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古诗意思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寒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御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完成填空。

①老师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读书不可囫囵吞枣。

②每当我取得进步想要炫耀一番时,爸爸总是给我浇一盆冷水,我虽然不开心,但是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______   小______   ______   甜______

______   ______   肿______   腊八______

4、写出古人留给我们的真理。

不入虎穴,________       兼听则明,________

知过必改,________      多看事实,________

5、请把下面的词语规范地写出来。

kuí wú   duàn liàn   fěi tú dòng jiāng dàn shēng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甲)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声。( )

A.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B.憎恶,厌恨。

C.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吾曹州县吏。( )

A.细小;微小。               B.稍许;略微。             C.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愤(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书愤:__________________   (2)早岁:__________________

(3)衰鬓:__________________   (4)名世:__________________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______(人名)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引用了三国时______(人名)的典故。

3“书愤”之“愤”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____________,并在诗中通过______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尾联叙事抒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5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泥塘喽,卖泥塘!”有一天,青蛙又站在牌子旁吆喝起来,“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青蛙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

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1读短文,从哪句话中能看出泥塘是个好地方?把句子找出来。

________

2“听小鸟在树上唱歌。”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试着写出一句这样的话来。________

3“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A.想卖 B.不想卖

4青蛙这个泥塘是怎么得到的呢?想一想,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

10、对比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文段一: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 )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选自老舍《北京的春节》)

文段二: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āo  áo)。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 )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

(选自梁实秋《过年》)

1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子       )使

āo  áo      地上 

2文段一中说明有名的老铺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________;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________

3________画出文段一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

4两位作家对过年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请你分别从两个文段中找出一句表达作者过年感受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舍和梁实秋都是我国著名作家,从这两个文段中你获得了哪些有关习作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匆匆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B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C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D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理解文中加点的词。

(1)确乎( )       (2)涔涔( )

(3)潸潸( )       (4)徘徊( )

【2】文中画线的A句,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B句,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线的C句,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中画线的D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现代文阅读

长衫老者

冯骥才

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suì)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huì)!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 chuài)!

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yuān)路。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地从胡同里走出来,,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fàn)。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闯进来,这就热闹了。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没人打扫它,打扫了也没用,整天尘土飞扬。人们气急了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的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了。就这样,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多久就返回来。,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他走出来时,面无懊(ào),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niē)出几颗饭粒,代做糨(jiàng),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谁料到这张纸一贴出,立刻出现奇迹。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便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胡同陡然清静多了。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了下来。

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站。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xiāo)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去做的长衫老者

1为加点字注音。

(1)八折______ (2)安宁______

2原来这是条死胡同!”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把洞口堵死 B.你真是个死心眼

C.花枯死了。 D.这地方吵死了。

3文中画线的语句反映出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态?在正确答案后的括号内画“√"

漠不关心(  )幸灾乐祸(  )怜惜同情(  )埋怨不满(  )

4第⑨自然段中简单的一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冯骥才先生在文中以寥寥数笔,描写了长衫老者的__________________,语言简洁传神,人物特征鲜明,令读者过目不忘。

6短文第①至③自然段详细记叙了行人、小商小贩的表现以及胡同居民的态度,写这些与刻画长衫老者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学与问

①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②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道理”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2】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两个具体事例,请简要概括。

事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阅读短文第4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全文中还起到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大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这件事他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的办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文章,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吨重,一天能长三十千克到五十千克,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1这段话运用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鲸的两个明显特点: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说鲸是哺乳动物,其根据是:________

4对划线的词”“一般在文中的作用解说正确的是(   

A. 表明长须鲸刚一出生就很大。

B. 一般表明鲸鱼的寿命都不会超过一百岁。

C. 这两个词没有什么作用,可以删去。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修改病句: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花开了,很远都能闻到香味。(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想活下去。鲁滨逊得想办法。(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籍是一把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仿句)

书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

(1)敌人杀害了李大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做好了八宝粥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读完了那本故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①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离开自己的祖国。(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告诉我们:当时,我让你们传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你们根据错误信息得出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支钢笔是他的,不是我的。(改动标点,使句子的意思相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你这样做,岂不是太糊涂了吗?(不改变句子原意,给句子换个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玉兰花开得很旺盛。(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游峰的扫路人不但热情开朗,但是乐观自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小练笔。

读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