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_____格:____________   _____匆匆:______________

_____不回:____________   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  

引人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不经心:_______________

2、补充诗歌,并按要求答题。

湖波上_____着红叶一片, 

________________ 

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语境和拼音,写词语。

宇航员在无涯的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发现它是一个jīng yíng________的球体。人类把地球称为生命的 yáo lán________,因为她就像一位hé ăi________可亲的母亲,孕育了万物。但人们随意 huĭ huài________自然 zī yuán________,不顾后果地 làn yòng________化学品,对地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还对此 shú shì wú dŭ____________

4、填一填。

(1)1934 年 10 月,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进行长征。行程约____,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作者为什么只选取 7 座大山、2 条大河来写?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____”概括写了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诗中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曾为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写过一副对联,请帮助他写出下联。

上联: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选词填空。

____大无朋  ____千里  ____神往   顾影自____

____一曲  孤芳自____  翠色____  ____飘带舞

上面的词语中描写绿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组近义词。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古诗阅读。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百川东到海,

少壮不努力,

【1】在横线上补全诗句。

【2】解释下列字词。

朝露:___________。 常恐:___________。 百川:___________。 徒:___________

【3】《长歌行》出自《____________》,诗中勉励少壮要抓紧时间,及时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表达相同意思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题李凝幽居

  (唐)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 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

2.第一句诗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了李凝居处的   ,暗示出了他隐者的身份。

3.第二句诗中“僧敲月下门”是   衬。

4.最后一句诗中的“幽期”指归隐的   ,“不负言”表示   ,这句诗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5.“推敲”一词的典故源于诗句:  

8、阅读理解。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情人:多情的人,指自己;一说指亲人。②遥夜:长夜。③竟夕:一整夜。④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⑤滋:湿润。⑥盈手:双手捧满

【1】解释诗句的意思。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写月亮不用“升”,而用“生”,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与欣赏

【材料一】 

男人的大脑与女人的大脑并不完全相同。换句话说,人类的脑子可分为“男性脑”和“女性脑”两大类,两者之间至少有三大差别:

首先是大脑结构。以脑中一种称为胼胝体的组织为例,女性大于男性,而胼胝体是沟通左右两半脑的桥梁,故女性左右脑之间的沟通较男性强。

二是大脑功能。女性大脑的成熟速度快于男性,如刚刚出生的女婴,其脑成熟程度比同龄男婴早4个星期,进入青春期后少女较少男早熟2~3年。

三是智力优势各有千秋。大多数男性左半脑“辛苦”而右半脑“闲置”,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科学天赋与分析能力等抽象思维方面;而女性则是左右脑兼用,其嗅觉、听觉等感官功能、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词汇掌握和精细手工操作等方面特别突出,故男女各有擅长。

这种差别可以追溯到远古,当时人类还处于洪荒时代,男性的主要职业是狩猎,故男性的大脑是在适应狩猎的活动中逐渐发达起来的。他们的大脑为了判断猎物之间的距离而练就了空间和方向认知能力,因此天生就比女性方向感强;女性则受到生养子女、从事家务、贤妻良母角色的影响,使得大脑的沟通交流能力特别发达,因而细致、敏感,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来了解对方的心理,直觉灵敏,善解人意。

【材料二】 

你大概意识不到,当我们看一个物体的时候,正常人的大脑两个半球都参与了活动,而且它们分工明确。假如用树木和森林来形容,那么右半脑“见”的是树木,而左半脑“见”的是森林。合起来,正常人“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一旦左半脑损伤,人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右半脑损伤,人就“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器官。科学家虽然一直对人类大脑进行研究,可仍未完全了解它,仍有很多秘密等待他们去发现和解答。

【材料三】 

半个多世纪以前,科学家们认为,一个人超过6岁时大脑就停止发展。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传统观念受到挑战。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3~6岁时,大脑灰质主要在前脑部增多,这个区域与人的行为组织和计划能力以及精力的集中能力有关,而在6~12岁,大脑灰质则主要在后脑部增多,该区域与人的感情和语言能力以及空间的判断力有关,这就是人过12岁以后学习语言感到困难的原因。同时,他们认为人脑的可塑性极大,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大脑进行不同程度的重塑,因而成年人的大脑皮质同样具有可塑性。

现代科学提醒我们:大脑随人一起成长,人的智力成长可以一直持续到八九十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在一生中只会越来越聪明。

(材料摘自《科学大众》等杂志,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阐述男女之间大脑功能的差别时,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

B.大多数男性右半脑“闲置”,而女性左右脑兼用,说明女性智力优势比男性大。

C.材料二中“最重要”“最为复杂”,分别从性质与结构两方面强调了大脑的不可替代。

D.人过12岁以后学习语言感到困难,主要是因为后脑部的大脑灰质停止增多。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下列对“森林”“树木”在材料中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森林”——巨大;“树木”——渺小

