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zàn shí(______),duǒ bì(______)在一间pì jìng(______)的小屋里。
②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miào(______)会,小fàn(______)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guàng(______)庙会。
2、根据语境和括号里的词义在横线上填写课文中出现过的四字词语。
(1)春节将到,____________(指人家众多)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2)他为了找一本书,___________(形容彻底搜查)地忙了一上午。
(3)他说起话来_________(说起来没完没了;絮叨), 使人讨厌。
(4)时值响午,人迹寥寥,东西走向的长街显得_________(空旷 而冷冷清清)。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一人 , , 。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 : 。
2.《学弈》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学习上要 。
3.两小儿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 ,而日中时 。”其理由是:日初出 ,及日中则如 ,此不为 小而 大乎?
一儿以日初出 ,而日中时 。其理由是: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为 热而 凉乎?
4、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中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①,闻说②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③遮望眼④,自缘⑤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②闻说:听说。③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④望眼:视线。⑤缘:因为。 |
【1】这首诗中正面写塔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塔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临飞来峰上的千寻高塔亲眼看到的景象。( )
②诗人登高远望,觉得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诗的后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
③本诗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 )
【3】“浮云遮望眼”运用了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浮云”在这里指__________。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7、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______”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______”象征受到了重用,“_______”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下列词语。
故人:________
下:__________
尽:__________
惟:__________
【2】点明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
【3】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只字未提送别,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写送别的诗很多,请你再写出两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吗,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给选文拟写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中加点的两个“越来越”我们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父亲的行为异常,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______________的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从中我体会到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0、阅读理解
黄山云海
文/苏北
多年前在黄山排云亭,见过一次云海。难怪叫排云亭,真是排云呀!谁人给起的名字,真是太有才了!
那云蒸腾着,翻滚着,涌动着……在谷底上演着一场大戏;又仿佛天神和众精灵都出动了,开一个盛大的舞会。那云一忽儿涌上那深渊般的峡谷,一忽儿又平铺开来,抹了山头。静一静,别出声,看它如何变戏法。不一会儿,那云又柔曼着,舒卷着,仿佛大家闺秀,不急不躁,轻轻挪动,沉下去,沉下去……于是一座座山头,慢慢显露出来,像一座座岛屿。而那浓厚的云,就浮在山腰。世界霎时安静极了!其实那是在酝酿一个更大的玄机。果然,又一场表演开始了:但见山谷中又涌动了起来……像万马奔腾,又像有一面巨大的旗帜在挥舞,那云滚着、涌着,奔腾向下,奔腾向上……山谷一阵阵声浪,噢——;噢——;人们满脸的兴奋,已完全忘乎所以。
停!停!大自然的指挥棒忽然顿在了半空!那云都安静了下来,停在露出山尖的位置,一动不动。你们准备拍照吧。就这样!就这样!抓紧!抓紧!这就是云海。这一场的表演叫云海。
……云们退去了。所有的山峰都显露出来。一点儿云也没有。直让人怀疑刚才的事是否真的发生过,所有的山峰像被水洗过一般,清晰无比,仿佛伸手就能触到。
这时的人和山,真恍如两个世界:人间;仙境。俗语云:黄山自古云成海。但真正看到云海,还是千载难逢。
——选自《人民日报》
【1】欣赏美文,解释词语。
柔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玄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难怪叫排云亭,真是排云呀!谁人给起的名字,真是太有才了!”中,作者的用意是( )。
A. 对起名人的敬佩; B. 名副其实,侧面反映此处云的壮观。
【3】如何理解“这时的人和山,真恍如两个世界:人间;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短的语言来简述黄山的云海是怎样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这样!就这样!抓紧!抓紧!这就是云海。这一场的表演叫云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专项训练。
我不能忘记祖国
①宋庆龄十五岁那年,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②她是一个文静而喜欢思考的女孩子,学习非常勤奋。有一天,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广泛收集资料,认真思索,作了充分的准备。
③讨论的时候,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④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紧锁着双眉,耐心地听完了这位同学的发言。
⑤班长微笑着对宋庆龄说:“宋庆龄同学,请你讲讲吧!”热闹的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⑥宋庆龄虽然有些激动,但是仍然温文尔雅地站起来,声调柔和地说:
⑦“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________有多少仁人志士正在为她的振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啊!________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优良的传统……”
⑧“哗——”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有道理!”
