论》中他已经明确了对哲学的自觉追求,把带有时代焦虑性与地区局限性的政治文化问题转化成一个超越具体时代和地域的哲学问题,这种意义上的哲学追求至今仍有生命力。哲学作为一个公共的理性平台,应该承担起协和各种思想立场、各个文明立场的责任,而不是片面强调某种文化的特殊性。正是这种哲学平台让冯友兰得以在同期的文化学者的摸索中脱颖而出,中国哲学终究成为取代传统经学、理学、玄学、义理学的思想与学科范式。在《新原人》中,冯友兰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四境界说,他给哲学下了一个最代表中国立场传统的定义:哲学的用处,本不在于求知识,而在于求智能。哲学可以使人达到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而不能使人常住于天地境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给人留下不重视理性论证的印象,让一些西方学者质疑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B.雅思贝尔斯认为中国先秦、印度和希腊哲学都脱胎于早期宗教,是哲学的不同样态。

C.冯友兰认为中国人过度追求内心幸福和外界幸福的结合,导致缺失了近代自然科学。

D.冯友兰通过建立哲学平台,让中国的哲学取代了传统经学、理学、玄学、义理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总说冯友兰对哲学的分类和对西方哲学的认识,得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从理性思维上诠释说明,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文章以雅思贝尔斯和余敦康的观点为例,表明部分学者意识到了哲学的多元性。

D.文章列举冯友兰《新原人》中的四境界说,并认为哲学能让人达到最高的天地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友兰作为中国思想应对西方思潮的一个代言者,一开始即扭住了人生问题并把它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并在之后的论著中不断完善。

B.通过对中西方哲学家观点的分析,作者认为把哲学定义为人类反思自身,并将自身与宇宙整体关联起来的一种精神自觉活动或许更恰当。

C.冯友兰的人生问题的哲学观跟西方中心论中那些西方哲学家不一样,跟西方哲学家如雅思贝尔斯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D.冯友兰对普遍性的探寻结果,即用超越具体时代和地域的哲学问题去根治时代特殊性与地区局限性,由此开创了中国哲学。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下“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6)________________,二十三丝动紫皇。(李贺《李凭箜篌引》)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提出如果秦朝吸取教训,“_________”那就不至于迅速灭亡,委婉讽劝唐敬宗,希望他不要“___________”。

(2)古为今用在写作中随处可见,《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相近的表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于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属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唐宋诗文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望岳》中,以虚实结合手法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通过描写风云突变的天气,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互文的手法,通过对军中将领的用物描写,反映边塞八月奇寒无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刈麦》一诗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中,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胸中抑郁之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一个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李白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都独惆怅。

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注)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

去去泪满襟,举声粱甫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注)欻():忽然,迅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心理变化为线索呈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与艰难现实之间的矛盾。

B.“开轩”四句,诗人借助视觉与听觉描写刻画了诗人惊醒后悲凉的状态。

C.“何必求知音”一句直接表达了被现实击败的诗人缺少友人关怀的孤独。

D.本诗一反李白诗歌意象新奇、诗风豪放的特点,借用朴实话语表情达意。

2本诗意蕴丰富,发人深省。请谈谈本诗给你的人生感悟。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骊姬者,骊戎之女,晋献公之夫人也。初,献公娶于齐,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生公子重耳、夷吾。献公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生奚齐、卓子。

骊姬嬖于献公,齐姜先死,公乃立骊姬以为夫人。骊姬欲立奚齐,乃与弟谋逐太子与二公子。于是骊姬乃说公曰:“曲沃,君之宗邑也;蒲与二屈,君之境也。不可以无主。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二公子主蒲与二屈,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遂使太子居曲沃, 重耳居蒲,夷吾居二屈。

骊姬既远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骊姬曰: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虽其爱君,欲不胜也。君不早图,祸且及矣。公惧曰:奈何而可?”骊姬曰:君何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治之,殆将释君乎?”公曰:不可,吾将图之。由此疑太子。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曰:君梦见齐姜,亟往祀焉。申生祭于曲沃,归福于绛,公田不在,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施毒于脯。公至,召申生将胙。骊姬曰:食自外来,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犬死;饮小臣,小臣死之。骊姬乃仰天叩心而泣,见中生哭曰:嗟乎!国,子之国,子何迟为?君有父恩i忍之,况国人乎?弑父以求利人,孰利之?”献公使人谓太子曰:尔其图之。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遂自经于新城庙。

公遂杀少傅杜原款。使阉楚刺重耳,重耳奔狄。使贾华刺夷吾,夷吾奔梁。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

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七,有删节)

[注]①归福,奉献祭肉。②胙:祭祀时用的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B. 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C. 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D. 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可以威民惧寇矣   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今谓君惑我   此非曹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 及矣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 骊姬乃使人公命告太子日   斧斤时人山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骊姬劝说献公让申生镇守曲沃,让重耳镇守蒲城,让夷吾镇守二屈,其真实目的并非加强宗邑和边境的防守,而是为立奚齐为太子创造条件。

B. 骊姬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人。对太子申生为人评价的言辞,显示了她的险恶用心;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又表明她能为国家大局着想。

C. 在献公对太子起疑心之后,骊姬欺骗太子祭祀母亲齐姜,并借机下毒陷害太子。由于太子忠厚,没有亲自前去辩白,她的诡计终于得逞。

D. 骊姬工于心计,她的阴谋在精心设计下一步一步得到了实现,但这不仅让晋国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也给自己与儿子招来了杀身之祸。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皇祐二年,浙西闹饥荒。太守范仲淹想到寺院有粮、政府有粮,如果直接放赈,百姓易产生坐享其成的恶习,于是以工钱极贱为由,责成政府扩建粮仓和馆舍,要求寺院大力修建寺庙。这样一来,每天雇用劳力竟达万人以上。有人对此表示反对,批评他不体察民情,只知道大兴土木。范仲淹道:“所以如此,正欲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这一年全国都发生了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