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
如:这幅画构图新颖,用色巧妙,他_____________:“真是太美了!”(填写代替“说”的词)盲姑娘听完曲子,她___________:“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
2.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______。月亮_________,穿过一缕一缕_________。忽然,海面上________________,卷起了_________。(《月光曲》)
3.《过故人庄》中“___________, 青山郭外斜 ”描写了山村美丽的景色;《春日》中“ 等闲识得东风面 ,____________”则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我会辨别组词。(4分)
挠( ) 桨( ) 班( ) 饥( )
饶( ) 浆( ) 斑( ) 讥( )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_____的鲁滨逊,____的尼尔斯,_________的汤姆·索亚,还有______的八儿,作家笔下的这些人物让我们印象深刻。
(2) 《长歌行》一诗中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到老了再后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_____的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静”字组词填空。
(1)清幽的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脸上。
(2)傍晚,贝多芬在一条 的小路上散步。
(3)铃声响过了,教室里很 ,同学们端坐着等待老师上课。
(4)夜深了,冬天的山村一片 ,听不到一点声响。
(5)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要急躁,头脑一定要 。
5、根据语境,写出合适的成语。
(1)别看这小家伙年纪小,可唱起京戏来( ),颇有一番功夫。
(2)这些蜡像( ),令人叹为观止。
(3)只有平时注意积累和观察,写文章的时候才可能( )。
6、读下面的词,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__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
【2】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品读词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写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乡村月夜的宁静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词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7、古诗文阅读。
立春偶成
【宋】 张栻
律回①岁晚②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③。
【注释】①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②岁晚:写这首诗时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岁晚。③参差:不齐的样子。
【1】这首诗写的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____________时的情景。
【2】诗中写实的诗句是( )
A.律回岁晚冰霜少
B.春到人间草木知
C.便觉眼前生意满
D.东风吹水绿参差
【3】下面对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紧紧把握住立春这一节气,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
B.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在作品中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的这一变化过程。
C.“便觉”写出了诗人因春回大地而无比喜悦的心情。
D.此诗流露出了感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愁。
8、阅读并答题。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突出了蜂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品味本诗,说说你从中体会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位老人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位老人的追悼会。
老人是一位从没上过学堂、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可前来参加追悼会、向老人遗体告别的人却排起了一条长龙……
老人18岁出嫁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土地太少,家里人口又多,她的丈夫只得常常漂洋过海出外打工。在她30岁那年,丈夫积劳成疾,久治不愈,离开了人间。一双年幼的儿女、年迈的公婆,全都需要她来照顾。她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她没日没夜地辛勤操劳,省吃俭用,硬是以顽强的毅力将儿女培养成才。儿子和女儿相继成了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男孩和女孩。
老人早年患了白内障,到了晚年已经双目失明。她一直拒绝做手术,为的是省钱。她想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把村子里破烂不堪的学校翻修一下,那样能够使村子里更多的孩子读上书。
老人的孙子决定帮助她实现理想 老人知道后欣喜不已 她拿出自己积攒了一辈子的十万零两千块钱 交到了孙子手里
学校快落成了,老人很想亲眼看看学校,经家人的多方劝说,这次老人终于同意去做白内障手术了,但条件是只做一只眼睛。她说自己只想看看学校,一只眼睛就可以了。
在老人84岁那年,学校落成了。那所学校是小小的村子里最豪华、最高档的建筑。这一天,老人拄着拐杖,由家人搀扶着而来,睁着那只术后的眼睛,望着凝聚了她毕生夙愿的学校,她怎么也看不够。
追悼会是在学校门口的那棵大榕树下举行的,孩子们起了个大早来为老人送行。在出殡的那一刻,我的眼前晃动着无数双流泪的眼睛,孩子们默默地挥舞着手中的鲜花,跟老人作最后的告别。
这位平凡而普通的老人叫王水心,享年90岁。
(梅淑兰)
(1)在短文中找到符合下面意思的词语,并把它们抄写在横线上。
①形容人一个字也不认识。________
②破破烂烂,让人无法忍受。________
③由于长期劳累而得病。________
④兴奋的心情不能够平静下来,形容非常高兴。________
(2)给文章的第5自然段加上标点。
老人的孙子决定帮助她实现理想________老人知道后欣喜不已________她拿出自己积攒了一辈子的十万零两千块钱________交到了孙子手里________
(3)这篇短文可以分成三段。请在每段的段首用“△”做出记号。
(4)这篇文章的叙述方法是( )
A.顺叙
B.插叙
C.倒叙
D.顺叙
(5)请简要回答:这位老人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哪里。
10、阅读短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二泉映月
①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yè)。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②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cóng)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③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mǐn)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④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yíng)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⑤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dàng),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摇曳——( ) 泯灭——( )