⑨“这些有力的句子,漂亮极了……”
⑩一次,有一位同学问她:“亲爱的宋庆龄,我们女孩子年纪轻轻的,应该无忧无虑地尽情享乐,你为什么总是想着祖国啊、大众啊?你不觉得这是在自寻烦恼吗?”
⑪宋庆龄听了,眨了眨那宝石般明亮的大眼睛,抿着嘴笑了笑,说:“我自己觉得非常愉快。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
【1】阅读短文,补全宋庆龄的心理变化图,并完成练习。
③④ | ⑤⑥ | ⑦ | ⑧⑨ | ⑩⑾ |
不以为然 | ____ | 沉着坚定 | ____ | 充满希望 |
其中,让宋庆龄“不以为然”的事情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
【2】画“ ”的部分都是_____描写。对这两处的理解准确的是( )(多选)。
A.前者说明宋庆龄对美国同学极度厌恶 B.后者说明宋庆龄此时有点得意扬扬
C.前者说明宋庆龄不认同美国同学的观点 D.后者说明宋庆龄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
【3】第⑦段是_____描写。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序号),并完成练习。
A.有人说她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她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
B.有一天,东方睡狮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
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宋庆龄是个的_______人。
12、阅读材料二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选自《北京的春节》)
【1】给下面词语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横线。
亲戚(qi qì ) 铺户 (pù pū )
间断(jiān jiàn) 逛庙会(guàn guàng)
【2】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文的每个自然段中各找出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
、 、 。可见,上文是按 顺序安排内容的,这样写,文章脉络显得十分清晰。
【4】第三自然段写得有详有略,略写了男人们到亲友家拜年和 ,详写了 。这样写的好处是: 。
【5】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春联选一副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横额:
上联:
下联:
13、快乐阅读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①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②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③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④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⑤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⑥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⑦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⑧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⑨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⑩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⑪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⑫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13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
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目中的“同行”指 (______),又指 (________)。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表格,了解鲁滨逊面对“生存危机”时的“应对策略”。
荒岛难题 | 应对策略 | 人物形象 | |
物质难题 | 无法估算日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缺fá生活物资 | 船上搜罗:笔、墨水、航海书jí等 | ||
缺少生产工具 | 意识到自己不怕花费时间:砍木材、加工、运送、打桩、建造住所 | ||
精神难题 | 处境①____________(凄凉凄惨),内心感到恐jù,寂mò和沮丧 | 用理智kòng制忧愁的心情:按照借方和dài方的形式,记录遇到的幸与不幸,尽可能②____________(安慰 宽慰)自己 | |
【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 |
【1】根据表格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缺fá( ) 书jí( ) 恐jù( )
寂mò( ) kòng( )制 dài( )方
【2】在表中①②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感受鲁滨逊当前的处境及其心理活动。
【3】鲁滨逊面对“无法估算日子”的物质难题,他的应对策略是什么?请填写在表格对应的位置上。
【4】从鲁滨逊应对荒岛难题的策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填写在表格的对应位置上。
【5】梳理完表格后,你有何收获?请将表格中【我的收获】补充完整。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把”字句)战士们消灭了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奶奶对小明说:“我小时候可没有你这么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爱说脏话的人,是一种极不文明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改为陈述句)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改为夸张句)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改为比喻句)小刚跑得非常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改为比喻句:)学校门口有两棵松树,又高大又威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缓缓到来。(仿照句子写一句表现景物变化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关联词将下面的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冬天就要到了。
小松鼠要贮存冬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死了。
夸父的精神永驻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了抗震救灾英雄的故事,我们怎能不为之肃然起敬?(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完作业后,我们要认真改正并检查作业中的错误。(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子很快就过去了。(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的爆发在摧残人类的同时,也激发着人类的智慧。面对疫情,口罩、防护服的短缺,检测手段的落后等问题,都阻碍了我们抗击病毒的脚步,你是否设想过防护服上加一个u型的水带,解决医护人员喝水的问题?你是否还设想过人工智能产品来解决疫情期间你或家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要求:请以“我的小发明_________”为题,发挥想象,大胆设想,要写清楚你发明的产品的形状、产品的使用方法、产品的用途……可以运用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给读者讲清楚,说明白,字数不少于600字,写完后读读,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