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看拼音,写汉字,注意写得匀称、美观

fén  shāo

zhàn  lán

lào  yìn

  xié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ɡuàn  ɡài

zhàn  fànɡ

tǎnɡ  ruò

wēi  xié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_______他惊异得喊起来了___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___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___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___

(3)必须把肉_________青菜___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___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___按老习惯___店铺多数关五天门___到正月初六才开张___

3、按意思写词语。 

①以物嵌入,作为装饰。________

②指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________

4、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xī shuài______那qīnɡ cuì______的叫声,我们隔着bō li______窗依然听得非常清晰。

5、把成语补充完整,再把填入的部分读一读,看看填入的什么?

至高无____   ____底捞月   笑口常____   ____山育林

语重心____   ____暖花开   一步登____   ____津乐道

难能可____   ____春白雪   声东击____   ____如泰山

上面相连的两个成语添入的部分刚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天下谁人不识君?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作者是 代的

【2】从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______诗,诗人要远行的朋友是____

【3】诗人与友人分别当天的天气非常__________(A.晴朗   B.阴沉),这一点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看出。

【4】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哀愁,用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激励朋友增强自信心,努力进取。

【5】有关送别的古诗名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课外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四时_______,从画 的诗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是_____季。

2此诗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多选)

A. 对偶   B. 比喻   C. 拟人   D. 夸张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映日/荷花/别样红   B. 映日/荷花//样红

8、阅读理解。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本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在诗中的意思。

同:__________乃翁:__________

3读了这首诗,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骤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1用“动词+名词”的形式写出人们除夕的活动。

例:做年菜 穿新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画“ ”的句子属于______句,在文段中起__________的作用。

3“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画“﹏﹏﹏”的句子中的“除非”“必定”两个词语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3分)

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吉尼亚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小霜雪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刺骨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僵硬了。

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塑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是否让一个老人和您骑一匹马共行?你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骑者勒住了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当他们走进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进 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使你却留住了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了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这儿,结果会是什么?

老人慢慢的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有更好的美德。老人继续说道我仔细观察几位骑手,立即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的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是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得到帮助。

那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   匆忙),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说完这些,那名骑手 ——托马斯.杰斐逊总统调转马头,踏上了通往白宫的路。

(1) 用音序查字法应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1分)

(2)请把文中不合适的词划去。(1分)

(3)请把本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4)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老人被冻的样子的句子画上横线。(2分)

(5)面对这位被冻的老人,骑手是怎样做的?请用波浪线划出(2分)

(6)老人是怎样分析骑手的眼神的?他为什么等到最后一个骑手才寻求帮

助?(3分)  

   

 

(7)你喜欢文中的骑手吗?他具有怎样的品格?(2分)

   

   

 

11、课内阅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       )我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 )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     )被表盖保护着,(     )被一层玻璃蒙着。③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文中句子①是( )描写,②是( )描写,③是( )描写。

【3】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表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节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二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它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殿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与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上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飞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选文中用数字二十八”“二千三百八十是来说明什么的?”的具体说明?

 

2选文在介绍太和殿时遵循了什么说明顺序?“√”表示。

A.事情发展顺序(   ) B.时间顺序(   ) C.空间顺序(   )

13、课外阅读。

但这些容器只能够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水放在火上烧。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堆火煮东西,煮熟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怕它烧熔了,就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褪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这次实验成功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

【1】选文出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小说家_______,他是该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

【2】“泥锅和泥罐下了一大堆炭火”里的“生”应选解释(   

A.出生,诞生。

B.活,跟“死”相对。

C.使柴、煤等燃烧起来。

D.不常见的,不熟悉的。

【3】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的正误。   

①“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是比喻句。( )

②“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是比喻句。( )

③“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不是比喻句。( )

【4】选文按________顺序记叙了“我”在荒岛上________的经过。

【5】“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     

A.夜里很冷,“我”睡不着觉。

B.“我”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C.“我”做事认真,不怕吃苦的精神。

D.“我”怕火熄灭了,没有火柴点燃。

14、阅读理解。

长征的由来

①红军长征,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把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长征”概念。

②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扩充。

③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

④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1】文中最早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是(       

A.《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

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C.《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2】开篇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A.总结全文

B.开篇点题

C.交代创作背景

D.承上启下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把这次行动成为“长征( )

(2)1935年2月,朱德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成为“长征”。( )

(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长征。( )

(4)1935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 )

【4】最后一段中的“逐渐”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35年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请你也试着写一句歌颂“万里长征”精神的话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老师提醒同学们在考场上一定要认真审题,用心答题。(把转述句改成直接叙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写反问句。  

1)这是中国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春姑娘不是快活地喊着吗?

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燕子在电线上排列成了错落的音符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①食指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比大拇指复杂。(用划线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过几天的奋战,大火被我们扑灭了。(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幅壁画是现存的最早印证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的绘画作品。(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脸上显现出神色。(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们依恋长江。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懒狮子说:我爸爸妈妈是森林里的大王。靠他们,我就能生活得很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张老师对吴明说,请吴明明天陪他去一趟图书馆。(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你用脏手随便抓东西吃,难道肚子不会长虫子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楚王只好吩咐手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6分)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来的中学生个子都很高。(改变词序变为意思不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班的李华同学被评为道德小富翁的光荣称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老师对小明说:我了解了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回家,凡卡只好给爷爷写信,诉说学徒生活的痛苦。(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解释并用下列词语写句子。 

饱经风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以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