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读了( )遍,就读通课文了,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填字、不丢字。
①我扫清了文字障碍,能读得又快又准。
储备 干脆 失踪 贮存 蹿出
不甘落后 千方百计 哭笑不得
②比一比,组词。
蹿( ) 贮( ) 蹭( ) 储( )
窜( ) 赔( ) 曾( ) 诸(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guǎ tǎn tè lí lǜ
________妇 ________ ________黑 忧________
3、在( )里填同音字组词。
xiāo 元( ) ( )遥 ( )灭 云( ) ( )售 ( )烟
4、看拼音写汉字。
回眸六年的小学时光,我们觉得这段岁月如陈年美酒般gān chún( );如bèi lěi( )欲绽般美妙;如xián( )泥春燕般欢快……我们的天空中回荡着童年的wǎn zhuǎn( )动听的gē yáo( ),zhuì( )满了快乐的繁星,xiāng( )满了友谊的珍珠。
5、我会查字典。
“束”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束”的第三笔是________。“束”在字典里的解释有:A.捆,系。B.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C.聚集成一条的东西。D.控制,约束。下面加点字应选哪种解释?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无拘无束(____) 一束花(____) 束手无策(____) 光束(____)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词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明月别枝惊鹊______
(2)路转溪桥忽见______
【3】对本词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西江月》是辛弃疾中年在江西闲居期间,夜行经过黄沙道,看到月夜乡村景色时写下的一首小令。
B.词人描摹了一幅江南山村初秋月夜图。
C.上阕中,夜间的“鸣蝉”反而更衬托出乡村的幽静。
D.下阕中的“星”“雨”,与上阕中恬淡清幽的氛围相得益彰。
7、阅读练习。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啼:________ 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作者是____,他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合称为_______,以区别于李白和杜甫的_______。著有《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春雪
[唐]韩愈
新年①都未有芳华②,二月初③惊④见草芽。
白雪却嫌⑤春*晚,故⑥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②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③初:刚刚。④惊:新奇,惊讶。⑤嫌:嫌怨;怨恨。 ⑥故:故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是_______和_______。
【2】下列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都”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而分外焦急的心情。
B.“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C.“却嫌”“故穿”,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D.“作飞花”三字,化静为动,抒发出诗人对春雪飞花的惆怅、遗憾之情。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描绘的美好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只有一个地球》选段,完成要求。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毀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上文说明中又有抒情。请联系上下文意思选择恰当的标点填进文中方框里。
【2】文中的画线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选择词语填入文中( )里。
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上文按“//”划分出的部分表达了哪三方面的观点,请概述要点。
观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冋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类文阅读
雪(节选)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lián)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选自《鲁迅散文集》)
【1】(字词理解)鲁迅先生写作的那个时期,语言表达和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写出下列加点词的近义词。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_____)(____)
(2)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_____)
【2】(句子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1)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联系上下文理解,将______比作“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写出了江南雪的____、______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3】(题目感知)下面各组题目多多少少都与鲁迅相关,照样子,填序号。
雪 风筝 狗 猫 鼠( A )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阿Q正传(_____)
奔月 补天 铸剑(_____) 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_____)
A.以事物命题 B.以人物命题 C.以事件命题 D.题目特别吸引人
【4】(内容梳理)作者围绕“雪”,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第1~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走近鲁迅)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说说对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的理解。
资料袋
