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看我七十二变!(一字多义)。

  “负”,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画。“负”在字典中有这几种解释:(1)背;(2)仗恃,依靠;(3)遭受;(4)具有;(5)欠钱;(6)败,跟“胜”相反;(7)违背,背弃

“廉颇负荆请罪”中的“负”应选第______种解释;“小牛队负于黄蜂队”中的“负”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如今,他已经负债累累”的“负”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

2、认字标音。

湘(    薛( 

琥(    珀( 

 

3、积累运用       

(1)李贺用“______,快走踏清秋”表达自己强烈的报国之情;于谦用“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表达自己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告诉我们孝敬父母要及时,不要让亲情留有遗憾;“________,莫把无时当有时”告诉我们要居富思贫,注意节约,不要浪费,“___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告诉我们要多读书,不要到用时才意识到自己知识匮乏;要想认识一件事物或一件东西,就必须近距离观察,把它了解透彻,正如“近水知鱼性,________”所说一样。       

(3)“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____,泣涕零如雨”中“擢”的意思是:________,“零”的意思是:________。这几句诗用________的民间故事,抒发了诗人痛苦忧伤的心情。       

(4)王建的“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还积累了哪些思乡名句?请写出两句:________________

4、给下面生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横线上默写《七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诗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兄弟,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画龙点睛地提示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简答题。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呼伦贝尔大草原

我的心爱在天边,

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

草原茫茫天地间,

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

 

我的心爱在高山,

高山深处是巍巍的大兴安。

林海茫茫云雾间,

矫健的雄鹰俯瞰着草原。

我的心爱在河湾。

额尔古纳河穿过那大草原。

草原母亲我爱您,

深深的河水深深的祝愿。

 

呼伦贝尔大草原,

白云朵朵飘在我心间。

呼伦贝尔大草原,

我的心爱我的思恋。

 

 

1根据诗歌大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诗歌从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角度,分别抓住草原和_______、林海和_______,以及额尔古纳河这几个独特景物,来描写呼伦贝尔大草原。

(2)诗歌的第3小节,作者把深深的祝福比作___________

2说说“白云朵朵飘在我心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④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③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④宜:和顺、亲善。⑤室家:这里指夫家。⑥有蕢(fén):即蕢蕢。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⑦蓁(zhēn)蓁: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灼灼其华”让我们自然联想到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美丽的少女形象。______

②从“之子于归”中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在少女出嫁之时表达对其祝福的诗。______

③本诗各个章节只变换了几个词,反复咏唱,韵律节奏缺少变化。______

2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下列诗词句不是以桃花写美人的是(   )。

A.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C.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下面是美林布洛芬混悬液说明书的部分内容,请认真阅读,完成练习。

美林布洛芬混悬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美林布洛芬混悬液

【性状】本品为橙色混悬液,味甜,有调味剂的芬芳。

【用法用量】

年龄(岁)

体重(千克)

一次用量(毫升)

用法说明

1~3

10~15

4

若持续疼痛或发热,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4~6

16~21

5

7~9

22~27

8

10~12

28~32

10

【适应症】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儿童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

【注意事项】

◆本品为对症治疗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症状不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有下列情况患者慎用: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下列情况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高血压。

【1】文中的加点词语“本品”指的是_____________

【2】从说明书的表格中,我们知道儿童服用该药的用量依据是(     

A.年龄和体重

B.身高和年龄

C.体重和身高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小红高烧不退,妈妈让她服用了5天美林布洛芬混悬液。( )

②两岁的张琳体重是14千克。有一天,她发烧了,妈妈喂了她4毫升的美林布洛芬混悬液。( )

③程程感冒太难受了,为了增加药效,他一天之内喝了5次美林布洛芬混悬液。( )

10、_________________

走进侗(dònɡ)寨就如同走进世外桃源,美丽、勤劳的侗家人是侗乡最美的风景。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杆。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个小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白、黑相间的花鱼。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阴。就连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铺砌,人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十分美观,故称“花街”。所以,进入侗乡,人们犹如进入画廊之中。

