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

3)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拘一格降人才。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7)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只是树,___________________,在不确定生活的人,_____________,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选材]下面的材料,可以作为本次习作的选材写一写。

1.盼望:妈妈出差时,我非常想念她,每天都盼着她回来。

2.惧怕:我的胆子很小,那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在家,感觉非常害怕。

3.激动:经过刻苦锻炼,我得了跳远比赛第一名,为班级争了光,我非常激动。

我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叙利奥就仿照父亲的笔迹写起来,心里又欢喜,又有些害怕。”“欢喜的是___;“害怕指的是________

4、(题文)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按要求答题。

hú lún tǎn tè   wù

(   )吞枣   (   )不安 恍然大( )

  rǎng rǎng   jū   cǎi

熙熙( ) 不( )一格 兴高 (   )

同音字:quán:( )愈   ( )缩)势

依次写出第一行词语的近义词:

 

依次写出第二行词语的反义词:

 

5、中国历史上最早运用望闻问切方法进行中医诊断的是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凉州词》,回答问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

②夜光杯:这里指很精致的酒杯。

③催:催促欢饮的意思。 

④沙场:指战场。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A.宋,岳飞 B.元,戚继光

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 而写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

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连线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戚继光《马上作》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王昌龄《从军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李白《塞下曲》

7、请默写《石灰吟》,并完成相关题目。

资料袋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很仰慕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为人,书房里曾悬挂文天祥的画像,他还写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等诗句,表现出他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品德修养指向了祖国历史上的英烈人物。

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之后便入仕为官。他为官清正廉洁,时常着便服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他为人刚正不阿,坚贞不屈,敢于为民请命、抨击权贵。

【1】请默写《石灰吟》。

石灰吟

[明]于谦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资料袋”,再读《石灰吟》,作者仅仅是在赞石灰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诗人________

3解释词语: 

①题:________

②缘:________

③不识:__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好,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彻。”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______如徐凝诗云______皎皎秋月八月圆______嫦娥端正桂枝鲜______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在文中第三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中秋节还有____________之称。

3你知道月亮有哪些别称吗?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做一简单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两句关于月亮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某小学五年级某班开展了以 “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对该小学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统计表。请细心阅读,完成练习。

调查项目: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读物

读物

卡通漫画

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

科学知识读物

综合性报纸

占总人数比例

45%

31%

19%

5%

【1】分析上面的表格,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上面的表格,关于阅读,请你给下列对象提一些建议。

对教师,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对学生,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这个调查表的设计者,除表格中的项目外,你还想增加哪些项目?请写出两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①妈妈对儿女的爱各不相同,我妈妈对我的爱就很特别。小时候,我摔了跤,妈妈从不扶我一把,非要我自己爬起来。学校组织春游,妈妈不给我冰糕钱,叫我带水壶。平时,不管是扣子掉了,带子断了,还是鞋坏袜破了,妈妈都叫我自己处理。

②从我上幼儿园起,妈妈就让我到机关食堂去买早餐。我家住在六楼,每天早上六点半,我就被妈妈从梦中叫醒,无可奈何地揉揉眼睛,嘟着小嘴,拖着无力的双腿走向食堂……

③一个冬天的早晨,天特别冷,我两手端着盛满烫稀饭的饭盒,一步一挨地在回家的路上走着。进了宿舍,快上楼了,我两手发烫,双臂酸疼,脚下一滑,滚烫的稀饭洒了一身。我被烫得跳了起来,边哭边看,手背烫红了一大块。哭声惊动了底楼的王婆婆:“呀,不得了!”王婆婆急忙拿出她家的烫伤药,直往我手背上抹,边抹边说□你妈也真是的□怎么叫这么小的孩子去打饭□今天要不是穿得厚□身上准会烫出泡□我哭得更伤心了□妈妈闻声跑下楼来,拉着我的手看了看说:“没什么,不就是烫红了一点皮吗?路路是个勇敢的孩子,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快回家洗一洗,换身衣服,重新去打饭。”我想:妈妈怎么这么不心疼我呢?

④晚上睡在床上,不知什么时候,我被痛醒了,听见隔壁房间里爸爸妈妈在议论什么。妈妈说:“一个人就是要多吃一点苦头,多受点磨难,才能成为强者。我这样对孩子,虽然无情了点儿,但培养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会使她终身受益……”

⑤说话声渐渐没有了,我感觉到妈妈来到我身边,替我把被子盖严后,轻轻地走出了房间。顿时,我的泪水禁不住顺着眼角流了出来,我想:原来,妈妈就是这样在爱着我。我该怎样做个妈妈所希望的孩子呢?

【1】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给第三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短文中两次出现“特别”,请联系全文想一想,这两个“特别”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篇短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妈妈对“我”的爱很特别?用“~~”在短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是否愿意接受“妈妈”的这种爱?请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乐园。

除夕夜的年夜饭守岁酒(节选)

除夕的夜饭,既是一年辛苦忙碌、辞别旧岁的重要时刻,又是具有祈望将来、迎接新年的特殊意义,当全家老少合欢团聚,共进年夜饭的时候,其乐融融,洋洋得意,自不必细说。在上海的风俗中,年夜饭这顿丰宴,同样很隆重。

