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按要求写词语。

1.来自寓言的成语:掩耳盗铃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带“月”字的词语:花好月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ABAB形式的词语:丁零丁零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AABB形式的词语:和和睦睦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将下列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m____ zh____饺 水g___ ____à栏

___àn放 无___iáo 恐j___ ___àn卖

4、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1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这段话中,连续四个_______细致地描绘了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这是______________的描写,看得出这是作者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5、根据拼音写词语。

(1)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huánɡ kǒnɡ_______不安,pái huái________在十字街头,不知该何去何从。

(2)一个阳光mínɡ mèi________的下午,我yī wēi________在奶奶的怀里,听奶奶讲故事。

(3)花园里的花骨朵被春风qīn wěn________后,zhàn kāi_______了美丽的笑脸。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精彩回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的心情。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诗人流出的是喜悦的泪、高兴的泪。______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乡去了。 ______

(3)诗中的“妻子”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______

3下列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一个“喜”字。

B.“满”字真实地展现了诗人喜极而泣、泪如泉涌的情态,逼真地表现了诗人喜不自禁的感情。

C.“白日放歌须纵酒”写出了诗人听到好消息后的“狂”态,体现了诗人不良的生活习惯。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中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地方,诗人既展开想象,又描绘实境。

7、阅读古诗词。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下列词语。

(1)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_

(2)唱黄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部分是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________,其中的主要景物是__________。小序中的“溪水西流”与词中的“______________”相照应。

【3】上阕描绘的景物有兰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规等。

【4】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与本词下阕相近的一项是( )

A.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B.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C.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8、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____,“志”是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与理解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碗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允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从现在开始》

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第二个星期,轮到袋鼠上任了。他激动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听了袋鼠的话,大家直摇头。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

第三个星期,轮到小猴子当万兽之王。大家都非常担心:他会不会命令我们从现在开始,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谁知,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狮子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

1读第四自然段他会不会命令我们从现在开始,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这一句话,你觉得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个自然段,狮子为什么说不再往下轮了,他开头不是说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曰:“   。”舟止,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在横线上默写原文。

2把所填入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人的糊涂体现在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让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生命的化妆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实在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通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有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下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的深刻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选自《林清玄散文》)

1化妆师认为拙劣的化妆是(  )

A. 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

B. 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C. 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

D. 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

2化妆师眼中自然的化妆不包括(   )

A. 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

B. 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

C. 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

D. 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

3下列属于化妆师对最好的文章的看法的是(  )

A. 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

B. 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

C. 文章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D. 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4对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个道理理解正确的是(  )

A. 表相上的化妆没有什么意义。

B. 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

C. 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是自然。

D. 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5生命的化妆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对化妆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故乡的思念

  漫步于霏霏细雨中,那低垂的绿柳,舒展着有力的臂膀,挥舞着生命的节奏;清新轻盈的和风迎面扑来,静静的思维中流动着生命里的每一件往事,勾起我对故乡难忘的思念。

  故乡的思念,是一种生命的洒脱,在没有烦恼的日子里,总是把梦想高高地挂起,使信念充实,思维放展,于清纯明净的回味中,寻求一种真诚的期待,于自如高雅的谈笑中,享受一种乐趣的人生。故乡的思念,是一种亲情的感悟,母亲的护爱,父亲的教导,托起我人生的航标;放飞心绪的记忆里,有祖母编织不完的童话传情,有祖父殷殷切切的叮咛祝愿,总是把期望尽情的放飞,托寄了父辈的教诲,留住了赤子的情怀。故乡的思念,纯真明丽而不单调,多姿丰华而不粉饰,如七色的霓虹,夜色中的松明,绚烂光彩,照亮方向;如丹青的神韵,妙手超值,绘描出人生的真谛。故乡的思念,如春风沐身,令人倍感亲切,那欢快流动的小溪,写照出生活的乐趣,那松动的泥土里钻露出的嫩绿,是信心和希望的象征,那缠绵不止的乡村夜话,是情感世界里永恒的主题。

  思念故乡,那份难以割舍的深情,在田间,在河畔,在街头……如勃勃涌起的春潮,有信心的旺长,有成功的期盼。怀念故乡,思恋中多少乡亲的坦诚,朴实中多少人性的真挚,饱经风霜的脸上,剑刻般的皱纹,历尽沧桑的双手上,深深的裂痕,是一种明证,是一种生命的写真,时时激励我踏实生活的每一个脚印。怀念故乡,情感中多少生命的依念,关怀中多少美好的回忆;于生活的进取中,鞭策我奋发抗争,托起了人生永恒的信仰;于宽慰的心田和纯真的回味中,给予我生活恒久的希望;于跳动的脉搏和滚烫的血液里,有亲人的挚爱和诚心的祝福,更包含了多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啊,故乡,多少的梦幻,多少的依恋,那日日夜夜挥之不去的游子真情里,深藏了对你的不了之缘;而真心的护爱和激励,更鼓起了我人生前进的船帆。

【1】解释词语。

饱经风霜:__________________

【2】“那份难以割舍的深情,在田间,在河畔,在街头……如勃勃涌起的春潮。”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对故乡的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的第二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写对故乡的思念。

