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万(____)更新 万不得(____)
万无一(____) 万(____)大吉
万死不(____) 万水千(____)
为了保证整个计划的__________,不到__________的情况下,不能采取第二套方案。
2、从课文找出合适的量词填在括号里。
一( )写字台一( )花生米一( )电灯
一( )文件两( )绿茶两( )转椅
3、请根据习主席的讲话,概括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备条件。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此外,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
4、补全词语。
(_______)心独运 身(_______)其(_______) (_______)气(_______)人
奋不(_______)身 弄(_______)成(_______) (_______)(_______)向荣
神机(_______)算 (_______)(_______)其谈 (_______)里如一
(_______)(_______)有味 不屑(_______)(_______) 争论(_______)(_______)
5、日积月累。
1.穷则变,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日日新,____________。
3.青,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不必法古;苟周于事,__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惠崇春江晚景
,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惠崇是____(填朝代)僧人,能__善___。这首诗是__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____诗。
【3】我能猜出“芦芽”是一种植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这首诗抓住了画面上的____、嬉戏的____、满地的____、短短的____等景物,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春景图。
【5】哪一句诗是作者的想象?用“ ”画出来。
【6】读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我能行。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题目是__。
【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______。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3】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它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那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活的滋味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
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知道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有的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和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阅读思考:
(1)文中的哪些词语表示天气炎热?
(2)渴的人是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最能体会到生活的滋味?那个品不出水的甜美的人是怎样的人?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4)读了本文后,请说说自己的感想。
1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家刘绍棠说:“田老师培育了我的想象力,给我开了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老师给我们念儿歌。王老师给我们讲有趣的故事。(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的爱犹如冬日的阳光,温暖我们的身心。(仿写句子)
老师的爱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欣赏。
《山谷中的谜底》节选
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shēn zī)__________ 。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shēng jī)___________ 。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1】在文中拼音处写上恰当的词。
【2】按要求写词。(至少各写2个)
(1)和“依旧”意思相近的词: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和“立即”意思相近的词: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谷中的“谜”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补充完成下面的填空,并回答问题。
(1)用文中的句子最简洁而又完整地叙述东坡大雪和雪松的较量: ____________。
(2)两个旅行者这样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从而揭开了谜底:因为柘、柏、女贞这类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这类树在东坡都绝迹了。因为西坡雪小,所以柘、柏、女贞这类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雪松的枝丫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它___________________ ; 所以不管东坡____________,雪松都_______________,所以东坡就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写出引用这句话的作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_______ 或:________ 于:_________
这句话作者引用______的话,作用是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中心句是_________。中心句和后面三个句子是_______关系。
13、关注食品安全
【材料一】那瘦肉多得动你心的猪肉,有可能就含有瘦肉精;那颜色白得馋你嘴的馒头,有可能就用过漂白剂;那色彩艳得逼你眼的饮料,有可能就加了塑化剂……
【材料二】公众中之所以引起“愁吃”的恐慌,与少数媒体夸大其词的宣传不无关系。列如,某个地方西瓜使用了膨大剂,专家证实如剂量适当不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媒体的片面宣传,导致很多人不敢吃西瓜。他们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现象,动辄以“致癌”“致死”定论,把食品安全的问题放大了。
【材料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职能检测部门,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措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实行全程监控和监测,对“黑心者”频出重拳。
认真读上面三则材料,每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提炼一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句子,完成练习。
一阵风吹过,我看到一朵朵云彩在慢慢飘散,月亮却挂在天空一动不动。
【1】下列加点的字读轻声的一项是( )
A.一朵朵
B.吹过
C.云彩
D.天空
【2】下列不是整体认读音节的一项是( )
A.一
B.云
C.月
D.飘
【3】在句子中,需要变调的两个字是( )
A.一、过
B.不、空
C.空、亮
D.一、不
15、按要求,写句子。
(1)黄山的松树挺秀坚劲。(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挂在岩壁上。(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用带点的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赵虎说:“我要向灾区人民捐100元。”(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证据面前,他不得不承认错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一进学校,我就看见一排教学楼和一阵阵读书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①居里夫人的报告使全场的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改为“被”字句)
______
②我对老师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肯定句)
______
③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缩句)
______
④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
⑤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修改病句)
______
18、按要求进行下面句子的转换。
原句: 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1)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照样子写句子。
例:托米说:“我爸爸就和我的机器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托米说,他爸爸就和他的机器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1.苏小明对班长说:“我要像你一样团结同学,热爱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候总是羞羞答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
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的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
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李冬冬同学6月2日要去奶奶家参加叔叔的婚礼,不能来上课。请你帮他向班主任钟老师写一张请假条,请假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