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年了,我要为我的书房贴一副对联,请写在下面的对联纸上。
2、根据下面语段中的拼音写字词。
从1—4单元的课文中,我们欣赏了荡(dí)着尘埃、灌(gài)花的国土的长江,美妙绝伦、一点儿不比日出(xùn)色的三亚落日,让人如(chī)如醉的烟台的海;认识了不避艰险、勇斗(yāo)怪的孙悟空,被日本人民称为“活(pú sà)”的聂将军;感受了激烈的卢沟桥(fēng)火;明白了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还要有自我(xī shēng)的精神……
⑴荡________ ⑵灌__________ ⑶__________色 ⑷如_________如醉
⑸________怪 ⑹活__________ ⑺__________火 ⑻自我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填空
1.我们在没有把握答应别人的要求时,不要轻易许下诺言。因为老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
2.学校正在开展 “垃圾分类”绿色环保活动,请你拟一条标语来提醒老师和同学们做好垃圾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清晰( )( )细腻( )( )
朴素( )( )温柔( )( )
5、补充四字词语。
无( )无( ) 不可( ) ( )而止
( )不透 一( )一( )
6、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在横线上填入所缺的诗句。
【2】这首词中描述的地区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 )
A.南方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3】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流露出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
7、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 逶迤:_______________
磅礴:______________ 云崖: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补全诗中描写的红军长征途中的五件事
红军:过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岷山
【3】在诗句“五岭逶迤腾新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_________的精神。
【4】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域。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根据资料可知,本诗是写的这五件事,仅仅是长征中的五个“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诗句)的描述才是整个“面”。这种写法叫作:“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歌鉴赏,完成答题。
浣溪沙
【宋】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选自《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
【1】这首词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下列哪一项暗喻自己身处山水之中?( )
A.百亩中庭。
B.门前白道。
C.小院回廊
D.山桃溪杏。
【3】这首词的下阕写出了王安石晩年怎样的境况?( )
A.孤独寂寞。
B.悠闲自在
C.穷困潦倒
D.淡泊宁静。
【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浣溪沙”是这首词的题目。
B.“百亩中庭”写出了王安石家的庭院十分宽敞,足足有一百亩。
C.“为谁零落为谁开”写出了王安石心中的困惑,他很想知道当中的答案。
D.“半是苔”说明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来客,也表明主人心情不好,无心打扫。
9、课外阅读。
冬夜里的野玫瑰
①维也纳的冬天,从阿尔卑斯山上袭来的寒风锋利如刀。
②舒伯特很穷,家里没有钢琴,只好每天到学校练琴。那一个夜晚,他从学校里练完钢琴回家。A.走在寂静的路上,夜色笼罩的街上显得有些凄清。
③路过一家旧货店的时候,舒伯特忽然看见一个小男孩。舒伯特认识这个小男孩,他跟自己学过音乐,和自己一样,是个穷孩子,甚至比自己还要一贫如洗。
④夜这么深了,小男孩没有回家,还站在寒冷的街头干什么?舒伯特一眼看见了小男孩手里拿着的东西,那是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舒伯特立刻明白了,小男孩是要卖这两样东西,可是谁会买一本没什么用的旧书和一件破旧的衣服呢?
⑤B.童年的舒伯特也有这样的经历和心境,他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滋味。舒伯特望着这个小男孩,小男孩正抬起头,他看见小男孩忧郁的眼睛里噙满泪水。舒伯特弯腰将自己的衣兜掏了个遍,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可惜他没有多少钱。舒伯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将那些钱交给小男孩说:“那本书卖给老师吧!”
⑥舒伯特随手翻看着那本旧书。C忽然,他看到书中的一首诗,立刻被吸引住了,禁不住站在路灯下仔细读起来,最后居然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声: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⑦这是歌德的诗《野玫瑰》。不知怎么搞的,蓦然之间,寒冷的风,漆黑的夜都不存在了,连周围的世界都不存在了,舒伯特的眼前只有那盛开的野玫瑰,鲜红如火。他似乎闻到了野玫瑰扑鼻的芳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
⑧一段清新而亲切的旋律,就这样,从浓重的夜色中,从寒冷的夜风中飘来, 他飞也似的跑回家,把这段美妙的旋律记了下来,这就是舒伯特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
【1】用“﹏﹏﹏”画出文中一处描写舒伯特很穷的句子,然后说说为什么如此贫穷的他,还坚持买小男孩的旧书。
【2】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野玫瑰》得益于什么?( )(多选)
A.自己那颗关爱别人、对音乐敏感的心灵。
B.童年贫穷生活的经历和心境。
C.歌德《野玫瑰》中所描绘的诗意的情境。
D.小男孩忧郁的、噙满泪水的眼睛。
【3】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你仿照例子从A、B、C三处画“ ”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例:维也纳的冬天,从阿尔卑斯山上袭来的寒风锋利如刀。
批注:恰当的比喻句既写出了冬天的冷,又渲染了故事情节的凄凉。
我选________处,批注:________
【4】选文的第________自然段是舒伯特所产生的想象。从想象中,我体会到________
【5】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
10、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1】画“——”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
【2】宇航员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________
【3】看过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地球母亲说?