年夜饭的莱肴,上海人很讲究好名堂。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果类中的柑子,是除夕不可缺少的食物,俗语说:除夕吃红柑,一年四季保平安。还要吃些芋头即芋艿,上海人有谚语说是:除夕吃芋头,一年四季不犯愁。另外,吃豌豆,因为豌豆又名安乐菜,和长生果之类,同样都是很吉利的名称。至于上海旧俗说是除夕吃饭时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除夕之夜的吃,在年夜饭之后,饭莱虽撤去,但守岁酒和果品之类却是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关于守岁酒,唐人诗中有首《守岁》,表达了一年又将伊始的辞旧迎新之情: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旧俗在除夕子夜时分,上海人各家要接灶君。接灶就是把灶神从天上接回家来。届时,家里男主人换衣服,上供物,焚香燃烛于灶前。接灶完毕,家中主人亲自关上大门,门上贴有封门大吉的红纸。这时实际上已是年夜结束了。待到拂晓鸡鸣时,换贴开门大吉红纸,家家赶紧燃放起爆竹,蓬啪!”“劈里啪刺,劈里啪刺……”响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

1选文按顺序先后介绍了上海人家年夜习俗,包括         等。其中,对 的介绍最详细,列举了     等,还引用了两句俗谚。民间俗谚生动形象,我也知道一些:

(1)   。(2)

2读画线部分,理解成语无稽之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守岁酒,文中引用了唐诗《守岁》。有关新年(或其他节日)的诗词,我也积累了一些。这是其中一首:

 

13、阅读。

马和马驹

有一匹可敬的老马,他失去了老伴,身边只有唯一的儿子和他一起生活。老马十分疼爱他,把他带到一片草地上抚养,那里有流水,有花卉,还有诱人的绿阴。总之,那里具有幸福生活所需的一切。

小马驹根本不把这种幸福生活放在眼里,每天滥啃三叶草,在鲜花遍地的原野上浪费时光,毫无目的地东奔西跑,没有必要地沐浴洗澡,没感到疲劳就睡大觉。

这匹又懒又胖的小马驹对这样的生活逐渐厌烦了,对这片美丽的草地也产生了反感。他找到父亲说:“近来我的身体不舒服。这片草地不卫生,伤害了我;这些三叶草没有香味;这里的水中带泥沙;我们在这里呼吸的空气刺激我的肺。一句话,除非我们离开这儿,不然,我就要死了。”

“我亲爱的儿子,既然有关你的生命,我们马上离开这儿。”他的父亲答道。父子俩立刻出发去寻找一个新家。

小马驹听说去旅行,高兴得嘶叫起来,而老马却不怎么快乐,安详地走着,在前面领路。他让他的孩子爬上陡峭而荒芜的高山,那山上没有牧草,就连可以充饥的东西也没有。

天快黑了,仍然没有牧草,父子俩只好空着肚子躺下来睡觉。第二天,他们几乎饿得筋疲力尽了,吃到了一些长不高的灌木丛,心里十分满意。现在小马驹不再奔跑了。又过了两天,他几乎迈了前腿就拖不动后腿了。

老马心想,现在给他的教训已经足够了,就把儿子领上了一条不认识的路,走到半夜,又把他带回原来的草地。小马驹一发现嫩草,就急忙去吃。

“多么绝妙的美味啊!多么好的绿草呀!”他喊起来,“哪儿来的这么甜这么嫩的东西?父亲,我们不要再往前走了,我们别回老家去了——让我们永远留在这个可爱的地方吧,我们就在这里安家吧,哪个地方能跟这里相比呀!”

他这样说着说着,天亮了。小马驹认出这个地方,原来这就是几天前他离开的那片草地。他垂下了头,非常羞愧。

老马温和地对他说:“我亲爱的孩子,要记住这句格言: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果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马驹为什么要离开那片美丽的草地?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马带着孩子离开了家,他要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分别用一句话评价老马和小马驹。

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马驹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文中画“ ”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哪个词语最能代表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请说明理由。

智慧     有趣     引人深思

我选择的词语是___________,我的理由是_________

14、现代文阅读。

小扇轻摇的时光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赖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赖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了?”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待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都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1】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的根本原因是(  )

A.“我”放暑假了

B.城里天气炎热

C.等“我”回来吃瓜果

D.母亲想念“我”

【2】“我心里涌满羞愧。”“我”羞愧的原因是(  )

A.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

B.很少回家看望母亲

C.回家吃母亲种的瓜果

D.村里人对“我”很亲切

【3】“‘人啊!’母亲叹一声。”表现了“母亲”的情绪是(  )

A.欣喜

B.惭愧

C.忧伤

D.内疚

【4】文章中画横线的部分是环境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的(  )

A.丰富了文章内容

B.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

C.烘托了“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D.写出了农村夏夜的美丽景色

【5】对“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贪婪”写出了“我”见到爱吃的瓜果时迫不及待的丑态。

B.“贪婪”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

C.“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6】对短文题目“小扇轻摇的时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扇轻摇的时光”指充满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

B.“小扇轻摇的时光”指晚饭后风扇给了儿子,“我”只好用蒲扇。

C.“小扇轻摇的时光”指“我”与母亲相守的美好时光。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单是闻着腊八粥的香气,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放开肚皮吃呢!(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给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病句。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船长答应带他们愉快地回英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费了九牛一毛之力,总算爬了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一会儿,街上就挤满了欣喜若狂却衣衫不整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要求填空并仿写。

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1)“这”指的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

(2)仿照“不是……而是……”的句式写一个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题目:小事不小

提示:小事往往包含着智慧、道理;小事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真可谓小事不小。你在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小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件写一篇作文,表达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