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填空。

1._____________是唐代诗人,字君平。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

2.王建,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他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_____________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乐府是自_______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____________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___________,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作“________”,魏晋时始称“府”或“_________”。

2、补全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

1 立春三场雨,

2 雪化水成河,

3 大雪下成堆,

4 ,秋后不缺米。

 

 

3、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七八碎     万_____更新   _____然不同

张灯_____彩    _____大笑    优哉_____

_____积德    引人入_____    青面_____

_____善舞    随心所_____    _____无人烟

4、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誊写——________ 体面——________ 体味——________

推荐——________ 妥帖——________ 蜿蜒——________

5、按要求写词语。

1.不慌不忙(ABAC)

       

2.清清楚楚(AABB) 

     

3.依依不舍(AABC)

     

4.五彩缤纷(含有数字)

     

5.左顾右盼(含有反义词)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读《春雨》,比较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词句,并完成练习。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词句。

【2】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B.唤取:呼唤,询问。

C.啭:鸟婉转地鸣叫。

D.因风:因为风势。

【3】词的上阕,一个“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词人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来与自己同住。词的下阕,通过黄鹂“___________”,写出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之情。

【4】在这首词中,运用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将__________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喜爱。

【5】美好春光的流逝总是让人感到无限惋惜和伤感,请你再写出两句类似的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朝)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直”意思是:( )

A. 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B. 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

C. 挺直,使笔直

D. 直爽,直截

2生紫烟的“紫”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的部首是( )部,余下的部分是(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的音序字母是( )。

3“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选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她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的领土广大。我国的领土面积约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领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当我国的东北进入冰天雪地的季节,南国的海岛上却是一片盛夏的景象。我们的祖国多大啊!

  我国的物产丰富。粮食、棉花、大豆、花生、油菜子、蚕丝、茶叶等的年产量,以及牲畜的总头数,在世界都居于前列。在茂密的大森林里,还有全世界小朋友喜爱的大熊猫、金丝猴。

  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有蕴藏丰富的煤、石油、铁、铜等。还有许许多多资源等待我们去勘探、开发和利用。

  我国的山河壮丽。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矗立在我国西南的西藏边境。还有巍峨挺拔的泰山,景色迷人的黄山。世界著名的长江、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波光粼粼的太湖,shuǐ píng rú jìng(   )的西湖,像一颗颗明珠把祖国点缀得gé wài(   )美丽。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给祖国大好河山增添了壮丽的色彩。

  我们在祖国怀抱里成长,非常幸福。我们为有这样可爱的祖国而自豪。

(1)把文中用拼音表示的词语写出来。

(2)从文中找出四个描写景色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祖国可爱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

(4)用“    ”画出文章第5小节中的一个比喻句。

(5)“地大物博”的“博”查字典应查______部,在这个词中,应解释为______。

  ①多、广;  ②知道得多;  ③用自己的行动换得。

(6)缩句。

  ①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界著名的长江、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晏子使楚》片段,按要求做题。(15分)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1给多音字组词。(2分)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都    dū( ) 难 nán (   )

  doū(     )     nàn ( )

2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2、5分)

笑:得意地笑   B、嘲笑 C、无可奈何 D、怀好意地笑   E、轻蔑地笑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   )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

晏子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 )

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 )

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3分)

晏子使楚。    

我原想取笑大夫  

4)文中画 的句子用了 的修辞手法,可分别用哪三个词语概括?(3、5分)

( ) ( ) (   )

5)下面句子各是什么句?(1分)

疑问句 B、设问句   C、反问句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

(6)读画   的句子,并说说晏子的回答妙在哪儿?(2分)

 

 

(7)读了以上片段,你觉得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分)

 

 

11、阅读快乐岛。

春天

阳光迟钝地醒来,风平息了

小草脱去薄脆的冰衣,顶着太阳的花束

我嚼着草叶,嚼着嫩嫩的春

 

几只水灵灵的小鸟啼着清新

它们的眼神给我的血管注射着快乐

我发现心思抖落的时候新鲜而纯净

 

春已不在季节的门槛徘徊

树成群地站着,不再想失落翅膀的痛苦

我那甜甜的思绪脆脆地滴落着

 

小桃树浅红的笑容纯真而恬静

金黄的阳光在嫩色的叶子上一格一格移动

我的年龄开着一朵米色花

112节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春天?34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大量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抓住( )、( )、( )等能表现春天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 )、( )时节的不同景象。

3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次与朋友聊天,我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一直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整个心灵。面对你的眼睛,我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都会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的操劳,无怨无悔。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你摔破盆碗、拆毁玩具、遗失钱币、弄脏衣服…… 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摔跤一样应该得到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一样我行我素,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身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殴打。如果问我为什么要打你,我只能说,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摸它。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我能够通过打让你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的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吸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我从不用工具打人。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气,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的掌握力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知道打人不对,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我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许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理解下列词语。

“我行我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臂系千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用简要的话填空。

“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舍不得打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我”不会打你,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一样我行我素。”“我”第一次打你,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到“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从不用工具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三个精炼的词语概括文中的“我”打孩子时候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打与不打都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学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14、课外阅读。

乌鸦真是有那么聪明吗?

乌鸦智商赛过大猩猩,善于猜测别人的意图。一项新的研究证明,乌鸦的感知能力可与灵长类动物相媲美,与黑猩猩、大猩猩相比,它们的智力也毫不逊色。这项研究报告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动物行为与实验心理学系两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发表在12月1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证实,乌鸦站在蚁窝上,让愤怒的对手将蚁酸喷射到它们身上,沾上蚁酸的鸟,便可用这种天然杀虫剂,杀灭身上的寄生虫。

  居于市区、以腐肉为食的乌鸦,则惯于借助马路上来往行驶的车辆,替它们轧破坚果,待行人散去,捡回已经破碎的果实,美美地吃上一顿。

他们做过有趣的实验,将乌鸦养在实验室的笼子里,里面有一个窄口瓶,瓶子里有一个带提环的小铁桶,内装好吃的食物。乌鸦无法直接吃到食物,不过在笼子里有两根粗细适中的铁丝,一根直的,另外一根则是一端有钩的。 让人惊叹的事情发生了,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乌鸦都学会用有钩的铁丝吊起铁桶,吃到里面的食物。更为有趣的是第5次实验,科学家只留下一根直铁丝,没有弯的铁丝。此时,乌鸦利用地板的支撑,用脚把铁丝弯成钩状,然后用嘴叼着铁丝将瓶子里的小铁桶给吊出来,快乐享用它的午餐。

科学家认为,将乌鸦与邪恶联系起来,实在是冤枉了这类鸟儿。实际上这些鸟儿黑色的羽毛的确掩盖不住它们的聪明!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毫不逊色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破碎——   猜测——  

【3】摘录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4】上面的短文主要通过三件事写出乌鸦的聪明之处,请在细心找一找,概括出来

 

 

 

【5】读过本文,写一写你对乌鸦的新看法。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缩句)

2.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改为字句

3.你不用蜡烛就不能去搬柴了吗?(改为陈述句)

4.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样大的小女儿。(改为间接转述)

 

16、 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件事令人感动。

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照样子写句子。

例:工人提起来汽灯。

工人把汽灯提起来。

课间,马小朋擦干净了黑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型转换

1.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活动会很成功。(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形势,这是事实。(把一般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机里传出雄壮有力的战士们的歌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作文芳草地。

不久,你就要小学毕业了,外地的亲友一定很挂念你,想知道你的学习如何,身体怎样,什么时候毕业……请你给外地的亲友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要写得具体真实,注意格式,4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