作者借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南雪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憧憬,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南雪和北雪都有其不幸的一面,但现实的冷酷扼杀不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虽身处严寒肃杀的冬天,但追求的却是春天和光明。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李关元教授评论
写作背景: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鲁迅通过对江南和江北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其对冷酷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革命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①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 )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②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 ),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忽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节选自《红楼梦》
【1】上面的选文最有可能出自《红楼梦》的哪一回?( )
A.第八回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B.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C.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2】联系语境,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把正确词语的序号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翩跹(piān xiān,形容轻快地旋转舞动的样子。)
B.逶迤(wēi yí,形容曲折行进的样子。)
【3】按照小说的写作顺序,给下面内容排序,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往潇湘馆寻黛玉 B.抽身返回园中 C.与众人园中玩耍
D.意欲捕蝶 E.听到亭中有人声 F.遇文官等女孩
______→(A)→______→(B)→______→(E)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可以看出黛玉性格敏感多疑,容易生气。
B.从文中可以看出黛玉和宝玉两人感情很好,亲密无间。
C.从文中可以看出宝钗没有进潇湘馆是玩累了想休息。
【5】用“~~”画出文中描写宝钗扑蝴蝶的语句。
【6】试着作者描写宝钗扑蝶是想表现她性格中怎样的一面?( )
A.平和稳重
B.天真活泼
C.机智应变
【7】宝钗欲寻黛玉却没有进潇湘馆,而是半路折回,你赞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材料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注释: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久、规模大、行程远、困难巨、影响广,为中外战争史上所仅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1】默背【材料一】,按课文内容补充诗句。
【2】结合全诗和相关资源,在下面空白处补充恰当的词句,试着赏析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人毛泽东主席驻足,久久地回望南方,他仿佛看到五岭______,看到乌蒙山气势磅礴、山势险峻,看到红军队伍______,想到______。诗句对比鲜明,想象奇特,夸张至极,把藐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衬托出红军征服自然天险的高大形象。朗读颔联和整首诗,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______的英雄气概。
【3】你是怎么理解“远征难”的?请从【材料二】“注释”中概括出能表现红军远征难的两个实例。
实例1:______ 实例2:______
【4】结合【材料二】,请你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补充空白处,描写红军10月7日青石嘴击败敌骑兵团的这场战斗。
红军主力部队全军______,只见一名团长______。
【5】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学校计划举办一场演讲活动,你可引用三则材料中的语句,也可自行创作,为演讲稿写一段2~3句话的开篇语或结束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背向大地的爱
(1)父亲带着七岁的女儿去十里外的村子走亲戚。原本阴沉的天色,渐渐变得越来越黑。父亲对女儿说:“我们要快点儿走了,天可能要下大雨。”
(2)天上铅灰的乌云越聚越浓,天色越来越暗,仿佛真正的黑夜来临。闪电如利剑一次又一次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隆隆滚过天际,然后像炸弹一样在头顶炸裂。
(3)女儿瑟缩着小小的身子:“爸爸,我怕!”他将女儿紧搂在胸前:“丹丹不怕,把头埋进爸爸衣服里,闭上眼睛睡觉。”
(4)一道雪亮的闪电划过大地,他突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呼啸声由远而近向自己的方向逼来。这声音像几十台拖拉机同时爬坡发出的吼声,又像无数条响尾蛇同时发出的嘶嘶声。在闪电的强光里,他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巨大黑色烟柱飞速移来——龙卷风!
(5)他大骇,他知道龙卷风的厉害。小时候经历过一次,所到之处,大树齐腰斩断,树皮被剥掉,只剩白花花 的树干,地上的东西被吸上天空,人和牲畜都会被摔死!
(6)他本能地想要加快脚步。但一刹那间,脚下陡然失去了支撑,身子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吸得轻飘飘。他知道 此刻他和女儿都被吸到了高空,几分钟后就要被抛到九霄云外,然后粉身碎骨!
(7)“爸爸,我怕!”紧紧贴着父亲胸膛的女儿颤声叫道。“乖女儿,爸爸在和你做飞的游戏呢,你不是一直想 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吗?我们现在跟许多小鸟一起飞翔呢,闭紧眼睛,我们开始数小鸟,一只,两只,三只……”
(8)他感觉自己像一个面团一样被一只巨手揉来揉去,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他什么也不敢想,只是尽力地躬身将女儿更紧地搂住。
(9)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他感觉这只巨手的力量渐渐小了,身体也开始慢慢下降,他知道龙卷风风力渐小,开始将吸入的物体抛向地面了。女儿,我的女儿,他心里痛苦如焚。
(10)突然,他感觉自己的背撞到了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勒过他的衣服,勒进他的背——电缆! 他心里滚过一阵狂喜,一瞬间,他一手搂紧女儿,另一只手拼尽力气死死抓住那根电缆!