B.“森林”——渺小;“树木”——巨大

C.“森林”——整体;“树木”——细节

D.“森林”——细节;“树木”——整体

【3】如果下图A是正常人使用大脑看见的,那么下图B是______脑看见的。

 图A        图B

【4】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说明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冲浪。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也许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由得觉得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雅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1.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

传授(  )  提高(  )  (  )的大海  (  )的涛声

2.伯牙是如何谱写《高山流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明白,最好的老师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题。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舒翼

①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②不过,对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③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④我对油菜花再熟悉不过了。我的故乡坐落在苏中平原上,属于里下河水乡,水网密集,油菜花随处可见,田间、路边、河坡上……经常能看见这种极其普通的花儿。小时候,每天放学后,爸爸骑着自行车接我回家,路边的一侧是一条小河,河坡上开满了油菜花。爸爸每次骑到这里时,就会停下来,沿着河坡往下走,采上一朵油菜花,然后递给我。回到家中,我们将采来的这朵油菜花插在装了水的瓶子里,屋子立刻就靓丽了不少。记忆里,童年的每个春天,眼前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灿烂盛开,家中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美丽装扮。

⑤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大概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油菜花承载着我对于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的特殊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⑥即便你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油菜花,亲身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这些,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⑦这也难怪,油菜花本来就是长在乡间田头的。油菜花说到底并不是观赏性的花,而只是有着很强实用价值的农作物油菜的花。那些大面积种植的油菜,不仅可以用来食用,长出的菜籽更是极好的榨油原料。清代乾隆皇帝就有诗赞油菜花:“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所以,油菜花在本质上便是属于故乡、属于乡土的。

⑧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⑨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里下河水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⑩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记得某一年去往某地,在一个镇子上采访,不经意间,经过一家屋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油菜花。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是身在故乡。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概括油菜花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主要写油菜花,作者为什么还写了一些其他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本文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yán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大阳依约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共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来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注音或写汉字

____者 边缘____ yán____续 黝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同义词。

温柔——_______ 粗壮——_______

【3】第④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现代文阅读。

鲁迅爱书的故事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多少年都不会忘记,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6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用文中的四字词语填空。

鲁迅对带图的《山海经》(________) ,谓之盼书;抄书令他(_______);他读过的书_________);他收藏书时,将其捆扎得(_______

【2】对上题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他读过的书可以将大海填满。

B.他特别喜欢读关于大海方面的书籍。

C.他读过的书非常多。

【3】用横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用波浪线画出文章的一个过渡句。

【4】仔细阅读短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

【5】你怎么理解“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    ——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声音,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她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然后轻轻地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现在连针都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来着,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可就是穿不进。

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    ),你把母爱比作(  )。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文中省略号表示什么?

4】文中破折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 

6】短文已用分成了四段,请归纳第三段段意。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 蜥蜴参观住宅。(扩句)

2. 迷路的小黑虫左冲右撞,像 (写比喻句)

 

16、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1)大水淹没了庄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跟我学:扩句要先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然后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分,进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自己提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1.华夏子孙企盼你的归航。(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那漫长的岁月中,思念着你啊,香港;在那一串串的故事里,讲述着你啊,香港。(仿写句子)

在那漫长的岁月中,______着你啊,______;在那__________________着你啊,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当前的不幸处境,难道不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

2.为了不滑下来,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鹅的羽毛。(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3.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

4.成长路上的关爱、叮咛与教诲,我都将铭记在心。(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会去睡觉吧。(改为转述句)

2.用词语的不同意思分别造句。

温和(气候不冷不热 使人感到亲切)

3.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修改病句。

只要山势多么险峻,他就敢攀登。 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4.仿写句子。

白桦林银白的树干摇曳着身躯和手臂,仿佛在向我们低吟浅唱。

5.选择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a用于引文的省略;b用于列举的省略;c用在话语中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秋天到了,果子挂满枝头,橙子、柚子、葡萄、苹果……一派丰收景象。(  

 

20、句子大观

1.凡卡    ,拿脏手背    眼睛,    了一下。(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语,使句子更加具体) 

2.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很多钱,但钱在孤岛上没有用。(改为反问句)

3.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缩句)

4.给下面的一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说 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 一颗星星落下来 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两题任选一题)

(1)转眼间,我们就要步入初中生活了。面对即将逝去的小学生活,我们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情要诉。昔日的欢歌笑语,昔日的淡淡忧伤,昔日的苦与累,昔日的甘与甜,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请你选择一两件印象最深刻的事。以《我的小学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

(2)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身边一定有许多各形各色的人,有你的至亲,有你的好友,有你的邻居,还有很多你根本不认识的人,今天就写一写你最想写的那个人,以《 ,我 你(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写出人物的特点,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