萦绕——( ) 恬静——( )
【2】阅读时,我们可以从内容对比中想开去。文中阿炳第一次来到二泉边,听到的是_______________;多年后的中秋夜,他又来到二泉边,似乎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地点,一样的流水声,阿炳的感受完全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思考,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积淀已久的情怀“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让我们体会到艺术之美。认真默读第⑤自然段,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怎样的特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文在线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jì jìn)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 nu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sòu shòu)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qiū qiāo qāo)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1) 给文章中正确的读音打“√”。
(2)请你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这条山沟的大环境”这一句中的“大环境”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文中可以看出,老人治理山沟已经坚持了多少年?他已经81岁了为什么还不肯去城里享清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了老人的行为,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12、我会阅读课外文段,回答问题。
克拉拉想象不出别人送给她的是什么东西,她迫不及待地望着筐子。“老师,”她在练习文法时忍不住停下来说,“我想知道篮子里装了什么,就看一下行吗,然后我马上就接着学习 。”
“从某些方面看,是可以的,但是从另外的方面考虑,又好像不可以。”老师回答她,“‘可以’的理由是,如果您已经心不在焉,注意力全都转移到这个东西上……”他的话戛然而止,只见筐子上松松掩着的盖子下突然蹦出一只小猫,接着又蹦出第二只、第三只……越来越多的小猫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屋里窜来窜去,弄得好像满屋子都是这些小东西。它们有的跳到老师的靴子上,咬他的裤腿,有的顺着罗腾迈尔小姐的衣服往上爬,有的围着她的脚打转,还有的跳到克拉拉的椅子上,又抓又挠,还喵喵直叫——屋内简直乱成一团。
克拉拉兴奋地不断大呼小叫:“哇,这么可爱的小猫咪!看它跳得多高兴!喂,你瞧,海蒂,这儿,还有那儿,你快看!”
海蒂欢快地满屋追逐着小猫。老师非常尴尬地站在桌旁,一会儿抬起这只脚,一会儿又抬起那只脚,以避开小猫令人难耐的抓挠。罗腾迈尔小姐先是吓得坐在椅子上说不出话来。而后则拼命叫:“蒂内特!蒂内特!塞巴斯蒂安!塞巴斯蒂安!”她不敢从椅子上起身,怕一下子把所有的小怪物都招惹过来。
也不知道罗腾迈尔小姐呼叫了多少次,塞巴斯蒂安和蒂内特终于来到了书房。塞巴斯蒂安马上把这些小东西一只一只抓进筐里,提到阁楼上,那里有他为昨天的两只猫准备的窝。
在接下来上课的时间里再也没有人打哈欠了。
【1】本文段节选自《 》。
【2】作者是瑞士的
A. 约翰娜•施皮里 B. 法布尔
【3】我从 、 、 、 等这些词中感受到了小猫的可爱。
【4】我从本文段中读出了不同人物对小猫的不同态度。
人物 | 态度 | 关键词、句 |
克拉拉 | 喜欢 | 兴奋地不断大呼小叫 |
海蒂 |
|
|
老师 |
|
|
罗腾迈尔小姐 |
|
|
【5】我读过全文,知道克拉拉见到这些小猫如此兴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的病其实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6】我可以给这段文字写个有趣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1】下面对两组句子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组不少于三句。
B.每组中各个句子的结构相似,字数都相同。
C.每组中各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D.每组中各个句子的意义相关。
【2】第一组句子充分写出了花儿对人类的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花儿的________之情。第二组句子写出了春雨_________、夏雷__________、秋风__________、冬雪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四季的___________之情。
14、鼎湖山听泉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怅惘:
万籁俱寂:
2.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作者把泉水比作什么?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抄在下面。
4.“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5、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缩句)
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课文是借对家乡小菜的( ),对炒小螺蛳情有独钟,表达深深的( )之情。(填空)
(2)课文运用的怎么不是插叙的方法呢?(改成陈述句)
(3)春天( )可以观赏祖国美丽的湖光山色,( )可以到家乡去扫墓祭祖。(填关联词)
(4)( )是家里做的,还是到餐馆吃的,( )未能吃出当年的味道。(填关联词)
(5)我对小螺蛳情有独钟。(改感叹句)
(6)小小的螺蛳令人魂牵梦萦。(仿写句子)
真是令 啊!
(7)烈火烧着邱少云的棉衣。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8)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和羽毛球。(改病句)
(9)广场上人很多。(改成夸张句)
(10)老师对班长说:“请你把本子发下去。”(改成转述句)
(11)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改成反问句)
(12)蟋蟀的住宅难道不是伟大的工程吗?(改成陈述句 )
17、运用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十分低微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不,他是去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改为直接引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用同样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下面的例句,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任选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八月,天气极热。鸡套拉着翅膀,狗吐着舌头,蝉热得不停地叫。(热)
忙 冷 吵 辣 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变换句式,意思不变。
1.我多么得意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请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道作文。
题目一:谢谢了,
题目二:请你发挥想象,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题目,写一个故事。
要求:⑴任选一个题目写作(选题目一的,需补全题目再写作),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⑵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⑶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