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考虑得(周到)
介绍得( ) 描绘得( ) 处理得( )
配合得( ) 书写得( ) 讨论得( )
2、把下面成语补充完整。
(_____)思苦想 (_____)然大怒 哀(_____)遍野 (_____)金不昧
3、用下面加点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填空。
智者善抓住机会,愚者易(______)机会,科学发现的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机遇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物品中、(______)的小事里。它给目光敏锐的人带来灵感,而反应(______)的人却得不到它的青睐。它给坚持不懈的人捧出成功,却给(______)的人丢下失败。机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辨识和把握它。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詹天佑是我国________的工程师,他非常爱国。他主持修筑了________铁路,这是________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公共的铁路干线。
2.逐渐地,我们懂得了,书本写的、老师说的,并不是 ,事实上没有谁是 ________。我们应该时刻保持________,用事实、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并且应
5、辨字组词。
厉(______) 渑(______) 慢(______) 即(______) 堵(______)
励(______) 绳(______) 漫(______) 既(______) 赌(______)
择(______) 拦(______) 踉(______) 盆(______) 貌(______)
译(______) 兰(______) 粮(______) 岔(______) 藐(______)
6、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
,只有敬亭山。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他在敬亭山上看到了 _____________的景象。
【3】古诗前两句中的“___”和“____”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世界,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古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和____的相知之情 。
【4】这首诗中诗人的心情应该是( )
A.孤独 B.高兴 C.悲伤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这一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写的是____________,后两句写的是____________
【3】后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妙?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对皇帝给宦官传赐蜡烛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曾几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解题,了解纪行诗,判断。
①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_____
②从“道中”看,诗人写出游,只写到“去”,并没有写到“回”。_____
【2】请找出诗中两处明显的对比,填写下面的内容。
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这是第一处对比:“梅子黄时”正是江南_____时节,难得有这样“_____”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②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第二处对比:山路上苍翠的树树,与来的时候一样_____,森林丛中传来_____________,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3】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诗人的心情,判断。
①这首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_____
②诗中“绿阴”和“黄鹂”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三衢山秀丽的景色。_____
③“黄鹂四五声”中的“四五”是实写,表明黄鹂的叫声。_____
9、课外阅读
西湖的“绿”
六月间,我第四次来到西子湖畔。奇怪的很,这次却有着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zhī zhì)子花的甜香。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淙(cónɡ zōnɡ),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tī dī),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走进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青苔,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绿山水画。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的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奇,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都要裙袂(mèi quē)飞扬,翩然起舞了。
【1】划去括号里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2】按要求写出描写“绿”的成语。
表示绿得颜色浓:__________;表示绿得时间长:__________;表示绿得面广:________。
【3】仿写句子,注意带点的字词。
(1)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写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短文,填空。
(1)短文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处的“绿”,表现了西湖的盛景,表达了__________。
(2)在花港观鱼,作者目睹了一种绿,那是_______________。
【5】细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用“ ”画出表现“我”内心感受的两个词语,并说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自然段写出西湖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天地。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2、“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3、“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文章,完成试题。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1】读出划线句子,从中可以看出郝副营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战友指的是谁?作者看到华灯想起这位战友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狐狸和猴子
河中央有一个土墩,墩上长着一株桃树,树上结满了大桃子。
狐狸想吃桃子,可是过不了河。
猴子想吃桃子,可是也过不了河。
狐狸便和猴子商量,一同想办法架桥过去,摘下桃子各分一半。
狐狸和猴子一同花了很大力气,扛来一根木头,从这边架到河中央的土墩上,成了一座独木桥。这座桥太窄了,它们不能同时过去。
“让我走过去,你再过去吧!”狐狸对猴子说。
狐狸走过去了。狐狸想独自吃桃子,便故意把木头推到河里去。
“猴子,请你回去吧!”狐狸哈哈地笑了起来,说:“你没有口福吃桃子。”
猴子非常生气,可是它马上也笑了起来说:“哈哈!你能够吃到桃子,但是你永远回不来啦!”
狐狸听了非常着急,没有办法,只好苦苦哀求猴子说:“猴子大哥,我们是好朋友,请你替我想个办法让我回去吧!”猴子一句话也不说,独自走了。
【1】“猴子一句话也不说,独自走了。”是因为( )
A.猴子没有吃到桃子,很生气。
B.看着狐狸吃桃子,只得无可奈何地走了。
C.它知道不能和狐狸这样的坏人交朋友。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短文中的狐狸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苹果
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母亲对自己的小女儿说:“孩子,看到这个苹果,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苹果又大又圆,肯定很甜很好吃!”小女孩不不假(jiǎ jià)思索地回答。
母亲首肯:“你的想法不错。可是,你知道面对一个苹果,不同的人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看法吗?”
