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古诗天地。

迢迢牵牛星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______。一、二句诗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张了本。“_________”是写景也是写人。

2、比较组词。

寇(    )   躁(  )   遭(  )   欲( 

冠(    )   燥(  )   糟(  )   浴(     )

博(    )   碑(  )   僻(  )   筒( 

搏(    )   脾(  )   劈(  )   桶(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寂静——______   容易——______ 怀疑——______

4、牧童骑黄牛, _________________。《所见》清袁枚

5、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攻(   )   柿(   )

(   )   饰(   )

必(   ) 般(   )

(   ) 搬(   )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鹤楼》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黄鹤楼》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滕王阁》首联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滕王李元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

D.《滕王阁》颔联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和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2两首诗都是诗人登楼有感所作。试结合诗歌分析诗人传达情感的异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解释词语。

但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整首词以“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正如词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解释词语。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要与( )“同住”。

A.能找到春天的人 B.家人

C.朋友 D.春天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5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啭: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

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

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购买上帝的男孩

①一个男孩捏着一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 说没有,嫌他在捣乱。

②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店主(热情 热烈)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慈眉善目的老头。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嘛?”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被叔叔帕特鲁普(培养 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 )上摔了下来,至今不省(shěng xǐng)人事。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个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③老头眼圈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一美元。老头接过硬币,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医院。

④几天之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了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伤好出院了, 当他看到医疗费账单那个天文数字时,差点吓昏过去。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全付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铺。那个医疗小组就是他重金请来的。

⑥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出国旅游去了。

⑦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老头写来的信。信是620日写的,署名是一个平凡的老人。信中说:“……我很开心,近况很好……你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1从短文第②自然段的括号中选择正确的读音、汉字和词语,打上“√”

2从下面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不是……就是…… 不是……而是…… 不仅……而且…… 虽然……但是……

3读第②、③自然段,回答:

①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男孩流着泪是因为心情 ;“老头眼圈湿润了是因为内心

 

③联系下文,想一想:老头为什么说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4填空。①从文中的__________一词,我们可以看出老头是一个不喜欢炫耀自己的人。

②根据老头的善行,你认为可以授予他一个怎样的荣誉称号:_______

5按要求写话。

在一次以感恩和爱心为主题的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邦迪和老头同时获奖,请你为他们各写几句颁(bān)奖词或评语,要求语言精练、句式工整,不少于20字。

邦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芳草地。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词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来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跳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来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人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土气清彻。”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的描写。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

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文章第二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中秋赏月的原因,并诠释了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的内涵。

【2】“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文中有一个字与“衰”的意思 相反,这个字是________,可解释为________(A.华美B.炽烈C.兴旺D.热烈)。

【3】下列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表达了诗人对一年四季的圆月的喜爱之情

B.“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说明八月十五是赏月圆之景的最好时光

C.“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描绘的是北宋京都家家中秋赏月的盛况,突出了中秋赏月风俗的历史悠久

【4】借“月”表达思念、团圆、亲情、友情的名句有很多,请尝试将下面的诗词句补充完整。

①海上生明月,________。②________,千里共婵娟。

11、阅读课文从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完成下列习题。

1.文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段对法国妇女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找出语句来,并说明表现了法国妇女怎样的形象?

3.哦,当然啦说明法国妇女当时怎样对待掩护盟军士兵这件事?

 

12、阅读课内选段,回答问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段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请概括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段话写了小女孩哪几方面的痛苦?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那双拖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片段有三个破折号,请指出每个破折号是哪一种用法,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破折号的用法:A.表示注释  B.表示转折  C.递进

①第一个破折号( )

②第二个破折号( )

③第三个破折号( )

5小女孩没注意这些这些指 ,这是因为 她可忘不了这个这个是指 ,这样对比写,突出了  

6改写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朗读这段课文时,应该采用怎样的语速语调?(

A. 轻松快速   B. 缓慢低沉   C. 缓慢高昂   D. 快速低沉

13、阅读理解。

同学们:

①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②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③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④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zǔn)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⑤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

