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读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zǔ zhòu   pī 1ì qì jīn wéi zhǐ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按要求写成语。

描写人物神态: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源于历史故事: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含有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关于工作方法: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规矩—________  尤其—________  清爽—________  清脆—________

4、写出与下面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

①李白________

②勾践________

③赵括________

④廉颇________

5、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_____ _____ 一知半_____  饮水_____

__________  应接不_____  同心_____ 

1.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愈发叫人_____

2.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懂得感恩。将句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上面合适的词语是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和图片,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尽”的意思有:①完;②死亡;③达到极端;④全部用出;⑤用力完成;⑥全,都;⑦所有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中“尽”的意思是______(填序号)。“取之不尽”中“尽”的意思是______(填序号)。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绘的画面,然后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一直是文人墨客喜欢吟咏的景物,诗人借月抒怀,有“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有“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

4下列对古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尽望”说明月夜的景色很奇特,引起众人的关注。

B.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表明诗人对秋景情有独钟。

C.全诗围绕“桂花”来写,写出了花香的浓郁,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家庭院的思想感情。

D.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秋思不知道落在何处,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5观察古诗下面的插图作品《松间明月长如此》,指出此图与《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______之情。

2诗中的“绿”字寄托了诗人哪些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诗中的“一水间”三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寓情于景,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也让我们知道了他的思乡情。你还知道哪首诗与《泊船瓜洲》的手法一样,写在下面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卜算子·咏梅》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陆游

风雨送春归,   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    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   已是黄昏独自愁,

犹有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   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    一任群芳妒,

待到山花烂漫时,   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   只有香如故。

1两首诗在题材和体裁上的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梅花形象有何不同?借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花各长在什么地方?这么写各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快乐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司空见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根求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的“?”指________________,“!”指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发现问题”与“不断发问”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阅读下列小说选段,完成相关练习。

解救雄鹅

尼尔斯·豪格尔森分明听到了雄鹅的拼命呼救,可是他倚在马厩门口动弹不得。他所以迟迟疑疑不出来相救,倒不是因为他知道雄鹅被捆到屠宰凳上对他自己会有好处——在那一瞬间他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起这一点——而是因为,如果他要跑出去搭救雄鹅,他就要现身在爸爸妈妈面前,而他极不情愿那样做。“爸爸妈妈为我操碎了心,”他思忖道,“我又何必再为他们增添几分悲伤呢?”

可是当他们把雄鹅带进屋里,把门关上的时候,男孩子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像脱弦之箭一般冲过庭院,跳上房门前的槲木板,奔进了门廊。他习惯成自然地在那里把木鞋脱下来,光着脚走到门口。可是他实在不愿意让爸爸妈妈看到自己这幅怪模样,所以他抬不起手臂来敲门。“这是雄鹅莫顿性命攸关的时刻呀,”他心头悚然一震,“自从你离开家门那一天起,难道他不就成了你最知心的朋友了吗?”他这样反躬自问。霎时间,雄鹅和他生死与共的经历全都涌现在他的脑际,他想起了雄鹅怎样在冰冻的湖面上,在暴风骤雨的大海上,还有在凶残的野兽中间舍命救他的情景。他的心里溢满了感激和疼爱之情,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疑惧,不顾一切地用拳头拼命捶打屋门。

“哦,外面是谁那么心急着要进来?”爸爸嘟囔了一声把门打开。

“妈妈,您千万不要动手宰雄鹅!”男孩子高声大叫,就在这时候被捆在凳子上的雄鹅和灰雁邓芬惊喜交集地发出一声尖叫,男孩子一听总算放心了,因为他们还活着。

屋里惊喜交集地发出一声尖叫的还有一个人,那便是他的妈妈。“哎哟,我的孩子,你长高啦,也长得好看啦!”她叫喊起来。

男孩子没有走进屋去,仍旧站在门槛上,仿佛一个不知道会看到主人怎样脸色的不速之客。“感激上帝,我可把你盼回来啦,”妈妈涕泪交加地说道,“快进来呀!快进来呀!”

“欢迎你回家来,”爸爸哽咽得再多一句话也讲不出来了。

男孩子还是局促不安地站在门槛上,迟迟疑疑不敢举步。他莫名其妙,怎么父母亲看到他那么小不点儿的怪模样还如此高兴和激动。妈妈走了过来,张开双臂把他拦腰搂住,拖着他进屋里去。这时候他才发觉自己陡然长得比原来还高一些。

“爸爸,妈妈,我变大啦,我又变成人啦!”男孩子喜出望外地喊叫起来。

【1】细读故事,写出尼尔斯在解救雄鹅过程中不同地点时的心情。

【2】这个语段选自《 》,尼尔斯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呢?请你在选文中划出关键语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至少两处

11、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动物眼中的色彩

在正常人的眼中,能看到红的花,绿的树,蓝的天,白的云……,人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那么,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眼中的色彩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观看斗牛表演时,斗牛士用红色的斗篷向公牛挑战,人们会以为是红色激怒了它,而实际上是因为斗篷在公牛面前不断地摇晃,使它受到烦扰而发怒,如果换上别的颜色的斗篷,公牛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狗也不能分辨颜色, 它看景物就像一张黑白照片。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我们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是色盲,天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灰色生活。田鼠、家鼠、黄鼠、花鼠、松鼠、草原犬等也不能分辨颜色。

