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豆蔻年华——(13岁)
弱冠之年——(________) 而立之年——(________) 不惑之年——(________)
及笄之年——(________) 花甲之年——(________) 古稀之年——(________)
2、古诗词默写。
(1)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________________,清风半夜蝉鸣。
(2)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
(3)于谦《石灰吟》: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4)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春夜喜雨》:______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 。
(6)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
3、先补全下面的句子,再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读书须用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胜读十年书。
________________,日久见人心。
近水知鱼性,________________。
1.听了老先生的话,张明豁然开朗,激动地对老先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老师常常给我们强调读书要下苦工夫,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练,含意深邃,韵味无穷,令人百读不厌。到下面这些词语,你会想起哪首古诗?请选择其中的句子写下来。
慈母情深:___________________
节日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豪情壮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句子,按要求作答。
(1)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②这个句子与课文开始的“________。”这一句相呼应。
(2)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①这个句子前后部分是________关系。
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举例说明藏戏中“夸张的手法”指什么?________
6、课外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四时”指_______,从画“ ”的诗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是_____季。
【2】此诗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多选)
A. 对偶 B. 比喻 C. 拟人 D. 夸张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映日/荷花/别样红 B. 映日/荷花/别/样红
7、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①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词语:
辞:_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_____
【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_________;送别的时间:__________ ;故人的去向:________ ;以及送别的场景: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3】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看拼音,写词语。
bái rì huánɡ hé
( ) ( )
ɡāo shān dà hǎi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人( ) 尽( ) 衣( ) 欢( )
入( ) 近( ) 依( ) 欲(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楼 一( )河 一( )红日 一( )绿叶
一( )山 一( )人 一( )诗人 一( )老虎
【4】选择带横线字的正确解释。
白日依山尽 ( )
A. 依靠 B. 同意 C. 按照
【5】选择带横线字的正确解释。
黄河入海流 ( )
A. 进来或出去 B. 收入
【6】选择带横线字的正确解释。
欲穷千里目 ( )
A. 需要 B. 将要 C. 想要
【7】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游泳服,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上,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伏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短文第1自然段和下文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按___________顺序描写了漓江的景色。
【3】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学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绝境的隔壁是天堂
(1) 老麦克是一个狂热的蝴蝶爱好者,虽然他拥有一家很大的公司,可是工作之余,他把精力都投注在自己的爱好上。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都爱蝶成痴。
(2) 这一年的夏天,老麦克带着妻儿去非洲度假,想去寻找传说中的金凤光蝶。这种蝶是金凤蝶中的一种,极其罕见,而且异常美丽,( )在非洲原始丛林中( )有可能看见。老麦克毕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做一个金凤光蝶的标本。
(3) 走进原始丛林中,老麦克20多岁的儿子,一边在前面开路,一边大声地叫父母跟上。渐渐地,他们已进入丛林的深处,身边的树木也高大起来。但越是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找到金凤蝶的希望越大。忽然,开路的儿子停了下来,侧耳倾听着什么。远处传来一阵密集的沙沙声,那响声越来越近,正惊疑间,那些野兽看也不看他们一眼,飞快地从他们身边跑过,好像后面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追赶着它们。
(4)此时沙沙声已经逼近,仿佛从四面八方传来。他们看到了极其恐怖的一幕,只见数不清的绿色虫子从四面涌来,那虫子有两三寸长,如一层绿色地毯般蔓延过来。老麦克一生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虫子,那虫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许多没来得及逃走的动物都顷刻间被它们湮没。它们会爬进鼻子里嘴里,使人或动物因窒息而死。而虫子所过之处,所有的树叶和草叶都被一扫而光!