⑥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___________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⑦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1根据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写出与其意思相近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你觉得在第⑥段的空白处应填的名言是(   )

A.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B.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C.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D.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3从文中找出一个句子写在下面,组成一个浓缩全文内容的警句。

不要抛弃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全文,理清短文层次,完成填空。

赠言→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希望与祝愿

5给这篇发言稿加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材料《你先来》,完成练习。

你先来

①火车站售票厅内,人头攒动,每一个售票窗口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②下午三点十分左右,一个中年妇女急匆匆地走进售票厅,望着一支支长长的队伍轻轻“呀”了一声。她环顾四周,排在一支队伍的最后面。她的头发凌乱,面容憔悴,满脸的焦急,眼里似乎还含着泪。

③长长的队伍缓慢地前移。妇人急不可耐,不停地跺脚,时不时探头往前观望。“咋这么慢?咋这么慢?要赶不上了。”她不禁喃喃自语。

④站在中年妇女前面的是一位年约六十的男人。男人不时回过头来,终于忍不住问道:“你要去哪里?”

⑤女人先是一愣,继而答道:“深圳。”也许她没有想到有人会在意她的存在。

⑥男人又问 有急事吗 赶不上就明天走好了

明天 妇人有些急躁 明天不行

为什么 发生什么事了 男人很耐心地问

⑨妇人开口想说,却忍不住哭起来。原来,两小时前她接到电话,说她在深圳打工的丈夫出了车祸,伤势非常严重,随时都有离世的可能。她想尽快赶到丈夫身边,可今天到深圳的最后一趟列车就要发车了,看样子她是赶不上了。

⑩妇人的哭诉打动了周围的乘客。突然,那男人走出队伍,轻轻地把她推到前面,说了声:“你先来。”

妇人有些拘谨地站在了男人的前面。

前面站着一个酷酷的小伙子,这时也走出队伍,左手做了个请的姿势说道:“你先来。”

再前面的女孩也让出位置,轻声说:“你先来。”

前面的人一个接一个纷纷让位,说的是同一句话:“你先来。”

就这样,女人很快来到售票窗口,此时,离开车只有十分钟了。她急急忙忙往外赶,走到门口,突然回过头,朝着整支队伍深深地鞠了个躬,说了声:“谢谢你们!”

“还有时间,别急,注意安全!”有人喊了声。

妇人没有回头,泪水却再次涌出。

【1】在文中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缓慢——( )   零乱——( )

拘谨——( )   憔悴——( )

【3】认真读第①—③段,再作答。

1)从“ ”和“ ”可以看出火车站售票厅的人很多。请你写出一个形容人很多的成语:

2)作者从多方面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中年妇女的“焦虑”。用“ ”画出一句最能体现她“焦虑”的动作描写的句子,用“﹏﹏﹏”画出一句最能体现她的“焦虑”且运用了神态描写的句子。

【4】短文写到了中年妇女购票前后的两次落泪:第一次“妇女开口想说,却忍不住哭起来”,此时,她落的是___________的泪;第二次“妇女没有回头,泪水却再次涌出”,此时,她落的是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读着“你先来”这句简单但又温暖人心的话,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完成练习。

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面语句有毛病的地方改正过来。

(1)这里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缩。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谆谆教导,把我们从一个心智成熟的孩子培养成懵懂天真的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认为取报纸是自己一项“权利”,是绝不能让别人侵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将下面的句子变为反问句。

电影是门伟大的综合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5分)

天空挂着圆月。(扩写句子)

 

从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修改病句)

 

树在风中摇摆。(改为拟人句)

 

索溪峪的美使我们流连忘返。(改为反问句)

 

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20、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体会哪种句子语气更强。

大王不能说齐国没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老师带病工作,我很受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作文。

我是0,是起点,也是圆满;我是1,我总是排在第一位;我是2,我总追赶着第一;我是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是4,获奖的好事总没我的份;我是5,……

请你体会材料的内容及其含义,在数字0—10中自选一个数字,构思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450以上。(文章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