(11)他就这样单手悬吊着支持父女两人的重量。
(12)天慢慢地变亮了,狂风也小了。渐渐地,他感到手臂发软打颤,被深勒过的后背正在流血。然而不等血滴 进土地,就被吹散在风中。最要命的是,女儿睡着了,睡着后的女儿会不自觉地放松抱紧父亲的双手!他不敢再 往下想。
(13)女儿的手一点点松开他的身体。不能再犹豫了,他看到脚底十多米的地方是一块旱地,他搂紧女儿,紧抓电缆的那只手一松,他就成了一个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自由落体。
(14)此刻怀里的女儿正在睡梦中甜甜地呓语着。他笑了。
(15)父亲保住了性命,却多处骨折并重度脑震荡;而女儿,毫发无伤,睡醒了还天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看到了好多好多可爱的小鸟,真美啊。”
(16)有人问他:“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次是侥幸从死神手里逃掉的?因为你这样背对地面从高空摔下,极有可 能丢掉性命。”他憨憨地说:“我知道,但如果我不这样背对地面,我的女儿就可能丢掉性命。”
(17)父亲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七岁的女儿现在还不懂。等她长大了,她会懂得,父亲对她的爱,比父亲背对的 大地,还要深沉,还要厚重 。
(有删改)
【1】文章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从全文看,此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7)段中爸爸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安慰女儿,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8)段中的划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10)段中出现“电缆”这一情节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背向大地的爱”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8岁那年春节,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和小伙伴们发挥了爆竹的最大功能:“连锁炮”“冲天炮”“炮炸猪鼻”“炮惊母鸡”……最后,我们想到了“炮人”。
不一会儿,一位50多岁的老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大喊一声:“放!”小伙伴们将一个个爆竹点燃后抛出。
“啪!”
“击中了!击中了!”
小伙伴们 地叫喊着。
老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得慌了手脚,摔倒在地上,整个人被自行车压着。
小伙伴们一哄而散,但我没有跑,至今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老人摔倒的姿势使他爬起来很困难,我呆立了一会儿,跑过去使劲地把自行车拖开。老人看了我一眼,没说话。几分钟后,他终于站起来了。我的眼睛紧盯着地面,等待着老人的一顿训斥。可是老人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地说:“孩子,你很懂礼貌。”
老人推着自行车离去,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说了一句很平淡但令我永远忘不了的话:“孩子,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将是你一生的财富,知道吗?”
我看着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在这个春节里,这句话的分量远远超过了压岁钱,超过了新衣服。我甚至开始对自己的恶作剧感到内疚。
一个又一个春节过去了。渐渐地,我长大了,经历了很多事情,领悟了一些人生哲理,也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老人那句话的内涵。
以一份爱心关心人,以一份温情帮助人,不仅为自己增添了一份无价的财富,更为生命增添了一份美丽。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哄而散: _________________
内疚: 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画“——”的语句是对老人__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4】“我也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老人那句话的内涵”,其“内涵”是_______________。
【5】在短文前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题目。
【6】8岁那年的春节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今社会,有不少人认为“一生的财富”应该是金钱,是豪华别墅,是小汽车,是做大官……结合短文,联系实际,写写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改为陈述句。
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上还有几种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根据这句话的特点仿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式转换。
1. 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有事不在家,你放学后到阿姨家去。”(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一把抓去了我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竹节人。
(1)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之前,我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外书可以读,但要有选择地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他必须马上回家。(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喜欢唱歌。他喜欢跳舞。(用合适的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妈妈的耐心教育,使我认识到了。(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4)你不能不听我的建议。(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修改)
21、小练笔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的句子,试着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小诗。
例:清早,
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
傍晚,
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