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高山(_____) (_____)天工 天籁(_____) (_____)大吕
2、日积月累。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龚自珍)
2.___________,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3.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刘方平)
4.___________,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5.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___________。(周恩来)
3、词语游艺厅。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不但……而且…… 即使……也……
虽然……但是…… 只有……才……
①( )在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了。
②( )是再高明的画家,( )调不出这雨中的绿来。
(2)根据情境写出更多描写雨的词语吧。
①春天的雨,( )像牛毛,像细丝一样,让人觉得温暖。
②夏日里,刚刚还是阳光明媚,可是,转眼就乌云密布,下起了( )。
③秋天的雨,( )勾起人们心底的愁思和
遐想。
4、把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
2.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
4.五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语境,在括号里填上由“然”组成的词语。
(1)我本以为他会准时到这儿,没想到他( )迟到了。
(2)真是奇怪!近来灯油( )费得多了。
(3)叙利奥( )手一动,把一本书碰落在地上。
6、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鸣蝉,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烘托。
B.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第七、八句描写的是旧店难寻的困惑。
7、课内阅读。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本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3】诗歌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素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长征》是一首_____律诗,作者是_______。
【2】对全诗起概括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
【3】“_______”这个词语概述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困苦。“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绘了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战斗,具体表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险,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4】诗中的“万水千山”,其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千山”的代表。诗中的用词__________写出了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__________写出了山的高大雄伟,可在红军眼里五岭只不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山只不过是____________。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 “暖”字表达了红军渡金沙江的___________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__________________。
【6】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到今天止,已经80多年了,但红军的精神却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起来,请你来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红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我的好朋友——修鞋匠
修鞋匠怎么成了我的好朋友呢?还得从我的脚说起。
我一生下来,脚就比一般女孩子的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脚越来越大,所以鞋特别容易破。新鞋没穿个把月,就得找鞋匠补,于是我认识了一位年纪很大的鞋匠。
第一次到他那里补鞋时,我拿了一元钱,提了一双踢掉一块皮的鞋。修鞋摊子前,只见他正低头专心致志地补一双女士皮鞋。他穿着旧棉袄 旧棉裤 一双粗糙的大手 起了厚厚的老皮 大拇指的指甲也已脱落了 那花白头发告诉我,他已年近花甲。老修鞋匠抬起头,看见我,笑着说:“小朋友,来补鞋吗?”我点了点头,把鞋递过去。他看了一下,便熟练地补起来。老鞋匠一边补一边问:“小朋友,几岁了?”“老爷爷您猜!”“12岁?”我被他准确的回答惊呆了。他又问我上几年级,学习成绩怎么样……我一一告诉了他。鞋修好了,费用是两元钱,可只有一元钱,我脸红了,他摆摆手:“没关系,我就收一块钱吧!”第一次补鞋,老修鞋匠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去年夏季的一天,下着蒙蒙小雨,我拿了一双脱胶的鞋找老鞋匠去补,修这种鞋费时费力还不挣钱,别人是不愿意修的。他看看鞋,二话没说,先抹了点万能胶,便补起来。只见他一手按着鞋边,一手拿穿了粗大麻线的铁针沾了沾水,用劲一按,针尖穿进去,接着向上一针,又从前边穿出来,一缝就是半小时。老爷爷递给我已修好的鞋,满脸慈爱地说:“满意吗?”我一看,补得真好,完全看不出补过的痕迹,拿回家,爸爸妈妈也连声夸好。
至今,我虽然不知道修鞋匠老爷爷的名字。可早已打心眼里把他当成了值得尊敬的好朋友!
【1】给第三自然段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修鞋匠怎么成了我的好朋友呢?还得从我的脚说起。”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认识修鞋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__________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写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件事情。文章通过这两件事突出了鞋匠的人物形象。
【5】“修这种鞋费时费力还不挣钱,别人是不愿意修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________________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画“________”的句子意思是蔺相如________廉将军。
【2】廉颇和蔺相如和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段拟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1、(一)课内阅读
乔依扣上那车的后备箱时,老妇人摇下车窗,满脸感激地告诉他说,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她又冷又怕,几乎完全绝望了。老妇人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我该给你多少钱?”
乔依愣住了,他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1).用“ ”画出能说明老妇人几乎“绝望”的原因的句子。
(2).“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帮助是非常 的。
(3).画线句子中“ ”“ ”这两个词表明乔依从未动摇过帮助别人的信念。
(4).“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表明他不仅心里想着 ,而且落实在了 上。
12、阅读短文。
夏之韵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呜。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色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爆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勃生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紧绷着。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辛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是不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追肥,浇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下面最适合填在文章第2自然段横线上,体现本段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2】第3自然段中用四个“快”字,叠用“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在下面的横线作简要批注。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文章的中心句,并说说文章围绕这个中心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叙述的。
【4】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请试着写出连续的两句古代文人描写夏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2自然段中“你看”以下的部分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第3自然段通过农民的勤劳忙碌,表明夏天的生机勃勃。
C.第4自然段结尾既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D.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对田野的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6】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又写“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所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3】“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浪头没有把他吞没,他有可能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桥》一课的写作特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B.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C.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5】文章以《桥》为题目,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翻越大雪山
A.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儿。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前进。
这时,有一位名叫江良兰的战士突然倒下了。同志们赶紧上前扶起他,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大家含着热泪,在冰雪上刨了个坑,安放下战友的遗体,用雪埋起来。
一位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冻,那个有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快到山顶的时候,阵猛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有病的战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雪地上。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把他扶起来,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
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也要一起翻过雪山。”
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就昏迷过去了。
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人们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终于爬到了山顶。B.这时候天气突然转晴,强烈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白雪上,特别耀眼。战士们举目远眺,只见千里冰雪,银装素裹;再低头俯视,山下的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在雪海里游动,蜿蜒而上。
当天晚上,红一方面军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翻越了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支部队的战士欢呼着,跳跃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短文首先叙述了红军翻越大雪山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接着用_____的写法记叙了_______________的场面。
【2】阅读短文第一自然段,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从“头昏脑涨,呼吸困难”“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六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请展开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A、B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答题。
(1)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地艰巨的任务。
修改病句: 。
(2)我战胜了他却没有战胜你。
根据意思加标点:
你最后赢了大家: 。
我和你都赢了: 。
(3)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缩句: 。
(4)当心脏受到严重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
改成比喻句: 。
(5)表演吸引着观众。
扩句: 。
16、按要求写句子。
1.那里常有被工人遗弃的装钉子的麻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尽量吧 店主微笑着说 保留一段时间——估计没问题 (加上合适的标点)
3.他虔诚地把两枚硬币放在里面。(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本对工人说:“求您了!先生。我现在就想卖给您!”(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把“说”换个词语表达,使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直述句改为转述句。
1.鲁迅在回信中说:“你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2.曹操的儿子冲曹冲说:“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3.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
4.詹天佑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5.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19、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和伯父把那个拉车人扶上车了。(改成“被”字句)
2、车夫被玻璃片扎伤了脚。(改成“把”字句)
20、把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①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礼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收到许多礼物。或是节日礼物,生日礼物,或是某种特定情况下赠送的礼物。小小礼物往往蕴含着几多关爱,几多深情。请以“礼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章具体感人。字数不少于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