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感悟课文,再填空。

1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他担心的是____________又斜着眼看了一下神像两边的楦头,是因为____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充分说明凡卡在鞋店里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说明他离开鞋店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一次是爷爷____________的情景和乡村_____________的美丽夜景;另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安排反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师说》

2.______________,再而衰,_________。《左传》

3.甘瓜苦蒂,__________。《墨子》

4.种树者必培其根,_______。《传习录》

5._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6.《桃花心木》一文告诉我们:人和树一样,都必须经得起_________,要锻炼出__________

7.通过朗读___________写的《明日歌》,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

8.读了成语故事《邯郸学步》之后,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

3、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读书须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有早行人。

(3)听君一席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久见人心。

5、《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头领有二人,是__________________,主张招安的头领有两人,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和图片,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尽”的意思有:①完;②死亡;③达到极端;④全部用出;⑤用力完成;⑥全,都;⑦所有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中“尽”的意思是______(填序号)。“取之不尽”中“尽”的意思是______(填序号)。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绘的画面,然后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一直是文人墨客喜欢吟咏的景物,诗人借月抒怀,有“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有“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

4下列对古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尽望”说明月夜的景色很奇特,引起众人的关注。

B.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表明诗人对秋景情有独钟。

C.全诗围绕“桂花”来写,写出了花香的浓郁,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家庭院的思想感情。

D.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秋思不知道落在何处,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5观察古诗下面的插图作品《松间明月长如此》,指出此图与《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中庭:__________________   (2)地白:__________________

(3)月明:__________________   (4)秋思: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中的“冷”字描写了露珠的清冷,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落”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的特点。

5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词语:

辞:_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_____

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_________;送别的时间:__________ ;故人的去向:________ ;以及送别的场景: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3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恰到好处的掌声

1991年,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寻找他们的音乐梦。

可是,父子俩一无关系,二无背景,仅凭着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根本不足以引起音乐界的重视。为了能够待在京城,父亲费尽周折。勉强(qiáng qiǎng)将儿子送进了一所小学。

儿子的特长是弹钢琴,父亲花高价联系了一位有名的钢琴师上辅导课。第一天,钢琴师只教了儿子一段简单乐谱,就摇起了脑袋:“这孩子,脑子比一般人笨,反应也慢,肯定上不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趁早改行吧!”结果,性格倔强(jiàng qiáng)的儿子当场就和老师吵了起来,父亲怎么也劝不住,师生俩闹得不欢而散。

看着不争气的儿子,父亲心里一阵难过:“这些年,爸爸为什么辞职、卖房子、背井离乡,到处求人?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你能学好钢琴,将来上中央音乐学院吗?你现在却成了这个样子……”儿子的倔劲又上来了:“爸,我再也不学琴了,我想回沈阳。”经过又一场争执之后,父亲由失望变成绝望,决定带儿子离开北京。

在父亲俩动身的当天,他们意外地接到一个通知:儿子所在的小学办晚会,老师们指定要儿子弹奏一曲钢琴。儿子显然还在气头上:“不弹了,不弹了,连钢琴老师都说我笨,反应慢,我再也不摸琴了!”几位老师都很奇怪:“弹得好好的,怎么说不弹就不弹了?”“不摸琴?你父亲送你来北京,不就是为了学琴的吗?”然后,无论老师们怎么做工作,儿子都表示再也不摸琴了。

他们的争执引来了一群好(hào hǎo)奇的观众,那就是儿子班上的同学。同学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帮着劝开了:“弹吧,我们都喜欢听你弹琴!”“在我们心中,你的钢琴是弹得最棒的!”这感人的话语终于打动了儿子。那天晚上,儿子流着泪,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弹奏了几支中外名曲。当他演奏完最后一首曲子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儿子站起身来,一遍又一遍向着鼓励他的人们鞠躬。在那些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我要学钢琴!我一定要学好!”

