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_________。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索溪峪的山的野性美。
2、在句中的括号内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你是个聪明的人,怎么能做出那么( )的事情来呢?
2.我们应该珍惜幸福的生活,不要总回忆那些( )的往事。
3.钟表发出的声音柔和,蝉鸣的声音( )。
3、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人物有力量:本册教材中,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张思德______________,老班长___________……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诠释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
(2)只有在用知识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懂的太少了,事情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明被老师批评后,心想:老师的话虽然严厉,但句句都是为自己好,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牛刀小试。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壮士”形容豪壮而勇敢的人。请你写出具有以下意义的称号。
例: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烈士
(1)有胆量有力气的人——_____(2)将领和士兵的统称——_____
(3)力气大的人——_____ (4)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_____
5、词语解释。
1、浪淘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浪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牵牛织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妆浓淡抹总相宜。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水光##dot##潋滟 ______
A.形容水满。 B.形容水波流动
(2)晴方好 ______
A.正。 B.方向;方面。
(3)雨亦奇 ______
A.奇怪。 B.奇妙。
(4)总相宜 ______
A.合适。 B.应当。
【2】描写西湖晴天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描写西湖下雨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对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由“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能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写下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本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___________”。
【2】本诗前两句中“跳珠”“乱入船”两个词语写出了雨______的特征。“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是两个形象的比喻,把乌云比作_______,把雨比作________。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______)。
A.悲伤 B.平静 C.喜悦 D.焦急
【3】(1)本诗后两句中“______”一词写出了雨去得快的特征。
(2)写出有关雨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望大陆
葬我于( )之上兮,望我故乡;
( )不可见兮,永不( )。
葬我于( )之上兮,望我大陆;
( )不可见兮,只有( )。
( ),( );
山之上,国有殇!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望大陆》的作者是()
A.于右任 B.杜甫
3.本文以( )字统领全篇,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双充满着浓郁( )、期盼回归的眼睛。
4.想一想,诗人为什么在第一、二两小节写到要“望我大陆”“望我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①“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队总攻就会受阻,解放全中国就会受到影响。”入夜时分,上级指挥员的动员,让张富清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潜进永丰城炸掉敌人的碉堡。
②他主动请缨,和两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天还没亮,他们就背上炸药包和手榴弹,一路匍匐前进,来到城墙下。张富清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率先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四米多高的城墙,率先跳进城里。
③张富清刚落地还没站稳,几个敌人就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一下子打倒七八个。突然,他感觉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手一摸,满脸是血。他顾不上头上的伤,毅然冲向碉堡,用刺刀在碉堡旁边的地上迅速刨出一个坑,把随身背来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一个侧滚的同时,拉掉了手榴弹的拉环。一声巨响,敌人的一座碉堡被炸飞了。张富清忍着疼痛,趁着腾起的黑烟,顽强地爬近另一座碉堡,用同样的方法……大部队顺利地解放了永丰城。
④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在和平时期,张富清又响应党的号召,前往条件艰苦的鄂西山区。这里有个高洞村,海拔一千百多米,深居悬崖之上、峰岭之间。全村进进出出就只有一条不宽的小路。小路一侧的山岩笔直陡峭,如刀削斧砍;另一侧的山谷深不见底。怪石嶙峋。路面狭窄,人一不小小心就会失足落崖。张富清二话不说,带上妻子儿女一头扎进大山,在高洞村住下来。他亲自披挂上阵,领着村民,炸山修路。
⑤开工前,张富清上山下山辗转奔波,跑立项,备材料,搞勘探,样样亲力亲为。开工后,他身先士卒,带领村民夜以继日地奋战。
⑥谁也忘不了入冬前的那个夜晚:男女老少齐上阵,拾的抬,搬的搬,铁锤钢钎(qiān)和各种工具撞击石头的声音响成一片。张富清手持铁钎,弯着腰憋足了劲儿,将大石块往悬崖边上撬,头上热汗涔涔;一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用力抡着大镐,猛砸坚硬的石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着身子就势将堆积在悬崖边的石块推下悬崖……
⑦寒来暑往,村民们在张富清的带领下,硬是用最简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路。路修好了,村民的出行安全了,货物的运输方便了,村里的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迎来了新希望。
⑧24岁,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冲锋在前,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31岁,在小家安乐与百姓福祉之间,他选择到偏远的穷乡僻壤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张富清完成的任务各种各样。但突击队员的精神从未改变:永远向前,突击!突击!突击!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张富清的英雄事迹。
事迹一:战争年代,_____
事迹二:和平时期,_____
【2】文章第②段“率先”一词出现了两次,有什么含义?