【4】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文中找出答案,用“ ”标出来。

【5】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故乡的感情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有关节日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年画约有2000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兴起,推动了民间年画的蓬勃发展。至明清两代,南北方各个年画产地逐渐形成。

②中国年画里蕴藏着大量吉祥符号,每种符号都代表了人们在新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牡丹代表富贵;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象征着生命力旺盛。中国人善用谐音,用谐音传递出美好的愿望。如,莲花的“莲”,谐音“连”,有好事连连之意,同时谐音“廉”,又有了清廉的意象;蝙蝠代表幸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花瓶代表平安;鲤鱼代表富裕。更有意思的是,各种吉祥符号组合起来,又形成了丰富的内涵。比如把如意放置在两个柿子之间,寓意事事如意;或将如意、柿子放置于柏树之间,寓意百事如意。

材料二①年文化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西方文化的冲击,现在中国人的家庭中,年轻人渐渐成为了一家之主,他们对闯入生活的外来文化更有兴趣;二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经济行为多了,节日偏爱消费和休闲,不愿再遵循传统的繁绑()习俗;三是年文化的传统含义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格格不入;四是年画、鞭炮、祭祖等方式一样样从年的活动中撤出。有一种说法,过年只剩下吃合家饭、看春节电视晚会和拜年三项内容,而拜年还在向“电话拜年”政变,如果春节晚会再不带劲儿,便真成了“大周末”了。

②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

(选自冯骥才的《年文化》)

材料三 ①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人过年有“新俗”。近几年,电话、微信、邮件等电子拜年方式层出不穷,十分便捷。按照传统习俗,发压岁钱是晚辈最盼望的礼物。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反其道而行之,晚辈给长辈压岁钱,以表达感恩之情。以前过年,讲究待在家里一家团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过年时去旅游……新的时代,新的过年习俗,受到现代人的欢迎。

材料四 ①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中国节,指中国民间相传的纪念日、欢庆日和被中国承认的国际通用节日等。

节日

时间

相关信息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1)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元宵(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2)《北京的春节》(老舍)

(3)上联;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

下联: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

植树节

公历3月12日

(1)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增强群众保护树木、植树造林的意识,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的节日。

(2)植树造林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前后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踏青、扫墓……

(3)清明节与泰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公历8月1日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教师节

公历9月10日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

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词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戴茱萸、吃重阳糕……

……

……

……

【1】根据上述材料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年画的开端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兴起,推动了民间年画的发展。( )

(2)中国人善用谐音表达祝愿,如牡丹代表富贵,莲花象征生命力旺盛,蝙蝠代表幸福,花瓶代表平安。( )

(3)材料三中的“反其道而行之”是指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

(4)“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这副对联适用于重阳节。( )

【2】对材料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年画里的吉祥符号,表达美好祝愿。

B.材料二介绍了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年味变淡了。

C.材料三介绍了随着时代变化,现代人过年有了“新俗”。

【3】两名同学展开了辩论,一名同学的观点是“现代过年需要传统习俗”,一名同学的观点是“现代过年需要新习俗”。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参与辩论,要求结合以上材料,写出观点和理由。

观点;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阅读了上面的材料,展开了联想,并把联想到的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现出来。请你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节日,把读到的和联想到的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方框中。

【5】同学们为召开“多姿多彩的节日”主题班会,准备了丰富的节日。请你根据下面的任务要求,照样子设计一个节日,并撰写节目串词。

任务1:设计一个节目。节目形式不限,如歌舞、朗诵、小品等;节目内容积极向上,可以从“我喜爱的节日”“节日文化”“节日的色彩”等任意一个角度构思。

任务2:借助上述材料中的内容,为你设计的这个节日撰写一段节目串词,串词不少于两句话。

(1)节目:小合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串词:“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六年的时光匆匆而逝,师恩难忘,让我们心存感激,走过老师的窗前,送上我们的祝愿。

(2)节目:________________

串词: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请分析下面语句的意思:

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着人间的黎明。(缩句)

2.绮丽华美的春*啊,你是多么美好!(改写成反问句)

3.烟囱发出低声的呜鸣,犹如在黑夜中抽咽。(仿写,用上画线的词)

4.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仿写,写出柳枝随风摆动。)

 

 

 

17、按照要求写句子。

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不算偷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为转述句。

(1)法官说:“两周前我找人用锅炉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然后又上了三道锁,钥匙在我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班长抬起头说:“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办法好,我们一定会采纳。(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4)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像天使一样,默默拯救受病痛困扰的人。(仿写)

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乐园。

【1】小守门员敏捷地把球挡回去了。(改为字句)

【2】杨靖宇难道不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英雄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她现在听课认真。她现在精神焕发,信心十足。(用关联词连接)

【4】讨论时,同学们发言特别激烈。(修改病句)

【5】这堂课,王老师给我留下了永远不能忘记的难忘的印象。(修改病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题日:瞧,_________就这么萌

提示:“萌”,最新词义为“可爱”“超级讨人喜欢”“可爱得让人感觉非常好”。横线上可以填“他、她、它”,也可以填“我”,同学、伙伴、老师、邻居,甚至小动物,都可以写。

要求:内容具休,语句通顺,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少于3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