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看拼音,写词语。

1.为了bì miǎn_______党的秘密被反动jūn fá_______获知,父亲把chōu tì_______里的一些文件都拿到pì jìnɡ______的后院里fén shāo______了。

2.“ɡé mìnɡ______尚未chè dǐ_____胜利,在这jǐn pò_______的关头,我们要不怕xī shēnɡ______,勇敢地同敌人做斗争!”他奋力地呐喊着。

2、品读句子,完成后面的练习。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不慌不忙”写出了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______”“________”说明李大钊饱受折磨;“_______”写出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_______”一词,则再次直接地表明了李大钊作为一个慈父的可亲形象。

3、写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______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__

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_______ 

4、鹅,鹅,鹅,曲项向天歌。______

5、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________

6、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________

4、依据意思填写四字词语。

①成绩、效果显著。________

②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________

③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________

④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________

5、补全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 )( )            ( )所未( )       ( )无人( )

( )( )       ( )( )          ( )( )

鲁滨逊曾经幻想要走遍___________。有一次,他因意外流落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小岛上。面对____________的挑战,他知道只有____________地面对,才能迎来转机。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自己的《竹石图》上

B.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是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C.“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D.本诗借物抒情,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7、快乐读书吧。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欧阳修是________代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之一。

【2】这首诗写了哪几种画眉鸟?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③。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⑥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⑦。

注释:①吟啸:吟咏长啸。②芒鞋:草鞋。③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④料峭:微寒的样子。⑤向来:方才。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⑦也无风雨也无睛: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豪迈与喜悦

C.“一蓑烟雨”既指自己身处风雨之中,也象征着所经历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任平生”写出了词人面对各种风雨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传达出词人对万物失去兴趣、心灰意冷的情绪

【2】本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从中你能读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公交车停靠站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爷爷家住自来水公司附近,他能坐6路公交车的去程前往农贸商城。 ___

2小美乘坐6路公交车的返程可以从太平坊到火车站。 ___

10、阅读理解

窗前的树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雪后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瑰花如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重阳随想》,完成下面小题。

重阳随想

二月河

①中国的年节,大致上说的是三件事:祀神、祭祖、放松吃喝。神仙祖宗不说,我们农业国,几千年如一日,劳作耕耘从土地里“刮金”,加上诸多的社会人文原因,从上到下的人们,可以说都累得可以。平日积攒一点好吃的,舍不得吃;好用的,下地锄禾舍不得用。到节日期间,除了求神祖保佑“越过越好”,所有平日郁结在心的欲望,统统都释放出来。所以,与神祖无涉的节是没有的,与吃喝无关的节也是没有的。但有一个节似乎这三方面都很淡,三件事也都做,但俎豆香烟不盛,珍馐美食呢,也似乎做得不认真,这就是重阳节。

②“两个太阳重叠”?不是的。九月九是两个“阳极”之数重叠在了一起,因此有这名。这个节是个游兴节——我们过去说的“游兴”,说白了就是今日的“旅游”。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也没有柏油路,就自己一家人做短途的随喜。自己带吃的和“饮料”——酒,走上山去,登高去,看碧云黄花去,看枫叶去!在山上玩,玩累了,回家,这个节也就过罢了。

③中国人做事的认真诚敬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比,外国人过节要去教堂,你有事或心情不对没去,谁也不会计较,耶稣天主不计较,神父牧师和教中会友也都不会计较。在中国,到祠堂祭祖你敢不来?那肯定族中就有人“收拾”你。真正自由放松的节日也只有这个重阳节。

④“重阳将至,盲雨满城,凉风四起,亭亭落叶,陇首云飞。”就这么几句话,可以说是形容这个重阳的极致之语,我在不少笔记文章中见到,几乎都一字不易地引用。这个时气,不下滂沱大雨,然而也不是毛毛雨,很细腻柔和如烟似雾那样的雨,重阳节也没有。盲雨的“盲”怎么讲,我没有考究过,想想见到的那雨的样子,该是不大不小的中雨,更确切地说是“中雨偏小”的那种雨,这个雨,出门登高做一日游,怎样说都是偏大了一点。但人,人啊,只要有心情,高兴,带着雨具,挑上酒食点心,也就上山了。

⑤其实,就人们的心理,人们盼着有雨。满山的秋叶艳色杂陈,斑驳陆离,如果在艳阳之下,那就太真切了,不够朦胧,不够含蓄,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多少有点不合。在太阳底下喝酒,看山也少了点“秋凉”意味。但还有一层更真切实惠的想法,“重阳无雨则冬无雨雪”,这会影响来年的收成,所以雨下起来,敲击着所有人的兴奋点,敢情是雨下得多点大点,人们会更高兴。

⑥插茱萸、饮重阳酒、吃糕、登高,寄托了人们两种心情,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安,希望自己的子女和生活“步步登高”,这实在是个吉庆有余的欢乐节。

⑦我们现在一年要过很多节,我看有两个节是挺好的,一个是儿童节,那是“六一”;一个则是重阳节,是老人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优良传统。你找个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说,他们不能懂——凭什么我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别的老人,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别人的孩子?——他不行,因为他那个“学问”里头没有这个“理”。

⑧于是,在连吃带玩中,我们心中的爱薪火相传,重阳节的意思就大了。

【1】本文的体裁是(    

A.小说

B.散文

C.戏剧

D.诗歌

【2】把“九月九”叫作“重阳节”是因为(    

A.两个“阳极”之数重叠。

B.两个太阳重叠。

C.九是大数,代表长辈。

D.艳阳高照。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是(    

A.是人都会老,都有年幼的时候。

B.我是老人别人也是老人,我年幼别人也年幼。

C.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别的老人,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别人的孩子。