凭着过人的自信加努力,两年后,儿子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十年之后,他成了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客座教授,并且凭着一系列成功的演出技惊中外。他,就是被誉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郎朗。

成名之后,很多人问起郎朗成功的秘诀,郎朗无一例外都会提及小学时那场特殊(chū shū)的晚会,提及激励自己上路的掌声。后来,一位记者在专访中动情地写道:“这些掌声,是对草根艺术的肯定。虽然它们不是出自名人大腕,但在关键时刻,以恰到好处的声音,拯救了一位音乐天才。”

【1】划去括号内错误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背井离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久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短文第5、6自然段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进行选择。

“在那些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这个“决定”是第(       )个。

A.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B.做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C.要成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

D.要学钢琴,而且一定要学好。

【6】短文题目《恰到好处的掌声》的含义应是第(       )个。

A.这掌声恰好合适;

B.这掌声是郎朗成功的秘诀;

C.这掌声肯定了郎朗的艺术才华并鼓励着他走向成功。

D.这掌声肯定了钢琴艺术,拯救了郎朗。

【7】这篇短文使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试着从不同角度(至少选择两个)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翻越大雪山》

山上云雾缭绕,山风(juǎn  juàn)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   )着被子,有的(   )着毯子,有的(   )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 ),人们头昏脑(zhǎng  zhàng)、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jìng  jìn)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前进。

1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头昏脑胀,呼吸困难说明红军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拼尽一词还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从拼尽可以体会红军将士向_________大雪山________发出挑战,前进的道路_________不可挡_________。

5画线句子用了_________比喻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你也来请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这段文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下列小题。

湖光山色,乌语花香,溪水滨棕,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董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借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___________。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1这段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1)错别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

(2)错别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

2这段话中,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

3根据文章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问路

古时候,希腊有个哲学家叫伊索。一次,他在郊外行走遇到一个问路人。

__先生__请问从这里到那个寺院需要多长时间__那个人问伊索__

伊索并没有回答。

问路人又说:“尊敬的先生,请问从这里到那个寺院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我有急事,请您告诉我。”

伊索仍然没有回答。问路人非常不满意,气愤地走了。可是他刚走几步,忽然听到有人叫他。他转头一看,是伊索。伊索告诉他说:“两个小时以后,你就可以到达你要去的地方。”那个人奇怪地问道:“为什么你先前不说,而现在才告诉我呢?你是在同我开玩笑吗?”

伊索笑了,说:“刚才我不知道你行走的速度,怎么可以随便答复呢?现在知道了,所以能够答复你了。”

那个问路人听后恍然大悟,向伊索连连道谢。

【1】在短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仍旧——________    生气——________

惊奇——________    回答——________

【2】在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__先生__请问从这里到那个寺院需要多长时间__那个人问伊索__

【3】伊索是一个(   

A.富有幽默感的人

B.非常顽皮的人

C.十分高傲的人

D.注意观察,不轻易下判断的人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过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  喜上眉梢),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竞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都(渴望  妄想)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要有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xíng  háng)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二十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文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jǐ yǔ  gěi yǔ),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和正确的读音。   

后________(惊喜若狂  喜上眉梢)    (渴望  妄想)________得到

________(xíng  háng)           给予________(jǐ yǔ  gěi yǔ)

【2】下列词语巾的“信”应选哪个解释呢?请联系上下文,把最恰当解释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信:①诚实,不欺骗;②信任,不怀疑;③消息;④书信;⑤随便。

姑母写________     笔涂鸦________     找到了自________

【3】除了“大名鼎鼎”外,你还能写出四个带有“鼎”字的成语吗?       

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钟爱有加:________

②脱胎换骨,重新做人:________

【5】从文中找到四位名人,即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林清玄和培根,请你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位,结合文中的信息和你平常的了解,简单介绍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上下义,写出你对第2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写了哪两件事?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联系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完成句子

(1)是刘姥姥逗笑了大家。

改写成把字句。

 

改写成被字句。

     

改写成反问句。

 

(2)在二进荣国府的时候,刘姥姥逗乐了府里上上下下的甚至包括贾母在内的所有人。(缩写句子)

     

 

16、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条鲸鱼吃掉了一头海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1.这个问题不能不讲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起地道战,谁也不能不承认是个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能不遵守交通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我会想起少年。

扩句)

(2)一位 从后台    白发老者  灯光下  矮小结实  走到。

(连词成句)

(3)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

(缩句)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他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

(2)老班长说:“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

(4)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 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扩句:小明爱钓鱼。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们坚持植树造林。

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绿色公园。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第四部分:习作。

题目:晒  

字在词典里有三个义项:①暴晒、晒干,如晒被子、晒书、晒太阳”;②置之不理,慢待,如我把他晒在那儿”;③展示、交流,与人分享,任人评说,如晒工资、晒收藏、晒幸福”。

要求:(1)根据自己的生活和理解,将标题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400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