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看图,写出相应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出生,生长 _____

2.脆弱,敏感  ______

3.奇特怪异 _____

3、牧童骑黄牛, _________________。《所见》清袁枚

4、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填空。

[交] 水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秋] _______ _______见  忧_______

[秀] _______ _______花 生_______ 

[咸] 酸_______  大_______  _______

5、读拼音写字词。 

hú  dié mào  zi xiā  nào   chǎn  chú

(   ) (   )   (   ) ( )

mài suì pāo  qì róng  máo jiǔ  cài

(   )  (   )   (   )  (   )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

3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____________,鲍浩然要去的地方是________。这是一首______(填序号)

A.写景词   B.言志词 C.思乡词   D.送别词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比作___;把山比作____。词人运用这样的比喻意在凸显__________

A.山水的柔美多姿 B.山水像人一样有情有义 C.作者内心的明朗欢喜 D.作者内心的郁闷愁苦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句子中的“春”有两层含义,既指________________,也喻指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身/碎骨/全/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2《石灰吟》当然要紧扣石灰的特点。请举一句诗说明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同学默写时,把第二句写成“烈火焚烧若等嫌”,把第四句写成“要留青白在人间”。这说明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赞颂了什么人?这种写法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表示,该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阅读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竹子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其中“_____”和“_____”两个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资料,说说你觉得郑燮和他诗中的岩竹有哪些相同点。

资料 郑燮为政有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他的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免,却始终不肯向恶势力低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为人民服务》是作者________在纪念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所作的___________

【2】用“ ”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3】读画波浪线的句子,完成填空。

(1)解释加点字和整句话的意思。

固: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积累,除了张思德,历史上死亡重于泰山的人物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轻于鸿毛的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作者引用司马迁的名言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竞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竞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他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儿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再退几步抬头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瓜摆平的。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颗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的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品味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作用。

1)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抓住神奇二字安排了状物和抒情两条线索,请分别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凡卡(节选)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拉,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拉,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拉,雪堆拉,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1)照样子写词语。(4分)

干冷干冷:  

一缕缕:  

(2)读画线的句子,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2分)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老师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

右嘴角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________(A.发现 B.观察 C.观测 D.察觉)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1】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词语的正确序号。

【2】用“____”画出短文中点题的句子。

【3】“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这里“温柔”侧重写________特点,“美丽”侧重写________特点。

【4】下列对文章各句的理解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了“我”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B.“今天想来,她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句中“接近”和“爱好”的位置可互换,换后也能很好地抒发“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C.“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好像”的意思是只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要打。)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比学习更重要的事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首孝悌(tì),次见闻。意思是说,人生的第一要务是孝敬父母,然后才是增广见闻。可见,孝敬父母是比学习更重要的事。

在美国有一个人,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去世得早,父亲续弦,继母不疼爱他。后来,继母有了自己的儿子,对他就更加不好了。他在继母的打骂中成长,即使这样,他依然孝敬父母。在一次车祸中,父亲与弟弟身亡。继母失去了丈夫和自己的宝贝儿子,她伤心过度,疯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生活异常艰苦,他一边工作,一边照料继母,还要带着她去看病。疯了的继母对他的打骂更加厉害,骂他对她不好,骂他不让她吃饭,骂他虐待她。旁人不理解,左右邻居、亲戚都骂他不孝。他不解释,依然带着继母看病,一看就是十年。十年以后,继母的病好了,她被儿子的行为感动得痛哭流涕。

后来,他去竞选总统,继母决定帮他拉选票。在他竞选总统的前几年里,他连连失利,继母鼓励他继续竞选。那天,在一个很关键的竞选演讲现场,继母突然又疯了,她开始打他骂他,民众哗然。他再也顾不上竞选总统的事,拉着继母要去看医生。这时,继母突然说:“我没有疯,以前的十年里我是疯了,疯了的我一直像这样骂他打他,他不仅不嫌弃我,还依然把我照顾得很好,给我看病。说着说着,继母抱着他哭了:“这就是我的儿子!”民众为他的孝心所感动,大家纷纷为他投票。继母的这一举动,使他获得了最高票数,使他坐上了总统的宝座。他就是美国的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

我们来看,“字是由一个在前面的字和一个在后面的字构成。其实才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弟子规》中说:“有余力,则学文。有余力才去做学问,可如果前面的孝悌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去学后面的”?在古代,选皇帝的继承人时,皇帝和大臣首先考虑的是孝悌,以德为主,然后才是智商和才能。可见孝悌在一个人品德中的重要性。

现在,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我们,都只注重能力和知识的学习。可我们忘了,孝敬父母,才是我们最该学的第一课。

1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说孝敬父母比学习更重要,只是说的角度不同。这在写法上叫做(  )

A. 详略得当   B. 首尾呼应   C. 前后矛盾

2短文采用第三人称写法的作用是(  )

A. 写得直接、真实、亲切。

B. 好像作者面对着我们交谈一样。

C. 叙述自由灵活,不受时间限制;让读者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D.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

3短文第①段和第⑤段分别引用了《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内容,其目的是(  )

A. 说明学习重于孝敬父母。

B. 说明孝敬父母重于学习。

4短文第③段中(继母)被儿子的行为感动得痛哭流涕和第④段中民众为他的孝心所感动”,两处都有感动二字。继母感动的是__________,民众感动的是__________

5短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继母_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继母此时_______的心情。

14、阅读短文,按要求作答。

过年(节选)

丰子恺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毛糙纸揩洼”,“洼”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的,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意被揩,尽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哪怕你是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道他绕了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了去。此时笑声、喊声使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重了。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但是这时候我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香烛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盈余,笑容满面。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睡不到两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晚上接财神。别的事情排场大小不定,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概他们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忘不了那种好滋味。但是让家里人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也就结束。

【1】文章按照______顺序,分别介绍了大年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五以后、__________、正月二十这几天的活动。其中,作者对________这一天的活动介绍最为详细。

【2】以下选项中哪一个不是大年夜的活动?(          

A.吃年夜饭

B.接财神

C.接灶君菩萨

D.玩“毛糙纸揩洼”游戏

E.吃接灶圆子

F.提着灯笼讨债

【3】文中最让你喜欢的年俗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不改变句意,把直接引述句改为间接转述句。 

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娘用手拢了拢头发说:俺去西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一个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一颗星星落下来。(2)小女孩说:有一个人快要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说:“两周前我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我这里。”(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一个人向家里走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宁说:“我要像李永勤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 写一条与长江有关的古诗句。

 

2.例: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仿写)

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用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的成绩提高了。(修改病句)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繁花无边的天山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场上爆发出掌声。(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怀特森先生说:“我希望你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儿东西。”(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请用这个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不少于4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习作一:心愿

心愿就像一粒刚刚发芽的种子,播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渺小,却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你的心愿是什么呢?请你以《心愿》为题目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习作二:每一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触摸到它的那一刻,便是奇遇的开始。正如泰戈尔的诗句:“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若能不期而遇,我想我会无限惊讶地停下步履。”你一定读过不少名著吧,哪一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