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根据所积累的知识填空。
1.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为了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曹植同样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纲也说:“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则徐还说:“_______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
2.面对蜿蜒的黄河,我从刘禹锡《浪淘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营造出动中有静的清幽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南春》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2、辨字组词
杠( ) 抄( ) 估( ) 讳( ) 炽( )
红( ) 炒( ) 故( ) 伟( ) 帜(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少年闰土》选自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写出了“我”和闰土的深厚友谊。
2.由《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所引申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这个故事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知音。
3.《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宋代的___________。该文讲述了蜀中的___________喜爱戴嵩画的___________,最后得出___________的结论。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 ( )
2.这汪洋大海就是由这渺小的一滴滴水汇聚而成的。 ( )
3.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 )
4.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 )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草原》一文按________的顺序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幅图,表现了草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_____________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______以及对田园生活的________。
(3)《丁香结》一课作者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原因有二:①________。②_______。
6、阅读理解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理解下列字词。
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石》的作者是________朝被称为“________”之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把第一句诗中的“咬”换成“站”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意思,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 。
, 。
, 。
, 。
注:①题目居中写,上下阕之间空两格。②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③书写要正确,养成自我检视习惯。
【1】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西江月”是词牌,“_________”是词题。从“__________”等词句,可以知道,写的是乡村夏夜美景。
【3】词中,“路转溪桥忽见”的“见”同________,读音是________。
【4】如果《宿建德江》所表达的情感用一个“________”字来表示,那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就可以概括为一个“________”字。
8、古诗阅读能力考查
(材料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材料二)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12岁的于谦写下《石灰吟》,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祥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因此,这首《石灰吟》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于谦人生的追求。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材料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_。([清]郑燮《竹石》)
【1】有同学对(材料一)中的“焚”字不理解,请你从汉字的字形、字义、字用等方面大胆解读“焚”字。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材料三)中空白处的诗句。
【3】阅读(材料一、二),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与《石灰吟》中的“若等闲”,有异曲同工之妙。
B.于谦用“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C.于谦采用拟人化手法,把抽象的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把石灰人格化。
D.诗人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石灰吟》与《游子吟》相似,都是思乡思亲诗,表达诗人思念故乡与亲人的情怀。
【4】(材料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材料一、三)两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请结合(材料一、二、三)或平时的阅读收获,写出你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草原》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 ),不用(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 )。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作者在片段中概括了草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叹( ) 柔美( ) 奇丽( )
【5】读读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无边的绿毯”指的是______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让人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①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②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写出近义词。
清幽:______ 恬静:______
【2】仔细读读第②段回答问题。
(1)用“____”在文中画出皮鞋匠听到琴声展开联想的句子。
(2)第二自然段中有三幅画面,请用“① ② ③”在下文中相应的句子前面标注出来。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从这些画面我们联想到贝多芬的琴声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两个书迷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二哥也是个书迷。二哥看书时,①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②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 地靠近了。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 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二哥 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 地读,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贫到上,奇痛难挨。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头,眼睛肿成了一条缝。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回去,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 -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鸣呜地哭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的确(dí)迷恋(luàn)铁屑(xiè)
B.难挨(ái)猪圈(juàn)模样(mú)
C.勉强(qiáng)稀奇(xī)管教(jiào)
【2】从下面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文中空白处的横线上。
费尽心机 不由自主 不顾一切 一目十行
【3】文中画“ ”的句子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第①处把想过去有书的“我”比作___________,第②处把伸长脖子看书的”我“比作_____________, 分别从人物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描写,表现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找二哥藏的书,作者说“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拿自己调侃,语言幽默。
B.以日本宪兵队队长作对比,不成体统。
C.表达了“我”对鸠山的不满。
D.夸日本人“高明”不妥。
【5】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两个书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说“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请你推想一下,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
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我知道你已看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玛格丽特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
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额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为了证实这个论断,玛格丽特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但也有人会说:“达·芬奇乃文艺复兴之旷世奇才,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他特别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感兴趣,研究人体颇有心得,作出过许多贡献。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天之灵当拊掌赞之曰:‘后生可畏,深得吾心!’”
孰是孰非?唯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1】用“ ”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的原因。
【2】细读短文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视网膜区域名称 | 功能 |
( ) | ( ) |
( ) | ( ) |
【3】“为了证实这个论断”中的“论断”指的是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
【4】结合短文,对“焚琴煮鹤,莫此为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琴当柴烧了,把鹤煮了吃,没有比这种做法更错误的了
B.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无异于把琴当柴烧了,把鹤煮了吃,糟蹋美好的事物
C.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这种做法属没事找事
【5】细读第六、七自然段,回答问题。
(1)关于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两段阐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关于短文的主要内容,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述玛格丽特揭秘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过程。
B.本文主要讲述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之谜。
C.本文主要讲述揭秘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是否有必要。
13、语句理解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4、阅读理解。
桂花香(节选)
你看,碧绿的枝茂叶,映衬着一簇簇米黄色的小花,那就是桂花。它形态可爱,香气醉人,用途广泛。
桂花只有米粒大小,它们相依相偎,竞相开放。细嫩的花柄(托着 撑着)四片淡黄色的花瓣,小巧纤细,却尽力向外伸展,露出黄褐色的花蕊,让人感到它是那么娇小,那么玲珑。
桂花虽小,但香气很浓,还带着丝丝甜味。那浓郁的香气(弥漫 充斥)在空气中,沁到人们心肺里,令人陶醉,让人舒坦。
桂花可以做香料、桂花糖、桂花酒、桂花糕等。那桂花糖可以放在粥里,也可以包在元宵里,尝一口,只觉一股甜丝丝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不信,你也试试!
【1】用“\”删去括号内不合适的词。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浓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舒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从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桂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着力描写了桂花,请你对比《丁香结》,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老师对我说:“你去关灯,我来关窗。”(把直述句改成转述句)
16、改为转述句.
鲁迅先生对我说:“曹先生的书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妇女搬了把椅子放在我面前说:“这是我们专门准备的残疾人椅,你快坐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仿照例句改写句子,使句子更生动。
例句:秋天到了,大豆成熟了。
秋天到了,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
下课了,同学们玩起了陀螺,许多陀螺在地面上飞转。
19、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蔺相如对秦王说:“请您为赵王击缶。”(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拿十五座城来换。 我把璧交给他。(用关联词语合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缩句)
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给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根据例句的提示,补写句子,写出对身边事物的感受。
例:我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此时,路旁的花儿好像在对我微笑。
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在上半场0:2落后的情况下,毫不气馁,顽强拼搏,以3:2逆转韩国女足,时隔16年再夺亚洲冠军!_______________
(4)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的关键。(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____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想想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用几件事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