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

若无(____)(____      落荒(____)(____    荒无(____)(____

无(____)无(____     惊弓(____)(____    垂头(____)(____

1.表示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这个意思的词语是___________

2.“无( )无( )”这样的ABAC式的词语我还会写: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1)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他故意装出一副________的样子。

(2)小白兔听到“咚”的一声________,好似_________。其实不过是木瓜掉到水里发出的声音。

2、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míng mèi________, 我yī wēi________在妈妈的身旁看妈妈chì luŏ________ 着双手róu cuō________衣服。这时太阳悄悄地挪移了,光线正不可挽回地消逝,看着那成堆的衣服,我感到我盼望的事情越来越缥缈,我感到páng huáng________,泪不禁流了下来,妈妈jīng huáng_______地甩甩手,毫不dān gē________地将我搂进怀里问我怎么了。

3、读句子,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由头涔涔想到的四字词语:________ 泪潸潸想到的四字词语:_________

(2)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写出三个描写时间易逝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最好的老师》课文讲诉了“我”六年级是的科学老师怀特先生的故事,他是_________________,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5、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  栗_________  句_________  饺_________

_________  粟_________  旬_________  校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送兄

[唐]七岁女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提示:本诗的作者是“七岁女”,《全唐诗》载称:“女子南海人”,因才思过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1古诗对仗工整,一般上句与下句相对应的地方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本诗中别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对的之情,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首诗写送别兄长的情景。“_______”“_______”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叶正飞点明了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诗中选取的景物别具匠心,如漂泊的_______、凋零的_______、迁徙的_______都与哥哥离家这件事相吻合,意蕴独特。

8、对比阅读。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何当”的意思是(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诗中的“_______”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_______”象征受到了重用,“_______”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_______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5《竹石》赞美竹子怎样的精神品格?( )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身无分文:____

开山鼻祖:____

【2】西藏第一个藏戏班子是由___组成的,他们用____的形式,表演___,目的是: ___

【3】如何理解“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

A.藏戏开始在西藏各地传播开来。

B.唐东杰布带着他的藏戏班子走遍了雪域高原。

10、课外阅读。

玉兰花的记忆

卢 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发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大概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就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荫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了哦。”我才恍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质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笔记本上画了一棵玉兰花树,每年在图画的枝干上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坐在树下,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作者借玉兰花的记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乡情、友情、亲情,这些美好的情感作者是融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情的叙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2】短文第②③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出父亲(  )的性格特点。

A.做事认真

B.豪爽耿直

C.喜爱花木

D.慷慨热情

【3】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它的“魅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方面。

【4】“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对这句话中的“美丽”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戴上玉兰花的母亲是美丽的。

B.父母恩恩爱爱、和和美美的情景是美丽的。

C.夏天清早沾露的玉兰花是美丽的。

D.母亲在父亲心中像玉兰花一样美丽。

【5】“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中的“这”指的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父亲带给作者“生活上的启示”可能还有

【6】短文第⑤自然段中,作者写自己的`“小家子气”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特别的记忆”,生活中的哪件物品承载了你的“记忆”?围绕这件物品写一件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 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 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 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 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_____   茂密——_____   摆弄——______

2“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这里“抖”和“推脱” 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 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合欢树是作者关于母亲的记忆的象征物,因此为题。

D.合欢树身上喻含了作者对母亲爱美爱生活的情怀态度的肯定和赞美,托物言情。

4第2自然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______

5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___________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níng zhòng( )。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nuó dòng( )脚步。当持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qīng cuì( )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qì fēn( )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1将短文中的拼音换成汉字,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入迷______ 知晓_______   振奋_______

3用“   ”画出一句反问句,并将它改成陈述句。

陈述句: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盲人为乘客演奏了的曲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个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孩子的动作……这个句的居然的意思是_________,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____________,这个切是指_________________

5回答问题。

①我快步下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乡间的庙会(节选)

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我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我第一次看了“鬼戏”。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 )春夏秋冬,台下( )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 )戏的内容,( )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1“熙熙攘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它的反义词是_________

2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即使……也…… 不管……总是……   虽然……但是…… 不是……而是……

3短文是按照________结构来写的,叙述了两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 ,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

4“鬼戏”之所以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因为(   )。

A.表演精彩 B.故事有趣 C.恐惧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蜡烛的发展

原始人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纤维浸透油脂的火把,逐渐的,油脂包裹纤维的蜡烛在很多国家被独立发明出来。显然,蜡烛比火把和油灯更加便携轻巧,而且烛芯可以使它完全直立燃烧。

人类早期制作蜡烛的原料是动物脂肪,后来蜜蜂腹部蜡腺分泌出的蜂蜡、提炼自鲸鱼油脂的鲸蜡、从棕榈树叶和月桂果等植物中提取的蜡油,很快取代了牛羊脂蜡。不过那时民间照明用的多是油灯,只有贵族和皇室才能使得起蜡烛,因为脂蜡是可以食用的,大多还非常有营养,人们可以用它来充饥。

蜡烛真正放下身价是在19世纪。化学家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石蜡,商人们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石蜡蜡烛,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细长白蜡。此后,曾经的照明贵族也就变得不那么稀罕了。作为照明方式,蜡烛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可惜好景不长,随后而来的电灯让这种亦真亦幻的光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个介绍蜡烛的小短文,其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食物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品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相关练习。

(1)“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作者将_____________比作粥有声无力的叹气。其中,“有声无力”一词,呼应了八儿此刻____________的心情。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这是对八儿的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体现了八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怎么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方说:不行,我的字写得不够好,应该让小宇去参加比赛。(改为间接叙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6分)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来的中学生个子都很高。(改变词序变为意思不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班的李华同学被评为道德小富翁的光荣称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老师对小明说:我了解了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回家,凡卡只好给爷爷写信,诉说学徒生活的痛苦。(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

(缩句)  

2.用生气的不同词义造句。

(1)活力;生命力。  

(2)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3.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用画线的词语造句)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表达。

题目:我尝到了

提示:在生活中,你可能享受过助人的快乐,也可能体验过失败的痛苦,你可能品尝过母爱的甜蜜,也可能经历过劳动的艰辛......请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