________
11、 烟台的海(节选)
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 )。久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告别了冬日的( )、春日的( )、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描远航了……
【1】把下列词语填入选段中的括号内。
轻盈 凝重 高远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忙碌( ) 明朗( ) 立刻( )
【3】用“ ”画出选段的中心句。
【4】请你为烟台的海设计一句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拓展阅读
生命的壮歌———“生命桥”
沈石溪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在老年斑羚队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在年轻斑羚队伍里,年龄参差不齐,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斑羚,有刚刚踏进成年行列的大斑羚,也有稚气未脱的小斑羚。两拨分开后,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少十来只。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归进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
就在这时在,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 ]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 lüè shèng yì chóu( ),当它的身体出现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 ]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 ]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
yǎn huā liáo luàn( )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zhì xù jǐng rán( ),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了道路。
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1)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括号里写词语。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章的[ ]内。
猛蹬 踢蹬 蹿跃
(3)对斑羚群那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的
行为,你有什么感受?请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4)文章详细描写了第一只老斑羚和半大斑羚飞渡的经过,描写过程中穿插
了“我”的心理活动,你觉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3、阅读。
温暖的劈柴
①那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教书。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便常常把母亲一个人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年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可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愧疚,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1】通读全文,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回忆我的父亲鲁迅》,完成题目。
①我的名字是父亲给取的,“先取一个名字‘海婴’吧!‘海婴’上海生的孩子,他长大了,愿意用也可以,不愿意用再改再换都可以。”从这一点来看,父亲很民主,就是这么一个名字,他也很尊重我将来的自主选择。
②很多人对父亲在家庭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感兴趣。其实我小时候并没感觉到自己的父亲跟别人家的有什么不一样。只记得父亲一旦工作,家里一定要保持安静。四五岁的时候,保姆许妈便带我到后面玩,那时候上海也不大,房子后面就是农地,鲁迅觉得百草园有无限乐趣,而我的天地比百草园大得多,有小虫子、有野花,这里也是我的乐土。
③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我又追问,他是不是很激动地跟人家辩论?他们告诉我说,他平素就像学校老师一样,非常和蔼地跟人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也就不讲了。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很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类的,但那是笔战,是和旧社会、旧思想在对抗,必须要激烈。过去把鲁迅误导了,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自己的真面目。
④父亲跟我讲的是带绍兴口音的话,他喊我“乖姑”,有点像广东话称呼孩子的方式。七十年前的上海夏天湿度非常大,又没空调,整天身上、背上都是湿漉漉的,每年一到夏天,我总要长一身痱子,又红又痒,又抓挠不得。晚饭以后,跑到二楼,躺在父亲床上,那时天色已暗,但为了凉爽并未开灯。这时候父亲就准备一个小碗和海绵,把一种药水摇晃几下,用药水把海绵漫湿,轻轻涂在我胸上或背上,每搽一面,母亲用扇子扇干,因为有机会亲近父亲,可以不怕影响父亲写作而被“驱赶”,我躺在父母中间,心里无比温暖,直到天色黑尽,父亲又要开始工作了,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到三楼自己的房间里睡觉,这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
⑤有的家庭是严父慈母或是严母慈父,孩子依赖父亲或母亲更多一些,但我的家庭没有,就是一种非常温馨、平和的家庭氛围,不是看见父亲就远远地敬畏、手蹑脚地,没有这种恐惧、害怕的感觉。
(1)我小时候并没感觉到自己的父亲跟别人家的有什么不一样是因为( )
A.父亲一旦工作,家里一定要保持安静。
B.我的家庭氛围是非常温馨、平和的。
C.我家房子后面就是农地,那是我的乐十。
D.父亲用绍兴口音喊我“乖姑”,不叫我“海婴”。
(2)第三自然段对父亲的称呼有好几处都是直呼其名,你觉得原因是( )
A.表达对父亲鲁迅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B.这一段讲的是社会上的人眼中口中的鲁迅形象。
C.这样称呼更能表现鲁迅与旧社会旧思想的对抗。
D.作者不喜欢社会上对鲁迅“横眉冷对”的形象塑造
(3)下面三则材料中材料( )有助于理解“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很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类的,但那是笔战,是和旧社会、旧思想在对抗,必须要激烈”。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材料二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鲁迅先生的笑声是很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材料三 毛泽东主席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4)本文写了与鲁迅先生相关的四件事,请你用小标题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工作时要保持安静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讲“过去把鲁迅误导了,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自己的真面目。”联系上下文,谈谈作者想还鲁迅怎样的真面目,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15、改为转述句。
奶奶对我说:“我去跳广场舞了,你在家要注意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节人》一文中,同学们、老师们玩竹节人时入迷的样子你还记得吗?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描写,写一写同学看书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彩的童年 冬日的早晨 饱经风霜的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几个字中选择一个字,仿照例句写一写。
忙 悔 盼
(例)甜:我的作文在校刊上刊登了,老师表扬了我,我的心里甜丝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转换和仿写。
1.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仿照句式,学习作者的写法,你也来跟山里的“朋友”打打招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句子改为感叹句。
(1)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桑娜不得不把邻居家的孩子抱回家。(改为肯定句)
2.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3.我面对老人演奏。(扩句)
4.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日子怎么过?(改为陈述句)
5.当时我忘记了完全白看书的尴尬。(修改病句)
6.父亲对我说:“打你不是为别的事,就为你白看人家的书。”(改为转述句)
20、按要求完成句子。
(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鲈鱼。(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照样子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六一”联欢会上,小红演唱了优美的歌曲和精彩的相声。
(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收到许多礼物。或是节日礼物、生日礼物,或是某种特定情况下赠送的礼物。小小礼物往往蕴含着许多关爱,许多深情。以“礼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自拟题目。
2.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
3.书写工整,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