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科学家们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他们能够jiàn wēi zhī zhù( ),发现问题并sōu jí( )资料进行研究,从而在科学lǐnɡ yù( )有所建树。

2、想课文,巧解答。(任选三题)

1.《将相和》中的是指 ,是指   ,的意思是   。文章主要讲了       三件事,第一件事的起因是 , 结果是   ;第二件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第三件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第三件事是前两件事的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蔺相如身上具有   的品质,老将廉颇身上具有   的品质。

2.《奴隶英雄》是个   剧。讲的是   多年以前在罗马斗兽场上发生   的故事。揭露了   的罪恶和

的黑暗,歌颂了奴隶英雄   的反抗精神。

3.《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   ,在征服大海、跟鲨鱼的搏斗过程中,为读者塑造了一个   的硬汉形象。

4.《鲁滨孙造船》节选自     的《鲁滨孙漂流记》。作品的主人公是个名叫   的人。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    作家  的著名小说。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

的共产主义战士保尔·柯察金。

6.《春》是   国现代著名作家   写的,这篇散文的语言     ,描写   ,洋溢着   的气息。

7.《儒林外史》是中国      ,作者 在书中用   ,讽刺了

 

3、照样子写词语。

1.例:水淋淋(ABB

2.例:一丛丛(绿草)

一阵阵(   一缕缕(   一首首(  

 

4、写出出自下列成语的人物。

闻鸡起舞——_____ 纸上谈兵——_____   惊弓之鸟——_____ 

负荆请罪——_____ 破釜沉舟——_____   七步成诗——_____ 

韦编三绝——_____   单刀赴会——_____ 乐不思蜀——_____ 

铁杵成针——_____   指鹿为马——_____ 完璧归赵——_____

5、根据拼音写同音字。

jiǎo       ( )            ( )            ( )             ( )

fàn          ( )          ( )          ( )               ( )

          ( )        ( )            ( )             ( )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读句子,完成练习。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冠冕”的“冠”读_______,“冠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句中的“我”指_____________

【3】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的_____________

7、阅读

太阳的话(节选)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1】片段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__

【2】诗歌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岭逶逸逛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九。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将这首诗的内容补充完整。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岭/透迤/腾/细浪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3】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写出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阻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也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4】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 ②越_______ ③渡_______ ④抢_______ ⑤翻_______

【5】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我们学过的诗句中,有的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句式整齐对称,富有韵律美,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首诗中也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这两联是( )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我能行。

豪杰之士,肝胆照人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特别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穷苦人民,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们。

有一年冬季的一天,李大钊刚刚从报社领回一笔稿费,走在路上,心里很高兴。这几天夫人正为家里的生活费发愁,这一点稿费刚好可以补贴家用。

他走到一个街口,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跪在马路边,伸出一只枯瘦如柴的手,向过路的人们求讨施舍。李大钊走到老人身边,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全部稿费,塞到老人的手里。老人慢慢地抬起头来,看看手里的钱,又看看李大钊,干瘪的脸上激动得挂满了泪珠,连声说道:“谢谢,先生!谢谢,恩人!”

李大钊只是向老人点点头,说了声“回去好好安排一下生活”就离开了。

又有一次,李大钊与一位朋友一起坐轮船。在他们俩通过检票口时,有位老人因为没钱买票,就跟在他们后面想混过去。查票的人揪住老人,厉声喝道:“快下船!快下船!”老人跪在查票的人面前,苦苦哀求。查票的人一把夺过老人手中的行李,要往大江里扔。李大钊走过来,拽住行李说:“请不要扔!老人的船票钱我替他付。”于是,他为老人补了一张船票,可是自己连吃饭的钱也没有了。

李大钊同志的一位友人对他有一句评语,说他是“豪杰之士,肝胆照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慷慨—______  激动—_____  毫不犹豫—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1)慷慨解囊: __________

(2)水深火热: __________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中李大钊帮助穷苦人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

【4】为什么朋友说李大钊是“豪杰之士,肝胆照人”?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

【5】用“____”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10、老莆仙的端午节

①这五月的风,是粽子的香、艾蒿的香,是记忆的香,是怀念的香。

②这是我生命记忆里最为独特的节日关口,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都有异常虔诚的祭祀形式来肯定我们心灵深处最有价值的顶礼膜拜。只有端午节,在莆田乡村仿佛是民间某种生活或健康的方式,在乡间流行。

③端午节在我们乡村有着不一样的叫法:五日节。或许是因为这个节日我们需要五天的时间来完成,而且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端午节与众不不同的内涵。“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 ,初五吃一日,初六嘴翘翘。”