_____
【3】文章第④段画“_____”的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
【4】联系上下文,对文章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村民的生活将变得富足美好。
B.村民们的日子没发生什么变化。
C.村民们进出村子将会更加方便。
【5】通读全文,你认为张富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
10、课外阅读
左权的英雄事迹
左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著名的高级将领。左权多次指挥战斗并取得胜利,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素养和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他学习刻苦,精于钻研,人们对他非常尊敬。
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形势空前严峻。鉴于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彭德怀、左权等连日开会研究对策。一切部署完毕,八路军总部各部门于5月23日奉命转移。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左权不顾危险,站在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
他心里不仅想着总部各部门的安全,也惦记着群众的安危。当他看到附近山上还有群众没有脱离险境时,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直到安排妥当,左权才不慌不忙地走下山去。
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一边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他说:“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有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彭德怀关注着合围圈里的大批战友,坐在高大的马背上就是不挪动。左权急了,以强硬的口气命令唐万成:“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被感动了,挥起马鞭,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目送彭德怀离去后,左权又奔向司令部直属队,继续指挥大队人马的突围行动。他的身体这时已虚弱得很厉害,但仍然尽全力招呼着每一个人。午后2时,在十字岭高家坡,利用短暂的休整,左权用嘶哑的声音激励着已极其疲劳的队伍:“同志们,虽然敌情严重,但大家不要慌。我们要胜利,就得一齐冲,一齐冲就要听从指挥。只要冲过前面一道封锁线,我们就安全了。”
左权从容地指挥队伍继续突国,他登上一块高地,尽管他声音更加嘶哑了,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道:“不要隐蔽,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同志们快冲啊!”大家见副总参谋长就在身边指挥,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突围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当队伍冲向敌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敌人火力更加凶猛了。突然,一发炮弹落在左权身边,他不顾危险,高喊着让大家卧倒。接着第二发炮弹又接踵而至,左权的头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弹片。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过早地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为了纪念左权将军,根据太行人民的请求,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批准,1942年9月18日,辽县党政军民等5000余人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从此,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1】短文第二自然段中“对比悬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这句话中的“十分吃紧”意思是___。从中可以看出左权将军_____。
【3】第四自然段中的“极度危险处境”指的是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
【4】对画“ ”部分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左权将军的指挥很好地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B.当时已经没有其他的将士能指挥了。
C.左权将军在危急时刻从容镇定,临危不惧。
【5】对短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隆重纪念左权将军。
B.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人们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C.辽县党政军民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
【6】短文既概括了人们突围的场面,又写了左权将军指挥突围的过程,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过阅读左权将军的英雄事迹,你从中感受到了左权将军怎样的伟大精神?结合短文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本文,我想用“_______________”这句名言来形容左权将军。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餐前损耗”粮食可供全国生活近2个月。损失粮食总量每年 700 亿斤以上,以每人每天消耗粮食1斤计算,可供13亿人生活近2个月。(来源: CCTV-13 新闻频道)
【材料二】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分别达 800万吨和300万吨,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 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同时,饥饿却们然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网上有个叫“徐侠客”的网友发起了“光盘行动”,他在倡议书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光盘”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一种厉行节约、倡导珍惜粮食的生活态度。
【1】上面三则材料是六年级的晓晨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收集的。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收集信息的渠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从三则材料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上述三则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与“光盘行动”的主旨是一致的。
B.以每人每天消耗1斤粮食计算,每年的“餐前损耗”粮食可供 13 亿人生活近2个月。
C.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九分之一。
D.即使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同时,饥饿却仍然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4】黄先生对第三则材料中提到的“光盘行动”特别不理解,他认为请客就是要让餐桌上的菜剩得越多越有面子。针对这种说法,你会怎样劝诫黄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
12、精彩赏析阁。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各采用 和
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好处是 。
(2)根据画线部分写几个成语: 、 、 。
(3)根据这段话把两种隧道的开凿办法用简易图画下来。
13、阅读理解
尽力而为还不够
①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②有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③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了,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④泰勒牧师讲完故事之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⑤几天后,班中一个11岁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的面前,从头到尾地按要求背诵下来,竟然一字不漏,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简直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
⑥泰勒牧师比别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那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这个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⑦16年后,这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⑧泰勒牧师讲的故事和比尔.盖茨的成功背诵对人很有启示: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大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一个人如果开发了50%的潜能,就可以背诵400本教科书,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二十来种不同国家的语言。这就是说,我们还有90%的潜能还处于沉睡状态。谁要想出类拔萃、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
【1】根据下面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⑴超出一般(多用于形容品德、才能)。 (___________)
⑵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___________)
【2】下面的这段文字,插入文中的( )这个位置比较合适。
《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其全文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浅尝辄止,望而却步了。
A. 第③自然段后 B. 第④自然段后
C. 第⑤自然段后 D. 第⑥自然段后
【3】作者用一个故事和一个真实事例告诉人们“尽力而为还不够”,请分别用一句话简洁地概括故事和事例的主要内容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后,你从“尽力而为还不够”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身边的事例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所引用的故事和事例可以互换位置吗?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的花粉可供药用,例如马尾松的花粉,中医称为松花粉,有润肺、益气、止血之效;香蒲的花粉称蒲黄,有消炎利尿之功。但是,也有对人体有害的花粉,这是需要注意的,例如洋紫荆、细叶紫荆的花粉,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有抗原性),飘浮在空气中,有过敏体质的人,一旦吸入了这种花粉,则产生过敏反应,轻者产生像感冒一样的症状,重者气喘不止,这种反应被称为枯草热或花粉病。
【1】有的花粉可供药用有______,_____ 的作用;而有的花粉对人体有害,如_____。
【2】这段话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爸爸对我说:“我的手表里有蝎子,你不要动。”(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关联词语,把下面两个句子合并起来。
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好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不滑下去,他得用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雄鹅的羽毛。(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写句子。要求用上夸张手法表现出来。
冷 热 快 讨厌 紧张 兴奋
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8分)
⑴一个不朽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上。缩句:
⑵今天晚上有大雨。我们要按时到达。(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⑶海底的鱼发出各种声音。(改成拟人句)
(4)他非常着急。(改成比喻句)
17、按要求写句子。
(1)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改成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亮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①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要造好十万支箭,这件事得请你帮我的忙。”(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真叫人为难。(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美,到处存在着,重要的是要有发现美的眼睛。(仿写句子)
例:老师说:“书声琅琅、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子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渔夫对安娜说:“你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必须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__________________
21、轻松习作。
面对嘲讽,夏洛蒂仍然选择了坚持写作;面对阻挠,钱学森毅然选择了回归祖国……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选择,选择诚信,选择谦让……请以“难忘那次选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把选择的过程写具体,把难忘的原因写清楚。
(2)书写规范、整洁,字数450以上。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及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