(5)很快他们就陷入了虫子的海洋。他们惊叫着扑打着顺腿爬上来的虫子。就在这时,老麦克发现了一条从树上垂下来的藤蔓,大喊:“快,快爬上树去!”三个人抓着藤蔓蹬着树干,艰难地爬上了树顶。四下一望,无边无际的虫子还在奔涌!刚喘了一口气 他们忽然发现虫子也正向树上爬来 老麦克忙说 快把树叶摘掉 他们把栖身处的那个粗大树枝上的叶子都摘下来 果然虫子没有爬过来 吃光了其他的叶子便都爬下树去
(6)惊魂甫定,已近黄昏,而那些虫子还在无穷无尽地爬着。老麦克安慰着脸色苍白的妻子:“别怕,( )咱们下不去,( )树上是安全的,我们耐心等着,它们总会爬过去的!”可这时那些虫子已经停下来,沙沙声也停止,这一来使他们的希望顿时落空。蜷缩在树上,他们吃了些食物,天已黑下来,他们不敢睡,小心翼翼地熬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晨,那些虫子仍然一动不动,林中死一般的寂静。老麦克忽然发现,这些虫子的颜色已经起了变化,不再是绿色,而是变成了浅浅的黄色。到了下午的时候,虫子们慢慢地动了。老麦克一家惊奇地看着,虫子们微微地抖动着,却不是爬行。又过了许久,忽然从虫子中飞出一只巨大的蝴蝶来,在斑驳的阳光中闪耀着金光!金凤光蝶!老麦克一家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接着,金凤光蝶越飞越多,漫天都是舞动着的美丽身影,而满地的虫子,都已成了一层遗蜕!老麦克一家不禁泪流满面。
(7)多年以后,老麦克在把公司交给儿子时,说:“孩子,还记得非洲之行吧!我们的事业和生命都是如此,那些虫子就是挫折和磨难,那条藤蔓就是机遇,我们躲在树上,就是等待,绝境中的等待。而最后,却是看见了我们的梦想美丽地飞翔!万事都是这样,希望你能记住!”
【1】在文中(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狂热( ) 寂静( ) 密集( )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提心吊胆——(_____) 惊魂未定——(______)
【4】给第五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5】读下列句子,注意加点部分,体会其表达效果。
(1)数不清的绿色虫子从四面涌来,那些虫子有两三寸长,如一层绿色地毯般蔓延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那虫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许多没来得及逃走的动物顷刻间被它们湮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阅读第6自然段,简要描述金凤光蝶蜕变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到金凤光蝶漫天舞动着的美丽身影,老麦克一家为什么不禁泪流满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绝境的隔壁是天堂",请联系短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功名难夺报国心
在近代科学史上,有3位科学家功不可没。他们是:詹天佑、冯如、谭根。他们的一生是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一生。
1903年,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工程面前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当他决定铁路要在尽是悬崖峭壁的关沟地区通过时,外国人惊奇地说:“中国修筑关沟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生呢!”但是詹天佑终于用成功的事实回击了他们的嘲讽。
勤杂工出身的冯如从小就胸怀大志,1910年,27岁的冯如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参加了国际比赛,战胜众多强手,荣获国际飞行协会颁发的优等证书。
与冯如同时代的谭根于21岁时就自己制造了水上飞机,在万国飞机制造大会上赢得了金牌。有一次他驾机飞越菲律宾的一座著名火山,被公认为“执全世界飞行家之牛耳的人”。
他们三人不畏艰险,登上了科学的高峰,他们用自己不凡的业绩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智慧,使自命不凡的外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有才能的。
中国人不仅有才能,还很有志气,不仅爱科学,而且更爱自己的祖国。
京张铁路建成后,美国某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领仪式。这时,詹天佑肩负着修建川粤汉铁路的重任,便毅然谢绝了那所大学的邀请。
冯如在科学上获得成就后,外国人曾经以重金聘请他。可是冯如却说:“我衷心希望把自己菲薄的才能贡献给祖国。”为此,他在1911年将自己在美国创办的飞行器公司迁回广州。
年轻的谭根也始终不为名利所诱。1915年,他抱着宏大的志向,从美国回到广州开办航空学校,只是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才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今天有些人所缺少的正是他们的这种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他们只看到国外的高薪和待遇,从未想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有人虽然拥有某种知识和专长,却把它视为获得个人地位和物质享受的资本。在他们看来,与其在国内艰苦奋斗一辈子,还不如趁早到国外享受生活。
