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查字典。

1.如果不知道的读音和部首,用________查字法,查_______。

2.尤、郑、张、袁、白、齐、马、田这几个表示姓的字按照在字典中出现的顺序重新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1)例:泪(潸潸)

______ 绿______  急____________

(2)例:翻箱倒柜 ________ ________

3、解释句中加点字的词语

使弈秋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之为听。

1)诲:_______   2)惟:________

4、写出下列同音不同形的字。

chú   jiāng jí guàn

______ ______ ______ 司空见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而出

5、李白是我们熟知的浪漫主义诗人,小学阶段我们学过他的很多作品,还知道了很多千古传诵的名句:

最雄奇壮丽的景色:“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_。”最情景交融的画面:“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最脍炙人口的忧愁:“举头望明月,_____。”最孤独寂寞的感受:“______,孤云独去闲。”最惊心动魄的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最酣畅淋漓的畅快:“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诗歌鉴赏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九。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①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

1根据诗歌内容,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至少写出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军长征的胜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首诗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联和其他几句诗的关系是什么呢?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这是一首__________(讽刺 怀古)诗。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__________,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物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后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现在人们常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来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3】下面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C.诗的后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 “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课文《玩出了名堂》

1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试一下,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课,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     )。

2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守大门,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      

3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_________;观察牙齿,看见_________。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_________”

4他最早发现了(       ),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1选择合适的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A、显微镜  B、微生物  C、放大镜

2选择恰当的内容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________;观察牙齿,看见________。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________”

A、小人国  B、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   C、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

3双引号中的内容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4请你按照列文虎克玩的顺序从新排列上面的四段文字,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________

10、课外阅读。

人生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人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 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空中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钉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本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

【1】请写出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_____________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请写出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公正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②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⑤自然段,根据提示,请从第②至第④自然段中概括“人生第一课”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进行的。提示:①上课开始了,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请问在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孩子们的哪些表现说明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灌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参加以“传统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

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視.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

《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根据材料一、二、三提供的信息,写出两条你探究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画线句子仿写。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20)

徐老看病

满分5 manfen5.com

一天,徐特立同志到北京医院看病,候诊室的长靠背椅上坐满了人,都在等着叫号。

徐老的警卫员一看这么多人,有点急了,心想,徐老是最爱惜时间的,就这么等着,得浪费多少时间呀!他低声地问道 徐老 人太多了 我这就去跟医院张主任说一声 给您先看 好不好 徐老连忙摆摆手,说:“不行,不要告诉他,还是按次序看吧,稍等一下没关系。”

警卫员望了望墙上的挂钟,撅着嘴说:那够等的……”徐老看警卫员有些不高兴,便招呼他坐下,拍了拍他的肩膀,轻言细语地说:自己的时间宝贵,别人的时间就不值钱吗?我们要是不按次序看病,别人就要多等。无论做什么事,总要替别人想一想,不能只想自己一个人方便。再说,你找张主任,咱们跟他熟,就特殊照顾,可以不按次序看病,如果熟人都不遵守制度,他这儿的秩序怎么维持呢?

警卫员听了,觉得徐老说得很有道理,也就安心地陪徐老一起等着叫号了。

1给短文第2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6)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

爱惜——(    )    宝贵——(    )

次序——(    )    特殊——(    )

3自己的时间宝贵,别人的时间就不值钱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3)

A自己的时间宝贵,别人的时间就不值钱。

B自己的时间宝贵,别人的时间一样值钱。

C自己的时间不宝贵,别人的时间才值钱。

D自己的时间不宝贵,别人的时间更不值钱。

4这篇短文是按(    )的顺序来写的。(2)

5徐老为什么不让警卫员跟医院张主任打招呼,却要和别人一样等着叫号?短文赞扬了徐老的哪些品质?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北京的春节》(节选),回答问题。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1说明灯的数量的词语是_________;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_________

2这个选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爱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丈高的 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进修,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进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1)( )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2)( )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3)( )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4)()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根据下面的意思在文中相应序号的括号中填上成语。

1)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2)没有原因。

3)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4)不受外力量控制、支配,自己行使主权。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在下面画“——”

膝盖(qī xī 枯萎(wěi wǔi

从从容容(cóng cōng 汲水(jī jí

3读句子,回答问题。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

1不确定中生活指什么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种树的人不再来了这一举动,再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感悟出什么?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垃圾填没了船与船之间的空隙。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正好包住了苍蝇和蜘蛛。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水淋湿了战士们的衣服。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1)这件事情必须你去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什么人到了这里,都会被珠峰巍峨壮丽的景色所迷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好语文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例句,根据所给的词语发挥想象写句子。

例:(欣喜)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气愤)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广场。(按要求改写句子)

1.孩子们把鞭炮点燃了。(改成 “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夕真热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姥姥对小红说:“春节放假, 来我家住几天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京是城市。 北京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这场比赛怎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呢?

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怎么会让人觉得舒服呢?  

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6分)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仿写句子)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搞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为陈述句:  

他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缩句)

 

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缩句)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仅有的亲人。(修改病句)

 

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鱼汤更优美的了。(修改病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写作题

美,无处不在。在乡间的小路上,在清澈的碧波里,在柔美的夕阳中……一定有一处美景曾吸引过你。请你按一定顺序写一处美景。要求:文通字顺,结构合理,字数在4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