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舍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描写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腊月二十三”“___________________”“初一”“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天是作者重点描写的部分,这样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分粥——___________________——看粥四个部分。
(3)《藏戏》以连续的三个问句开篇,点出了藏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_______ ,_________。”
(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_______,只是_______。”这句诗来。
(3)《___》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霏霏。”节选自___________。“昔”的意思是_______,形容雪花飞舞的样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补充词语,解释前两个词语的意思。
熙熙________ 意味________ 行色________
左________右________ ________斑斓 ________神________注
解释前两个词语的意思:________ ________
4、选择适当的词语。
一________草莓 一________松果 一________纸船 一________纸条
________的风筝 ________的纸船
5、反义词我知道。
舒服——(_________) 强硬——(_________) 薄弱——(__________)
机敏——(_________) 复杂——(__________) 渺小——(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吟”是_____的意思。
【2】解释下列词语。
(1)等闲:________(2)浑:__________(3)清白: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所受的磨炼,其实象征着____;后两句描写了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的决心。
【4】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千锤万凿,_____烈火焚身,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诗歌的前两句从________、________角度出发,描写了乡村四月的秀丽风光。
【2】诗歌的后两句突出了乡村农人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诗人________。
【3】解释词语:
①题:________
②缘:________
③不识:__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9、课外阅读。
怀疑与学问(节选)
顾颉刚
①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②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章句》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章句》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③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选项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下列选项中对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引用孟子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B.有力地说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C.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反驳本文的中心论点。
D.使论据确凿充分,更加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说服力,突出了中心论点。
【3】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这两句中的两个“这样”指代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首先,我让他知道,他的名字应该叫“星期五”,因为我在星期五救了他,我这样叫他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我教他说“主人”,然后让他明白,这就算是我的名字。我又教他说“是”和“不是”,并且让他知道它们的含义。我拿了一个瓦罐,盛了些羊奶给他,让他看着我喝,看着我怎么把面包浸在羊奶里。然后我又给了他一块面包,叫他照着我的样子吃。
【1】选段中的“我”是如何改变“星期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著中还有哪个情节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鸟
李汉荣
①万千生灵中最爱干净的莫过于鸟了。我有生以来,不曾见过一只肮脏的鸟儿。鸟在生病、受伤的时候,仍然不忘清理自己的羽毛。疼痛可以忍受,它们不能忍受肮脏。
②鸟是见过大世面的生灵。想一想吧,世上的人谁能上天呢?人总想上天,终未如愿,就把死了说成上天了。皇帝也只能在地上称王,统治一群不会飞翔只能在地上匍匐的可怜的臣民。不错,现在有了飞机、飞船,人上天的机会是多了,但那只是机器在飞,人并没有飞;从飞机、飞船上走下来,人仍然还是两条腿,并没有长出一片美丽的羽毛。鸟见过大世面,眼界和心胸都高远。鸟大约不太欣赏人类吧,它们一次次在天上俯瞰,发现人不过是尘埃的一种。
③鸟与人打交道的时候,采取的是不卑不亢、若即若离的态度。也许它们这样想:人很平常,但人厉害,把山林和土地都占了,虽说人在天上无所作为,但在土地上,他们算是土豪,就和他们和平相处吧。a就来人的屋子里安家了,b就在窗外的大槐树上筑巢了,斑鸠就在房顶上与你聊天了。c绝不白吃田野上的食物,它比平庸贪婪的谷吏更关心大地上的事情。d怕稻禾忘了抽穗,怕豆荚误了起床,总是一次又一次提醒。黄鹂贪玩,但玩出了情致,柳树经它们一摇,就变成了绿色的诗。白鹭高傲,爱在天上画一些雪白的弧线,让我们想起,我们的爱情也曾经那样纯洁和高远。麻雀是鸟类的平民,勤劳、琐碎,一副土生土长的模样,它是乡土的子孙,从来没有离开过乡土,爱和农民争食,善良的母亲们多数都不责怪它们,只有刚入了学校的小孩不原谅它们:“它们吃粮,它们坏。”母亲们就说:“它们也是孩子,就让它们也吃一点吧,土地是养人的,也是养鸟的。”
④据说鸟能预感到自己的死亡。在那最后的时刻,鸟仍关心自己的羽毛和身体是否干净。它们挣扎着,用口里仅有的唾液舔洗身上不洁的、多余的东西。它们不喜欢多余的东西,那会妨碍它们飞翔。现在它就要结束飞翔了,大约是为了感谢这陪伴它一生的翅膀,它把羽毛梳洗得干干净净。
⑤鸟的遗体是世界上最干净的遗体……
【1】选文第一句话“万千生灵中最爱干净的莫过于鸟了”,其中“最爱干净”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第③段的空格中,填上能与后面内容相对应的鸟名。
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
【3】默写出第③段画线句隐含的一首绝句,再按要求填空。
(1)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本诗作者______(姓名),字______,是我国_______代伟大的_______诗人。
【4】阅读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美丽的羽毛”实际是指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以“鸟”为题目,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人类,你认为这样的写法是否偏离了主题?请写出相应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第④段的画线句给人类的启示是什么?你认为人类怎样做才能像鸟儿一样干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不抱怨,靠自己
崔万志