侗乡的山是绿的,水是清澈见底的,这里养育了勤劳的侗族人民。他们世代靠种植谋生,山间到处看得到人们的身影。农忙时,家家户户都在田地里过完一天,大家互相帮忙干活,村里安安静静的。到了傍晚,你会看到大人们陆陆续续回家,寨子里炊烟袅袅,晚上的侗寨又是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农闲时,村民们每天也好像有做不完的事,男人们去山坡上种杉树,割牲口垫草,放牛;妇女们在家里做饭、洗衣服、绣花、挖猪菜;而小孩们在河边嬉戏、养鸭子。偶尔你也会在某个巷子听到动听的侗歌。

美丽、勤劳的侗家人让侗寨总是一幅美丽、祥和的景象。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清澈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机盎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_____把比作___________

4与短文开头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赏梅

初春,正是赏梅的大好时节,素有雪梅十里香之称的超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公园大门前的小山坡上,有一片梅林。朵朵白梅绽开枝头,如片片白雪。白梅有五片花瓣,洁白无瑕,给人一种纯洁高尚的感觉。

进门不远,便是大明堂。在草坪的东北,有一株宋梅,四周用石栏围着。这株古梅,饱经风霜,树皮已成了铁黑色,树枝苍劲弯曲,枯枝已经不少,但枝头却稀稀落落地开着一些梅花,看来它并不服老,像要展示出自己生生不息的顽强意志。

穿过大明堂,在浮香阁前的庭院里,有几株红梅,开得特别艳丽。花瓣层层叠叠,非常饱满,看了使人精神振奋。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严酷的寒冬,梅花能够傲放枝头,不正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精神吗?

1给下面带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的字义有:①充分;②满足;③充实,充足;④吃足了。

经风霜_______

2文中共写了______、______、______这几种梅花。其中宋梅的特点是______。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小阅读园。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接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你从文中加点的赶紧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次与朋友聊天,我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一直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整个心灵。面对你的眼睛,我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都会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的操劳,无怨无悔。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你摔破盆碗.拆毁玩具.遗失钱币.弄脏衣服…… 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摔跤一样应该得到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一样我行我素,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身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殴打。如果问我为什么要打你,我只能说,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摸它。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我能够通过打让你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的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吸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我从不用工具打人。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气,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的掌握力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知道打人不对,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我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许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我”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会动手打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根据文意,请说明“我”为什么打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整个心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江主席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我们自己的香港!”前来欢迎的代表频频向江主席问候。我走上前去,把一束鲜花献给了江主席。他望着热泪盈眶的我,微微地俯下身,爱抚地把我拥进他那宽大温暖的胸怀。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我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在他老人家的脸颊上吻了一下。江主席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依偎在领袖身旁,久久不愿离开。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热泪盈眶:________

 情不自禁:________

2微微地”“爱抚地”“亲切地等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

3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读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热泪盈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用关联词将下面的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冬天就要到了。

小松鼠要贮存冬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死了。

夸父的精神永驻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句子

1)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是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的。(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藏的雪花大如席。(模仿此句的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宁对小明严肃地说: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改为第三者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焦裕禄的事迹让我感动。(改为用否定的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句子改为直述句。

(1)强强说,放心吧,爷爷,他不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约翰脸上含者微笑对我说,他是否可以坐在我的旁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父也说,没有我那样念诗的,我那不叫念诗,我那叫乱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机器人能按照人的指令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机器人被人们誉为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铁胳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

(1)敌人杀害了李大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做好了八宝粥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读完了那本故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都是你自己找的,我帮不得了你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作文。

同学们,父母、老师乃至全社会都关心、爱护我们,那我们是否需要关心别人呢?我们应该怎样关心别人?请以“我学会了关心”为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作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