D.我家有老人,别人家也有老人,我家有幼童,别人家也有幼童

【4】重阳节这天,人们不做的事情是(    

A.插茱萸

B.拜年

C.吃糕

D.登高

【5】第③段中的“收拾”在文中的意思是

A.整顿、整理

B.修理、修补

C.整治、惩罚

D.打击、消灭

【6】第⑤段中,不属于人们盼雨的原因是(    

A.下雨能洗净尘埃。

B.下雨显得朦胧含蓄

C.下雨能带来好收成。

D.雨中看山增添“秋凉”的意味。

【7】第⑦段中的“理”加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否定

B.表示讽刺

C.表示引用话语

D.表示着重指出

【8】第④段中的“盲雨”指的是(    

A.滂沱大雨

B.毛毛雨

C.如烟似雾的雨

D.中雨偏小

【9】第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A.开门见山

B.承上启下

C.点明中心

D.前后照应

【10】第③段中将外国人去教堂过节与中国人到祠堂祭祖进行对比,请写出这样对比的好处,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今年的重阳节,你准备为长辈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类文阅读

淌在诗词里的美(节选)

唐诗宋词蹚过历史的长河,在悠久里发酵,透出的是股股醇香。诗歌美在音律,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在古人浓淡交杂的墨色里,组成一曲曲完美的魂殇。

花是迁客骚人偏爱的主题。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花开富贵,有人赞叹,也有人贬低。但那“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惊心动魄却是从远古走来的。不管评价如何,牡丹依旧肆情盛开。开在诗人笔尖的还有坚贞的梅花,梅枝九曲十八弯,遂又有幽梅一说。“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吸引家禽的是那遒劲枝干里透出的美,切莫细嗅,那美会醉人。若要细数那诗词里的花魂,该是三天三夜也难尽一二。

在诗歌里的山水是美的。潭面无风是镜,也是静。任一轮清月在水里映出倩影,缓缓地躺在河床之上。月亮该是累了吧,既要与李白饮酒,又要照亮归人的前程。“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一青一碧,尽现了山水本色。我曾感叹山水之美被尽数埋在诗里了。曾鲜活在诗人记忆里的山水之美,现世难寻。但若煮一杯清酒,捧着诗集,任嘴唇感受酒洌,任思想品味诗词里的古朴气息,在这灯红酒绿之中仍是能寻得一片思想的净土。

我愿用我半世的浮华,换取这一页诗章。

细听风盘旋在时空的入口,提笔写下诗人的细语呢喃,那是倾诉,诉说着一曲一曲的美。

自从我提起了笔,我就明白了我所肩负的使命,我会写出那些淌在诗词里的美,不让她在时间里消散,纵使笔断,纸绝……

1(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迁客骚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日积月累)根据要求写诗句。

(1)读文中画“   ”的句子,我想到了刘禹锡《望洞庭》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

(2)飞花令。在下列句子中填入合适的“花”。

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______相映红。

②春*满园关不住,一枝______出墙来。

______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______扑鼻香。

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______别样红。

3(解读信息)对画“~~~”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诗词对山水的描写非常富于想象,让人感受到鲜活、灵性的美。

B.写山水的诗词太多了,多得都可以把真实的山水埋起来了。

C.如今环境大不如从前,诗词中描写的那些山水之美已很难寻觅了。

4(整体感知)说说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威武不屈的方志敏

①方志敏烈士在1935年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才36岁。为了共产主义,方志敏烈士奋斗了一生。

②1935年1月24日,方志敏在战斗中不幸被俘。敌人如获至宝,马上在南昌豫章公园召开“庆祝大会”。

③这一天,南昌城守卫森严,方志敏戴着脚镣手铐,威武地站在一辆囚车上。他环视四周,只见无数个枪口,正威逼着会场上的人群。

④当敌人把他推到台上示众时 他开口了 同志们 同胞们 我很高兴还能和大家见面 能和大家讲话

⑤人们眼流热泪,惊异地望着他,敌人吓呆了。

⑥“我们中国,”方志敏大声说,“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剥削,国已不国,民不聊生。要救中国,要为人民谋生存,只有实现共产主义!”

⑦“拉回去,拉回去!”敌人吓得慌了手脚。

⑧方志敏又继续大声说:“希望你们继续我未完成的事业,努力奋斗!”

⑨敌人胆战心惊地把方志敏推进囚车,“庆祝大会”就这样收场了。

【1】给第④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解释词语。

惊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胆战心惊: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给文章分段,并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中国,”方志敏大声说,“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剥削,国已不国,民不聊生。要救中国,要为人民谋生存,只有实现共产主义!”

这段话是对方志敏的____________描写。这段描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文在线。(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第二段在介绍太和殿内景时,用了六个方位词:________________由这些词语看该段的立足点是什么?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对龙的描述居然有十次之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说明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浏览”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型转换

1.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活动会很成功。(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贝常年生活在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 孝,必须杀他!(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大虫大吼一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瓦蓝瓦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美丽的白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太阳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为肯定句。

(1)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靠扇动翅膀保持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是柔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得些知识绝不是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没有一个人不为姑娘们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题目:最难忘的星期天提示:你的星期天里一定发生过很多有趣、快乐、有意义的事情,从中选择一个你最难忘的星期天,把它写出来。注意在叙事的过程中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