我出生在一个农户家庭,出生的时候脚先落地,头被卡在里面了,一连几个小时都不来。我出生的时候没有呼吸,然后赤脚医生就逮着我的腿头朝下使劲地抖,一直抖了十个小时,我才有了第一声微微的哭泣,就这样我活了下来。我九岁的时候上小学,记得从我家到小学之间有一条沟,别人很容易就跨过去,我就跨不过去。我也不愿意我的父母天天背着我送我上学,我试着蹲下去然后趴在地上,然后爬下去,然后再爬上来。也许,上天从我小时候就告诉我: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我上高中那年,我中考的分数在我们县里名列前茅,我被一个重点高中录取了。把学也交了,床单也铺了,突然间被校长发现了,校长就很惊讶地看着我:“我们学校怎么来了一个残疾人?”然后便在几分钟之内把我和我父亲以及我的行李踢到校门之外,指着我说:“就算你考上大学,也没有学校要你,你还耽误我一个名额。”我爸当时就跪了下来,一跪就是两个小时。我恨命运对我这么不公平,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爸用双手捧着我的脸对我说:“万志,你听着,没有为什么!抱怨没有用!书还要不要读?”我说:“要!”我爸说:“那么回家吧。一切靠自己!”
我上大学的时候,真的害怕没有大学收我,我选择了一个比较偏僻的离我们家里恨很远的一所大学,很幸运我被录取了。
大学毕业以后,我和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样面临着找工作,我天天跑人才市场,我投了上百封简历,没有一家单位要我。我记得最后一次,我很早很早就去排队,排在第一位。面试的招聘官看着我,指着我就说:“快走开,快走开!别挡着后面的人。”
那天走在大街上,风好大,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地滚了下来,我心里非常绝望。我要养活我自己!我要养活我自己!我要养活我自己!那个声音就在我心里嘣嘣地敲打着我,我想起了父亲的话: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我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我自己,我也不再抱怨,甚至不再难过。
我去摆地摊、卖旧书、卖卡片,我一顿饭分两天吃,就这样坚持了半年,我开了自己的一个小书店,后来又开音像店、开超市、开网吧,我的书店被烧过,超市被偷过,网吧被拆了一次又一次。后来我又开始开网店,我把多年积蓄二十多万一下子亏光了,再后来我又开,又成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欠了外债四百万。但是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挫折,所有的痛苦,我埋藏在心里。我说不出来,我也不想说,因为我知道,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就这样,我坚持、坚持、坚持下去,一直把我们的旗袍做到天猫第一名。
走到今天,我回头再看看我走过的这些经历,这些挫折,原来都是上天对我最好的安排。世界是一面镜子,照射着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子。选择抱怨,我们内心是充满着痛苦、黑暗和绝望的;选择感恩,我们的世界就充满着阳光、希望和爱。
【1】作者人生之路遭受了哪些艰难?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你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不抱怨,靠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历磨难最终有伟大成就的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一人并简要叙述他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作者的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远 行
作者 周太舸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又说:“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 ”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儿。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自己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来,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篓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越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卸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 “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
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
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晚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惺忪: __________________ 纳闷儿: 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是文中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请补充完整。
不愿上学→ (_________) 畏惧前行→ (__________) →决定上学
【4】请仔细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回答下列问题。
“老树皮”这个词生动刻画出父亲的手___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从中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的父亲;“僵”与“柔”两个字,让我感受到父亲由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变化。
【5】文中父子翻山时的对话,你认为显得重复啰唆吗?写出你对作者这样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喜欢文中的父子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说结尾的情节设置别具匠心,请你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 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 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每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獉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 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杆菌来发电的,而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1】“细菌发电”共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其中两点优势。
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体会哪种句子语气更强。
大王不能说齐国没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老师带病工作,我很受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 孝,必须杀他!”(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理解破折号的用法,仿写一个含有破折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
(1)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劝阻呢?
(2)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19、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
21、佳作展示。
题目:我尝到了 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