詹天佑、冯如、谭根在我国科学史上是永远值得记载的先驱。他们那种“功名难夺报国心”的崇高品格,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自命不凡:____________
先驱:____________
【2】【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说“功名难夺报国心”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子理解】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填空。
(1)当他决定铁路要在尽是悬崖峭壁的关沟地区通过时,外国人惊奇地说:“中国修筑关沟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生呢!”引用外国人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外国人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轻蔑和____________,也说明了修筑关沟铁路的____________。
(2)可是冯如却说:“我衷心希望把自己菲薄的才能贡献给祖国。”引用冯如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他____________的决心。
【4】【议论方法】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又分别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论点一: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专业领域内的才能
列举事例:(1)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工程时勇挑重担,用成功的事实回击了外国人的嘲讽。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论点二:________列举事例:
(1)为修建川粤汉铁路谢绝了美国某大学的博士学位授领邀请。
(2)________
(3)_________
【5】介绍的顺序是( )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12、阅读理解
共在人间
那一年,到土耳其去,住在一个仿佛与世隔绝的小农村里。
我们下榻的农舍,住着一对老夫妇。两张脸像是皱缩成团的黑枣子,密密地布满纵横纹路。可是,他们腰不弯、背不驼,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涯。
正是麦子播种的时候,还是停留在原始落后的“ 点播”方式,老叟走在前面,用锄头在土壤里打洞;老妪跟在后头,把麦种轻轻地撒进洞里。一行行、一亩亩地种,神情专注而满足,好似在从事一件无比庄严的事情。
傍晚,夫妻俩在厨房里烙饼。满布岁月沧桑的古老灶子,烙出了满溢麦香的饼,含蓄的米黄色,淡淡的麦味儿;大而圆、烫手。在幽幽的暮色里,两人坐在矮矮的木凳上,以枯瘦多皱但却坚实有力的手捧着饼儿,大口大口地吃,脸上笑意荡漾。
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活着,真好。
知足地活着,常乐。
许多人,活着而不快乐,只因不满足于他所拥有的,一心憬憧他所未知的,“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往往坐这山,望那山、吃这碗、盼那碗;任由“ 欲望的树”在心田里无止无尽地长着,长了一寸,他要一尺;长了一尺,他要一丈;眼看那“ 树”已经高入云霄了,可是,他还是满心焦灼地嫌它“ 发育不良”。天天在欲望的“ 无底深潭”里浮浮沉沉,弹指间,短短数十寒暑已成过眼云烟;回首前尘,竟不知“ 快乐”一词如何诠释。
这个下午,和这一对萍水相逢的老夫妇共食大饼,共享快乐,是记忆里的永恒。
老夫妇教会了我,有一亩田,便诚诚恳恳地耕那一亩田;有一块饼,便快快乐乐地吃那一块饼。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共在人间,话人间、爱人间。天上究竟有多少富贵、多少安逸,不必说,更不必盼。
【1】“这一幕”深触动了我的心,这一幕指的是( )。
A. 老夫妇俩坐在矮矮的木凳上。 B. 老夫妇俩烙饼而食很满足。
C. 老夫妇原始落后的”点播”方式。 D. 夫妇俩大口大口地吃饼。
【2】文中的老夫妇过着 的生活,下列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与世隔绝,原始落后。 B. 一穷二白,得过且过。
C.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D. 安居乐业,暖衣饱食。
【3】文中“回首前程,竟不知‘快乐’一词如何诠释”是因为( )。
A. 一直在追求所憧憬有的。 B. 忌妒羡慕别人所拥有的
C. 身无分文,粗茶淡饭 D. 日复一日,单调枯燥。
【4】文段中“眼看那‘树’已经高入云霄了”中的“树”指的是( )。
A. 高入云霄的树。 B. 无止境地长着的树。
C. 发育不良的树。 D. 任由欲望生长的树。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老夫妇知足的活着,常乐。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语段,感受老舍“京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语段一: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北京的春节(节选)》
语段二:
①她也劝祥子把钱放出去,完全出于善意;假若他愿意的话,她可以帮他的忙:
②“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赌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错!”