④端午节,永远是乡村孩子们的快乐节日。五月初一,忙碌的母亲会放下所有的农活,把留存的稻米用石盘碾成粉末状,然后发酵、印模、蒸熟。米糕的香弥漫了老屋,弥漫了整座村庄。五月初二,粽子的香已漫浸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进入每一颗心,只是那个时候,粽子的馅大都是单一的糯米,没有更多丰盛的内容,不过,这已经让我们的童年有了说不出的幸福回味。五月初三,由于濒临大海,鲜美的麦螺就成了初三节日的主题,教室、操场、房前屋后,孩子们伸长脖子,吮吸螺肉,声音此起彼伏,场面热闹非凡,成了端午节一道独特的风景。五月初四,从山坡上、田野河沟边,采一大捆艾蒿,,浸过水,洗干净,然后插在每一扇门窗边。这时,整个老家都被青青的艾蒿包围了,整个村庄都有一缕艾蒿的香,深深浅浅地逼近生活的中央。那时的我,并不知家家户户门窗插艾的缘由,只知这种草本植物早已茂盛地生长在田野边、河沟边和老屋后面那座矮矮的龟屿山上。

⑤五月初五,我们早上一起床,就被某些兴奋的情绪缠绕着,连上课的教师也不像往日那样严肃,总有点心不在焉。其实,此时师生心照不宣,提早上了三节课。我们一听见钟声响起就飞一般地往家里跑去。煮熟的黄黄的鸡蛋或鸭蛋,黄里透红的桃子,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这就是我们的端午节,这就是我们日思夜想、盼望多日的端午节。

⑥后来,我带着梦想离开了我的村庄,家乡的端午节也就成了我遥远的梦想,那些米糕、麦螺、棕子、黄黄的蛋就成了我生命中的一种奢望;那些崭新的夏装、夏日的游泳成了走上青春舞台的洗礼,成为我对童年的全部怀念;那些插满艾蒿的老屋、古老的村庄全都成了我遥远的记忆。

【1】作者笔下“五日节”的习俗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插艾草

B.蒸米糕

C.煮茶叶蛋

D.包粽子

【2】联系上下文可知,第⑤段中画线词语“心照不宣”的意思是( )

A.师生间故意玩弄花招

B.师生心中都对端午节抱有期待,但不公开说出来

C.师生间故意不理睬

D.学生心中明白但不说破,形容心中有数

【3】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五日节”的独特习俗,条理清晰

B.老莆仙的端午节有五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内容

C.第⑥段第-句中,两个“梦想”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指对家乡端午节的怀念

D.作者对端午节又称“五日节”的由来持一种保留的态度,并不是非常肯定

【4】本文写端午节,开头却写除夕、春节等节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简写端午节在当地乡村的由来,详写端午节五天的具体习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选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总结上文

C.表示话题的转换

D.表示声音的延长

【2】“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___________,实际上指老人_______________

【3】(要素·把握中心)课文标题“青山不老”有着怎样的含义?我们可以这样写一写。

①不老的是青山,________________

②不老的是老人,________________

12、女  今天有什么玩意儿?

男  嗬!大力士的表演,新捉来的大力士。

女  一个人表演,有什么好看!

男  不,他先跟狮子斗,还要跟十个奴隶斗。

女  他斗得过狮子吗?

男  斗得过,听说他能够空手打死牛,空手打死老虎。他是靠打狮子、老虎生活的。

女  那么,他怎么会被捉住呢?

男  我们一百多人围着打他。从早到晚,把他打乏了,才用绳子把他绊倒捉了来。我们的人被他打死了四十九个呢!

女  啊!他叫什么名字?

男  斯巴达克。

1这是故事的________,通过男女奴隶主的对话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________

2从男女贵族的对话中,你可以感受到斯巴达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桃花心木(节选)

①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收获)。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mó mú)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jī jí)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②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③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感激)。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④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⑤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划去文中不当的读音或词语。

【2】文中带点词语“语重心长”的意思是 _________,用这个词说一句话。____________

【3】短文中①和③自然段中的“不确定”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种树人模仿老天下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桃花心木而言,“很少的养分”指 ____________,“巨大的能量”指 ____________。就人而言,指的便是在生活的不确定中能锻炼出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的表达方法。

【6】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种树人为什么不再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你是一棵已经枯萎了的桃花心木,此时你会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实用性阅读

阅读图文材料并作答。

图一:楷书四大家之一柳公权作品。其楷书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

图二:行书名家赵子昂作品。其行书行笔灵动飘逸,字体外形俊美,清丽灵动,气韵典雅率真。

(1)以上两幅作品,你最欣赏哪一幅?写写你的理由。(只用材料中的词句不得分)

___________

(2)你认为练字有什么益处?请分点有条理地表达。

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2)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为反问句)

 

 

16、改为直接引述句。

1.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改为直接引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跟我学: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

一般的句子构成:谁做()什么。但成分残缺的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修改方法:补全残缺部分。如下面的句子缺少主语,谁写了第一首诗?应将主语补充上。

1.记得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鼓励是爱,父亲的批评是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变换句式。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变换成否定句)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怀念母亲。(扩句)

2.欢乐的首都人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修改病句)

 

20、改为陈述句。

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上还有几种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百字练笔

宗璞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的颜色、形状、气味,请你也调动多种感官去描写一种花。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