值得一提的是斑马,虽然它也是地地道道的色盲,但它却能利用色彩来保护自己。斑马和其他动物混在一起吃草,黑白条纹可以引起注意,因此在出现危险时,只要领头马一动,所有斑马会迅速逃走。当斑马奔跑时,黑白两色条纹的晃动使得捕食动物难以快速测定距离,斑马便可以借机安全逃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色盲,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

鸟类的情况便好多了。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鸟在高空飞行,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抓住在高空中飞行的虫子,并在树枝上轻轻降落。

多数水生动物都具有辨色能力。鲈鱼能感知颜色,生物学家用染成红色的幼虫喂它们,待其习惯后,改用红色羊毛喂它们,鲈鱼竟然照吃不误。龙虾、小虾以及爬行动物里的甲鱼、乌龟和蜥蜴等,也都有色的感觉。

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

据悉,蜻蜒对色的视觉感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帐幔。 蚊子能够辨别黄、蓝和黑色,并且偏爱黑色。勤劳的小蜜蜂生活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却是红色盲,红色和黑色在蜜蜂眼里没有什么区别。蜜蜂能分辨青、黄、蓝三种颜色,但橙、黄、绿在它们看来是一样的,它们也搞不清蓝与紫有何不同。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

1.解释词语。

平淡无奇:

地地道道: 

2.选文的开头为什么写到人眼中多姿多彩的世界?

3.填空。

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

句子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我还能在文中找出相同方法写的句子:

 

4.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句中的画线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5.从文中看,某些过惯夜生活的鸟类为什么不能辨别色彩?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

 刘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班主任,而且是我们的“大朋友”。他常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秋天,刘老师带全班同学到天坛公园采集落叶。他还给我们讲解有关树木叶子的知识,让我们感到十分新鲜有趣。

 更有趣的是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刘老师带我们到龙潭公园打雪仗。

“战斗”开始了,我们“大个子”组(猛烈  热烈)进攻,刘老师率领的“小个子”组渐渐吃不住劲了,退到了树丛里。接着,我带着几个人,想绕到侧面,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时,刘老师却带着一支“突击队”包抄了过来,我们急忙撤退,但雪球已经纷纷打在我们身上,刘老师率领的“队伍”胜利了。欢笑声飘荡

在公园上空。刘老师的眼中(闪光  闪烁)着孩子般的喜悦,他和我们的心贴得更紧了。

1选择文中括号内用得恰当的词语。

(猛烈  热烈)________进攻       眼中________(闪光  闪烁)着

2给划线词选择合适的解释。

他还给我们讲解有关树木叶子的知识,让我们感到十分新鲜有趣。(     

A. 没有变质。                                    B. 没有枯萎。                                    C. 稀罕。

3在文前横线上给短文加上一个恰当的题目。

4找出能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13、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野花虽然细小,可是每一朵都那么骄傲地仰着笑脸,没有任何一朵花嫌自己不够美丽而拒绝开放。淡紫的对对花,浅黄的蒿娥,绯红的野菊通通自由自在地开着,理直气壮地开着,它们都坚信自己是最美的。

一路上到处都是花朵,大片大片燃烧着的野花排山倒海呼啸而来,就像一个人把一生的热情全给了这个季节。

我在草原腹地眺望远方,前面缓坡上浮起一层紫色的雾,走近才看清那里开满了紫色的野花。这不知名的野花每一朵都是由无数细小如米粒的花聚合而成,像一个紫色绒球,十分可爱。

我折了一枝下来,插在我的手提袋上作为装饰。过了一天,到晚上收拾行李时,我发现它居然还很鲜活。过了一夜起来,看见花还是和昨天一模一样。我忍不住拿起来仔细端详,每一朵米粒大小的花仍然倔强地绽开着。

我终于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如此轻易地折下了它,使它离开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草场。它尽管枯萎得那么慢,那么慢,可还是失去了传播花粉、孕育种子、繁衍后代的机会。

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

【1】文中画“ ”线句子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野花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的身边也有乱折鲜花的人吗?你会怎样对他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贝壳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1】写出反义词。 

坚硬——________   精致——________   卑微——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令人惊叹:________

一丝不苟:________

【3】把第3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每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要给后人看到的一颗“固执”而“简单”的“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将下列句子换种说法,不改变原意。

1.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晚上加班,你和爸爸吃饭别等我。”(间接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为反问句。

1)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成字句

马的后蹄踏着一只飞燕。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套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大型编钟,至今音乐性能良好。(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必须赶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叔叔握着小汤姆的手说:我会永远照顾你的。(改为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正在打扫卫生。(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草生长。(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的故乡是浙江绍兴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断定这件好事可能是王宇做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6)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老师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不要急,没带雨具老师送你回家。(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

8)军官对孩子说: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0)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呢?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茉莉花的花蕾托着淡紫色的花苞。(缩句:保留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不能完成这一项任务。(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岁月流逝,往事会淡忘,但有一样不会消失——那就是照片。翻开你自己的相册,会看到母亲怀中啼哭的你,长着两个门牙玩耍的你,戴着红领巾学习的你……哪一张照片让你久久难忘呢?请以“照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内容具体。字数450字以上, 文中一律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