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名句警句积累

①珍惜自然资源,________

②但存方寸地,________

________  无限的循环。

④善待地球就是________

2、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七八碎   ______更新   ______然不同

张灯______   ______大笑    优哉______

______积德    引人入______    青面______

3、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把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1.读书须用意,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更有早行人。

3.____________,胜读十年书。  

4.近水知鱼性,____________

5、默写古诗。

草①________

________,③________

________,⑤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读划横线的句子,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词人游蕲水__________(填地名)时所作。

【2】对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3】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苏轼不服老、乐观奋发的精神。

7、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____,“志”是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竹石》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诗人以____________,实写________,赞颂的却是______

2作者用竹子________的特点,来表达自己______的品质。

3“东西南北风”喻指(  )

A.各个方向吹来的风。

B.生活中的各种艰险磨难。

4“千磨万击还坚劲”表现出(  )

A.竹子根深蒂固,吹不倒。

B.诗人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下面课文片断,完成后面的题目。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床的时候,小屋里射出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A.(  )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换时,他以从遮换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B.(   )地从我身上(   )过,从我脚边(  )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过了。

1这段文字出自《匆匆》一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

2回忆原文,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词。

3细细品味上面这段文字,你能够从中体会到时间的哪些特点?再联系AB两处所填的词的特点另写两个类似的词语。

4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一个有关时间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理解。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 把表盖bō bá) 开,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dīng dìng) 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 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sì shì) 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 )被表盖保护着,( )被一层玻璃蒙着。③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用“\”画去加点字的错误的读音。

3文中①句是_____描写,②句是_______描写,③句是_______描写。

4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秘密 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很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   解释)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 发觉)真理。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2】联系全文,说说“这样的事例”在文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请你用“ ”画出来。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捉阳光

禾场的竹椅上坐着一个女人,女人握一枚小小的镜子,把阳光折射到屋檐下的阴凉里。灰黑的墙壁上,随即显现出一个光亮的小圆球。

一个孩子一边打着哈哈,一边举着小手去捉那个光球,眼看要捧住了,不聊光球一转,跑到了脑后。稍稍寻找后,孩子又嘻嘻哈哈地扑上那亮晃晃的小东西。快要捉住它时,调皮的光球又跑开了,一忽儿升高,一忽儿下沉,一忽儿朝左,一忽儿朝右。孩子呢,一点也不气愤,总是随着光球的运动而伸手、弯腰、奔跑、跳跃。他总有那么多笑声.一点也不知道累。

忽然,孩子扑倒了,趴在地上哇哇地哭。

女人直了直身子,似乎要去扶他,然而并没有起身。慌乱中,一支拐杖倒伏在地,两只软绵绵的裤管荡了荡。

我明白她没有起身的原因了。

女人复又拿起镜子,把温暖的阳光直接折射到孩子的眼前,并且一跳一跳的,很逗。果然,孩子马上停止了哭,并勇敢地爬了起来。

女人始终背对着我,我一直无法看见她的任何表情。不过我想这并不重要。

亮亮的光球又跑动了。孩子拍拍手,继续小跑着追上去,去捉那一缕用爱心滤洗过阳光。

这是我五年前有幸摄取的一幅画面,地点在一座农舍前。其实,檐上还挂有高粱球和玉米棒子,以及红辣椒串……

1我明白她没有起身的原因了。这个母亲没有起身的原因是________

2那一个亮晃晃的光球能给孩子带来________,当孩子跌倒后,那个球又给了孩子________

3从那一缕阳光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最后说其实,檐口上还挂有高粱球和玉米棒子,以及红辣椒串……”这一句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三个人去登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他说:“我是(   )。”

第二个人登到半山腰,(    ),大汗淋漓。他望了望那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    )吧!”也退了下来。

只有第三个人,勇敢攀登,(    ),几次跌倒,几次爬起,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上峰顶,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还是我省下了许多力气。”

第二个人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第三个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

1选取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适可而止   B.知难而进

C.知难而退   D.气喘吁吁

2解释下列词语。

气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  )。

A. 动作描写   B. 外貌描写

C. 语言描写   D. 心理活动描写

4登上顶峰的人所说的话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

5短文通过对三个人登山的记叙,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平江之约

推开那扇雕满花儿的木质大窗,看到苏州平江路特有的宁静世界,它不同现代生活的繁华却又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清闲。

回想起一天的平江漫步,心里无比惬意。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一位中年人在阳光明媚的石质板桥边打着行云流水的太极,一切都那么寂静。

突然耳边传来一阵苏州低缓的评弹声,走近一看,一老人躺在藤椅上,边上放着一个老式的收音机悠闲地听着。

继续向前走,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狗,它趴在地上,吐着舌头,歪着脑袋,耷拉着两只黑色的耳朵,眯着小眼。小朋友走来摸摸也不怕,反而友好地摇摇尾巴。

透着一扇窗,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慢慢地拾起柴,他的孙子看到爷爷累了,便体贴地帮着拾柴煎茶,爷爷欣慰地笑了。

也许这就是平江之美,也许这就是平江范,还也许这就是真正的人间真谛。

【1】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体会哪种句子语气更强。

大王不能说齐国没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老师带病工作,我很受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照样子写句子。

例:工人提起来汽灯。

工人把汽灯提起来。

课间,马小朋擦干净了黑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小树随风摇摆。,

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重庆南滨路观赏夜景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问外公:你也回祖国去吗?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过嘉陵江大桥,可以走到花卉园。

改为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列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1)不阅读,不观察,连日记也写不好,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滨逊在孤岛上过着寂寞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所有敌人都投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我被母亲拉进她的怀里。(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匆匆》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应该珍惜时间的重要。(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 爸爸拿出餐具放在桌上。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心广场上热闹非凡。(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敌人将长长的导火线一直延伸到外面一个院子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小学的学习生活快要结束了,这是你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光,在你成长的历程中,一定遇到了许多印象深刻的人,请选择其中的一个人,自拟题目,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