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填空。
(1)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井冈翠竹的__________。
(2)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这句话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积月累。
1.一个人如果年轻时不珍惜大好时光,到老了只能白白地叹息,这是“__,___”说明的道理。
2.莫道君行早,_______。
3.把下面的谚语补充完整。
有意栽花花不发,__________。
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__。
_____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
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
常将有日思无日,__________。
3、“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的枣子丢在地上,交过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往黄泥冈推下去。这段话描述的情节是《水浒传》中的_________。
4、比一比,组词
辣(______)怔(______)粘(______)雌(______)
赖(______)证(______)贴(______)雄(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tōnɡ xiāo rán fànɡ jié rán xiào yínɡ yínɡ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fèi ténɡ wánɡ hóu zhǒnɡ zhànɡ xì nì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古诗阅读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两首诗里的“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赏析。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呜舂涧中。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解释下列词语。
闲:______________ 空:______________
残阳:______________ 可怜: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暮江吟》写的是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
B.“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暮江吟》中“瑟瑟"的意思是“深红色"。
D.《鸟鸣涧》一诗以桂花落来衬托夜间的寂静。
【3】理解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鸟鸣涧》《暮江吟》的相关知识有误的是____
A.《鸟鸣涧》《暮江吟》的作者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B.《鸟鸣涧》以桂花、月、鸟等景物,映衬了春山的空寂和春涧的幽静。
C.《暮江吟》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暮江吟》写了秋江落H和露珠映衬下的新月。
(2)写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3)《暮江吟》一诗中,前两句写___________时江上的美景,从“_________”一词中可以看出;后两句写_________时江上的美景,从“_________”一词中可以看出。
8、阅读理解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身/碎骨/全/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2】《石灰吟》当然要紧扣石灰的特点。请举一句诗说明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同学默写时,把第二句写成“烈火焚烧若等嫌”,把第四句写成“要留青白在人间”。这说明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赞颂了什么人?这种写法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表示,该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总的来说,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 )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1】在选段中括号里填上关联词。
【2】鲁滨逊从不幸的处境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清明节的由来
每年4月5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呢。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chóng)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饿得 A , 全身无力。随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__B__地吃完了,问:”这是哪儿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语重心长地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了。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晋文公同意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坐在一棵烧焦了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晋文公见状,放声痛哭。当他派人来安葬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去祭(jì)奠介子推。他们走到坟(fén)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之后,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一直把介子推的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biān cè)自己执政的座右铭(míng)。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清明节,大家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们要给去世的亲友或伟人祭祀(sì)扫墓。有的还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1】在文章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两个成语,A处可以填:________,B处可以填:________。
【2】回答问题。
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希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介子推的希望,晋文公做到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1.用“ ”画出语段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2.填空。
(1)“有的刚刚绽放, 钻了进去”中的“迫不及待”既形象地表现了蜜蜂的 ,又从侧面衬托出了 。
(2)“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 。”这是 句,把 比作 ,从而把广玉兰花洁白、柔嫩的特点写得更形象,更讨人喜爱。
3.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幽香 ( )的花苞 ( )的绿叶 ( )的花蕊
4.作者写了哪几种形态的广玉兰花?你最喜欢哪一种?简述理由。
12、敬重卑微
(1)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2)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3)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4)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 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5)(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会全军覆灭。
(6)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7)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8)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tī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①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②在(5)、(8)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③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读(4)、(5)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第(4)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相照应。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中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