小女孩好(hǎo hào)奇地看着母亲。
母亲说:“看到这个苹果,首先想到的是你姥姥。姥姥总是把苹果切成小块分给孩子们吃,自己从来不舍得吃。姥姥的爱就浓缩在这个苹果上。”
小女孩似(sì shì)懂非懂地点点头。
母亲接着说:“果农看到苹果,会想到栽种(zhǒng zhòng)的艰辛,还会想到丰收的喜悦;一位诗人看到苹果,可能会把它描绘成太阳,比喻成小姑娘的脸蛋;而一位医生会拿着苹果向人们解说它有多么丰富的营养……”
母亲再问小女孩 你说 谁的想法是对的 小女孩若有所思地说 妈妈 他们的想法好像都没有错 都有道理
母亲摸了摸小女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就像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苹果有不同的想法一样,生活中,你也会遇到许多类似的问题。面对同一种事物,你要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审视,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小女孩点了点头。母亲欣慰地笑了,她好像看见眼前的女儿正成长起来……
【1】文中有两个与“思考”有关的成语,他们分别是______ 、_______
【2】用“∕”划去括号中黑体字不正确的读音。
【3】给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4】仔细体会母亲的话,母亲表面上是在和女儿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在告诉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新视野。
夏日山行,感悟生命
夏天是成长的季节,夏日的终南山是青翠的,是凉爽的,也是生机勃勃的。
山路两旁到处是野花,有金黄的、淡黄的、粉白的、深红的、紫红的,在青松翠柏和竹林的掩映下,煞是好看。
空气是清新的,山林是幽静的。清新的空气里混着淡淡的泥土和花草的气息,深深地呼吸一口清鲜的空气,人都有一种陶醉的感觉。行走在茂密树木遮掩下的山道上,各种不知名的小鸟尽情舒展着歌喉,“布谷、布谷”“呱呱呱谷、呱呱呱谷”,此起彼落的鸟叫声简直就是小鸟们在举行歌唱比赛,或者就是它们在开音乐会啊!一声声清脆的鸟鸣更增添了山中的清幽,穿行在这望不到边看不到尽头的绿色长廊里,人的心情是自由的、愉悦的。尘世上无边的喧嚣和一切纷扰、纷争都没有了,都被山林的清幽和绿意层层过滤了,都被这凉飕飕的山风吹到了九霄云外了。
“看,松鼠!”是孩子的声音。顺着孩子所指的方向望去,一只拖着长尾巴的小松鼠正在前面迅速地跨越山道,然后敏捷地爬上道旁一棵松树,轻盈地从一棵树跃向另一棵树,一转眼就不见了。
快爬到山顶的时候,又看见了几只松鼠在林间跳跃。在几棵高大的绿荫掩映的树木下发现了一丛开得正艳的石榴花,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呵!石榴花随风摇曳着,开得火红火红,在沉闷蓊郁的山林中,就像一个个天真快乐的孩子,随意泼撒着生命的欢歌、生命的笑声。
夏天是成长的季节,夏日的终南山是青翠的,是凉爽的,也是生机勃勃的。各种植物和动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和谐地生长着,努力地张扬着自己的风采,活出了一种蓬勃的精神状态。
在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面前,生命的状态总是积极向上的,自由愉悦的,人只能感受到轻松、自由、博大、快乐!因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绽放的是永恒的绿色,释放的是永恒的活力和精神啊!
生命啊生命,大自然中生机勃勃的生命!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煞(________)是:_____________
喧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一个比喻的句子并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句子是第三自然段的__________句。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_____________。
【4】最后一自然段与第一自然的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游览时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爸爸:“小红,告诉妈妈,今天爸爸不回家吃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青石说:“这样安静的生活,我讨厌了。我倘若能和蝴蝶和蚱蜢一样,要到哪里,就到哪里,那多好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在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凑到我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①食指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用划线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过几天的奋战,大火被我们扑灭了。(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幅壁画是现存的最早印证“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的绘画作品。(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脸上显现出神色。(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们依恋长江。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懒狮子说:“我爸爸妈妈是森林里的大王。靠他们,我就能生活得很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张老师对吴明说,请吴明明天陪他去一趟图书馆。(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你用脏手随便抓东西吃,难道肚子不会长虫子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楚王只好吩咐手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溪边的青蛙在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客们前赴后继地来到桂林,欣赏这里的山水。(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套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大型编钟,至今音乐性能良好。(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必须赶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叔叔握着小汤姆的手说:“我会永远照顾你的。”(改为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父亲指着母亲说:“这是我妻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仿写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办法好,我们怎么会不采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很累。
用上“甚至”补充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②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