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军机处设立之初军机大臣并无助手,随着事务增多,军机大臣开始配备得力助手(称为军机章京,官秩七品)帮忙处理文书。如表为军机章京所获荣耀,这反映了清代(     

清代军机章京所获荣耀

 

获得时间

依照礼制对应官秩

挂朝珠

雍正年间

五品以上

戴全红帽罩

乾隆三十五年

三品以上

穿貂褂

乾隆三十七年

三品以上

A.军机处内部实现了分权与制衡

B.军机处逐渐成为专制皇权隐患

C.中枢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D.权力机构设计兼顾集权与效率

2、在1978年7月国务院务虚会上,胡乔木作了题为《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发言,强调经济工作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按违反经济规律的长官意志办事。薛暮桥提出应当为长途贩运平反,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由此可知,两人

A.认为应该深化改革开放

B.主张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调节

C.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要求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3、1952年,苏联某集体农庄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生产谷物、牛肉、猪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而这种现象在苏联各地的集体农庄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A.农业领域改革势在必行

B.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粮食紧缺

C.受制于西方的经济封锁

D.发展重工业滞后了农业机械化

4、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问题,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干部档案复原图册

B.北洋政府任命官员的逸闻趣事

C.有关清朝留学生选官制度的历史故事

D.《国民政府公报》关于文官考试的原件

5、下图为辽代南北面官制示意图,这一官制的特点为 (     

A.因俗而治

B.民族歧视

C.削弱地方

D.兵民一体

6、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多出于翰林院。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明初宰相制度被废除

D.是君主专制到达顶峰的标志

7、“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即“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近年,某遗址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体现该侦察方式的纸质文书。此文书最有可能出土于(       

A.四川绵竹剑门关遗址

B.广东广州“蕃坊”遗址

C.新疆尉犁沙堆烽遗址

D.陕西西安“西市”遗址

8、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分割相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分割相权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

9、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时期:远程导弹研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③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D.⑤时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银河巨型计算机诞生

10、明代不同时期内阁中翰林出身人数及其占比情况统计表

年号

内阁人数

翰林出身人数

占的百分比

永乐

7

3

42.8%

宣德

5

2

40%

正统

8

8

100%

景泰

9

6

66.6%

嘉靖

27

21

77.8%

隆庆—天启

8—21

8—21

100%—100%

崇祯

59

39

66%

该表所述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A.文官集团政治影响力增强

B.官员选拔日趋公平

C.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提高

D.政府实现理性治国

11、阅读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年份

内容

1979年

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少一大批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

1980年

邓小平提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

1981年

陈云提出,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

A.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形成

B.干部管理实现了现代化

C.党管干部的原则正式确立

D.干部选拔服务改革开放

1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     

A.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

B.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

C.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

D.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

13、下表《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反映出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

应用研究年代

生产推广年代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14、下表是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该表格中的信息反映了(       

A.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B.人均耕地面积下降

C.人地矛盾突出

D.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15、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主掌宗教祭祀的是(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6、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①“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②“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

③“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纸则不禁。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

④“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某学者指出:“这场战争签订的几个条约彻底打碎了中国自以为是的封闭体制,外国人员在条约保护下可以在中国内地自由出入。二十年蹉跎徘徊后终于踏上向西方看齐的轨道。”该学者所说的“这场战争”(     

A.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推动了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

18、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这反映了当时

A.民主政治具有阶级性

B.价值取向具有时代局限

C.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

D.贵族阶层享有政治特权

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这些现象反映了(     

A.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然丧失

B.统治者喜好影响社会文化

C.儒学借佛道理论迎来新生

D.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20、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

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

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21、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22、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卿士之间实行定期的会盟朝聘之礼。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由诸侯主持的会盟就有22次之多,而诸侯之间的朝聘更是频繁。会盟朝聘活动的变迁表明(     

A.礼乐制重在规范人伦秩序

B.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

C.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瓦解

D.思想变革影响政治形势

23、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定取舍。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加强了君主和中央权力

D.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24、钱穆说:“但若门下省或故为异同,中书省或固执己见,则可争论不休,若一意苟合,则又失去复审作用,都会削弱行政效力。于是乃有三省合议之要求。”“三省合议”的场所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中书门下省

D.政事堂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等。

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法治化、民主化。填写下列空格内容。

(1)经济的工业化

①18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启动,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英国诞生的第一个工业部门是________。

②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________的发明带动了交通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

①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颁布的《________》,在英国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________》,成为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②1787年颁布的《合众国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________、国家体制是________。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实行________制,在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

 

26、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27、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________________,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28、新文化运动是从________年9月________________创办《________》开始的

29、背景:____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知识点109】

30、台湾:荷兰占据了______________

31、集镇的兴起

(1)原因:社会____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____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____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____

32、制度差异

地球上不同文明区域在各自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即制度。

请写出下方《古代亚非欧区域文明》图中字母所示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制度文明成果。

A   B   C   D   E   F  

 

33、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

(1)表现:文化多样性是________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________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2)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________

(3)应对:

①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________,维系自己的________

②中国:在传承和传播________文化的同时,尊重________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________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方案提高中国软实力)

34、这一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人们郁积已久的愤怒,各界人士和爱国团体纷纷发表通电,斥责这一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这成为________爆发的导火索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追求民主,反对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当今世界的进步,但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专制独裁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社会的发展,民主科学逐断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据此回答:

(1)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包含哪两种矛盾?(列举明朝的相关史实来加以说明。其发展趋势如何。

(2)近代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引导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潮流。下面表格是对近代德法代议制有关内容的比较。试填写表格处内容。

 

 

 

国家

德国

法国

国家政体

 

 

国家元首

皇帝

总统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内阁首脑

 

总理

政府内阁产生方式

皇帝任命

 

 

 

 

36、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是怎样的?

37、   在古希腊罗马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各自的内容加以说明。

38、2015年9月3日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首都阅兵,不为仇恨,只为铭记历史守望和平。

(1)抗日战争中,粉碎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的是哪次会战?

(2)抗战中,中共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主动出击的战争是那一次?

(3)抗日战争最终以日本胜利结束,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意义?

39、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