③祥子用不着说什么,他的神气已足表示他很钦佩高妈的话。及至独自一盘算,他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也稳当。不错,这么着是死的,钱不会下钱;可是丢不了也是真的。把这两三个月剩下的几块钱——都是现洋——轻轻地拿出来,一块一块地翻弄,怕出响声;现洋是那么白亮,厚实,起眼,他更觉得万不可撒手,除非是拿去买车。
——《骆驼祥子(节选)》
【1】(词语含义)下面这些词语是方言词汇,需要写注释,请你结合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1)秃尾巴鹰:_______(填序号)(A.比喻一无所获B.比喻借钱不还的人)
(2)赌窝掏:_______(填序号)(A.趁着发薪的日子上门要债B.去赌徒的家里要钱)
(3)海里摸锅:_______(填序号)(A.形容事情像海底捞针一样困难B.心里没有底乱放债)
【2】(内容理解)请你阅读语段,关注加点词语,说说“京味儿”语言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赏析)说说上述两个语段中的“京味儿”语言,带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14、现代文阅读
人生的开关
①我小时候家里很穷,那年我考上了大学,却没有钱去上学。
②唯一能来钱的路是上山砍柴。附近有一座矿山,矿上每天要烧很多柴,民工们从山上砍柴,挑到公路边,由矿上派人来收购,然后用车拉走。我也加入了砍柴民工的队伍。我力气小,砍得很慢,以这样的速度,只怕是夜里不睡觉也挣不够上学的钱。后来,矿上来收柴的张叔要找一个人替他过磅记数,由矿上开工资,这是一份好差事。他知道我上学缺钱,特地把这差事安排给我。
③过了几天,和我一起来砍柴的大毛悄悄跟我说:“给我多记一点儿,我拿了钱分你一半。”
④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划,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大毛说:“不会。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就算别人不知道,但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大毛说:“咳(hāi)!你真是的,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⑤我被他说得心动了, 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我把这事说给母亲听,母亲听了坚决反对。她说:“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我听了母亲的话,后来就没有理会大毛。
⑥那年我挣够了上学的钱,踏进了大学的门槛,毕业后分配到了一个我喜欢的地方,有了一份我喜欢的工作。我的人生道路很顺畅。
⑦前些日子,我回家探亲,见到张叔。提起那段旧事,我问他:“假如我那时虚报冒领,会怎么样?”张叔说:“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儿,最后会连一点儿也拿不到。”他告诉我,柴拉回矿里,他中间抽验过几次,没有发现差错。我吃了一惊:幸好当初没有听信大毛的蛊(ɡǔ)惑,不然的话,我此后的人生道路还不知是什么样子。
⑧一位哲人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这话我信,因为当年在那座大山脚下的公路边,我就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开关。
【1】第⑦自然段说“我回家探亲,见到张叔。提起那段旧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那段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写“我被他说得心动了”,“我”心动的原因是( )
A.“我”上大学急需用钱
B.大毛说把钱分“我”一半,并且张叔不会发现“我”多记数字
C.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挣到钱
D.张叔特地把过磅计数的工作给“我”
【3】短文中母亲说的“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4】读一读结尾划线部分哲人的话,想一想文中“我”的故事 “光明”和“黑暗”分别指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将下面的句子变为反问句。
电影是门伟大的综合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要求填空并仿写。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1)“这”指的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
(2)仿照“不是……而是……”的句式写一个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照样子写句子。
例:托米说:“我爸爸就和我的机器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托米说,他爸爸就和他的机器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1.苏小明对班长说:“我要像你一样团结同学,热爱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候总是羞羞答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了抗震救灾英雄的故事,我们怎能不为之肃然起敬?(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完作业后,我们要认真改正并检查作业中的错误。(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子很快就过去了。(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大黑猫得意扬扬地念了一阵经。(用同样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坚强的民族”这个句子。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展示。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在你的印象中,家乡最具特色的风俗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观察,并通过调查、访问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