■第(5)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样两种精神。
⑤回答问题:“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请选一个方面,用简要的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节选)
这一年暑假,语言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溫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乙]作文上的红双圈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作文题日叫《补考》,是篇很长的作文。我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一天上午在操场劳动,有人跑过来 告诉我:“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过去,独自站在报栏前,欣赏我的打满双圈的作文。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带着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路过这里,偶尔看见了,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竞赫然刊登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其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折腾”,后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园,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的路上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1】甲文中“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句
中,“这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么”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两处写爬山虎,请你分别找到。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 )
A.衬托“我”作为初中生年轻有活力。
B.反衬叶圣陶老先生讲究生活质量、有品味的生活态度。
C.衬托叶老先生认真亲切、质朴的品质及“我”愉悦的心情。
D.告诉读者事情发生在夏季。
【3】“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的含义是( )
A.叶老先生接见“我”,教诲“我”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刻苦写作。
B.爬山虎的颜色很绿,让人难以忘怀。
C.当时的事情和爬山虎一起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D.“我”一看到爬山虎这种植物,就会想起叶老先生对“我”的教诲。
【4】读了甲、乙两文,我们从中知道甲文作者走上文学之路是从_________开始的;乙文作者走上文学之路是从____________开始的。
【5】细细品味甲、乙两文的结尾。
(1)在表达感情上的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
(2)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之处:甲文的结尾运用__________的方法,乙文的结尾运用_______的方法。
14、阅读。
鱼竿和鱼篓
在澳大利亚,有一个鱼竿和鱼篓的故亊广为人知。
两个年轻人外出旅行,因为迷路而越走越远,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眼看所带的食物没有了,正在绝望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钓鱼的老人。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钓鱼竿,鱼篓里还有一些鱼。他们立即向老人求救。老人说:“从这里出去走到有人烟的地方,至少有十天的路程。我手里的两样东西分别送给你们,请你们自己想办法渡过难关吧。”
年龄大些的要了 ,他说:“我没有力气去钓鱼了,我吃着这些鱼回去。”他想,有鱼果腹,还愁饿肚?年轻一些的拿了钓鱼竿想:鱼竿在手,何患无鱼?他们高兴地和老人告别,然后分道扬镳了。
拿了鱼的那个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转瞬间,连鱼汤也被他喝了个精光。他饿了就吃鱼,走了一半多路,就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而拿了钓鱼竿的人呢?他提着钓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能够钓鱼的地方走去。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碧蓝的湖面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很多年以后,又有两个年轻人同样因为迷路到了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同样,在他们山穷水尽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拿着钓鱼竿和装有一些鱼的鱼篓的老人。他们向老人求救,老人依然分别送给他们每人一样东西以后就走了。
两个年轻人商量:我们不能分开,两个人的力量和智慧肯定比一个人大,我们共同吃着这些鱼去寻找钓鱼的地方,边钓鱼边向有人烟的地方靠近就有救了。
他们俩同甘共苦,精打细算,每顿只煮一条鱼。果然,在鱼篓里的鱼将要吃尽的时候,他们找到了钓鱼的地方。而后,他们把钓到的鱼晒成鱼干,继续往前走。不久又发现了钓鱼的地方……十几天以后,他们成功地从死亡之地突围,回到了出发之地。
澳大利亚人把这个故事代代相传,告诉自己的子孙,无论做什么亊情,都要精诚合作,而不要自私狭隘。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广( ) 分裂( ) 满意( ) 并肩前进( )
【2】根据上下文意思,填在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应该是( )。
A. 那鱼篓里一条鲜活硕大的鱼 B. 那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C. 那鱼篓里鲜活硕大的鱼 D. 那装着鲜活硕大的鱼的鱼篓
【3】用最后一段中的词语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两个年轻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功地从死亡之地突围,回到了出发之地。
(2)他们原来跟一个师傅学艺,由于__________________,后来便分道扬镳了。
【4】解释下面的两句话。
(1)有鱼果腹,还愁饿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竿在手,何患无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答问题。
(1)在文中用“ ”画出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2)试分析前两个人单独行动的不利因素,后两个人合作行动的有利因索。
(3)从以上两个同样经历、不同结果的事例中,你能体会“卓有成效地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吗?请分别从成功和教训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4)从以上事例,你真正明白了 “1+1>2”的道理了吗?举例说明。
15、“把”字句、“被”字句改写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3.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不是十分清楚的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都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句子改成直述句。
1.总理对我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叫我到隔壁 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傅对鲁班说,他要考考鲁班的木工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江南风景如画,怎比得上我的家乡美丽?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乐园。
1.孙悟空把妖精打死了。(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白骨精就甘心这样让唐僧走了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白骨精发觉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是吴王坚持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班长的报告。(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交流了意见,心情舒畅了许多。(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1、智慧摩天轮。
读完《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一文,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