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填空。
1.《访兰》一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写的。文章以 为线索,分为 、 、 三个部分。借 喻 ,
表明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2.为什么作者把进山看兰草称为“访兰”,而不是“赏兰”呢?
3.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父亲爱兰、育兰,但当人们跑来赏玩时,父亲却添了几分“愠怒”,并且不再植兰,这又是为什么呢?
4.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理解句子填空。
(1)“茂盛的大榕树成了鸟儿的天堂。”这是课文《鸟的天堂》中的一句话。在这句话中,作者把
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中的句子。在这个句子里,毛泽东把
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来写,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格外生动形象。
3、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人闲桂花落,_________________ 。 ——〔唐〕王维《鸟鸣涧》
(2)_________________ ,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3)_________________ ,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
(4)九州生气恃风雷, _________________。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查字典,解释加点的字、词。
1、有人布施铁块。
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
席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哉游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fěi cuì kǒnɡ bù kū wěi
( ) ( ) ( )
dǎ jiǎo zhǎn lǎn bō xuē
( ) ( ) ( )
6、课文理解。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诗的第一句以______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千古边关月夜图,暗写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紧承上句,表达了诗人何种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四句,由______转入______,既含蓄委婉地____________,又侧面烘托了___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歌鉴赏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①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九。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①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
【1】根据诗歌内容,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至少写出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军长征的胜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首诗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联和其他几句诗的关系是什么呢?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白居易的《忆江南》,回答问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忆江南》是一首( )。
A. 曲 B. 词 C. 诗
【2】“江南好”中的“好”字,包含着诗人深情的________。
【3】诗人描写了江南的____、____和____的景色之美。“________”一句是对江南风景总的赞美,与“________”一句相呼应。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腮使劲(jìng jìn)向风车吹去。风车一下子转(zhuàn zhuǎn)得飞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哗啦哗啦地向田里流去。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风娃娃高兴极了。
风娃娃又来到河边,看见许多船工正拉着一艘大船。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嗨哟,嗨哟”喊着号(háo hào)子,可是船却走得很慢很慢。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用力吹了口气,船飞快地跑了起来。船工们笑了,一边收起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使劲________(jìng jìn) 转________(zhuàn zhuǎn)得
号________(háo hào)子
【2】风娃娃来到________,使劲向________吹气,________转动了起来,抽上来的水流到了田里,________喝足了水。风娃娃来到________,对着________吹气,船飞快地跑了起来,________笑了。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再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10、阅读
瑞恩的井
①六岁的加拿大男孩子瑞恩是一年级小学生。
②一天,老师在班上说,一些非洲的孩子住在条件很差的草棚里,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又缺医少药,许多儿童在饥饿、疾病中等待死亡,学校正在为非洲儿童A(捐助 募捐)。老师说,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那些孩子,一美分可以买一支铅笔,七十美元还可以打一口井。
③瑞恩回家对妈妈说:“我需要七十美元为非洲孩子打一口井。”妈妈说:“七十美元不是个小数目,家里不能说拿就拿出来。”瑞恩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他又一次提出请求:“非洲的孩子就要死了,请帮帮他们吧!”妈妈和爸爸商量了一会儿,对瑞恩说:“如果你真的很想得到七十美元,你可以做一些额外的家务自己挣。”瑞恩眼睛一亮,爽快地答应了。
④妈妈制作了一个表格,上面画了三十五行,瑞恩每完成一行的工作就可以挣到两美元。第一项工作是地板吸尘,瑞恩干了两个小时。当朋友们在外边玩的时候,他得到了第一个两美元。接下来,他牺牲了看电影去擦窗子,又得到了两美元。爷爷知道了这件事,请他捡松球,每捡满一袋就可以得到十美元。期中考试,瑞恩把成绩单交给父母,他们用五美元奖励他的优秀成绩。
⑤4月的一天,瑞恩穿得整整齐齐,骄傲地把七十美元交给了募捐项目的负责人。他知道了,他的钱将用来B(捐助 募捐)乌干达北部一所小学的孩子们。他还知道了,七十美元其实只能买一台打水的水泵,而打一口井需要七百美元。负责人对他说:“这个数目对你来说太大了,你能做到现在这样,我们已经很感激了。”瑞恩说:“我将继续努力,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⑥妈妈很愿意帮助瑞恩,她帮瑞恩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记者采访了瑞恩,还给他照了相。所有的加拿大报纸都登载了报道这件事的文章。一星期后,瑞恩收到了一张二十五美元的汇款单。两个月后,瑞恩已经收到了七千美元的捐款,喜不自胜。
⑦瑞恩班上的同学也加入了捐钱的行列,大家希望再造一口井。老师没想到一个孩子对别人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她在教室里放了一个罐子,以便同学们投入零钱;同时她又和有关部门联系,使自己的学生能跟非洲的孩子们相互通信。
⑧两年以后的夏天,一个酷热的早晨,八岁的瑞恩跟妈妈来到干旱的乌干达。汽车驶进一座村庄,道路两旁站着五千多名儿童,他们兴奋地叫着:“瑞恩!瑞恩!”并且有节奏地拍起手。瑞恩C(害羞 羞怯)地向他们挥手。村里的长者带他来到一口井边,井座在鲜花的包围中,上面刻着:“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他还看到了井边的菜园、山羊。他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跳舞、欢呼。这一天晚上,瑞恩一直默默地对自己说:“我D(希望 盼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⑨瑞恩的募捐活动还在继续。在我这篇文章写成时,瑞恩共募捐到六万美元,它们将用来在非洲打井和购买设备。
【1】给选文A、B、C、D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对应处。
A. B. C. D.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第⑥自然段中“喜不自胜”的“胜”,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①胜利,与“失败”相对;②承担或承受;③优美的(景物、境界等);④尽。“喜不自胜”中的“胜”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美不胜收”中的“胜”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
【3】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部分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第⑧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中的“一直”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妈妈为什么不直接拿出七十美元给瑞恩,让他捐给非洲的孩子们呢?
原因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选文,你想对瑞恩说些什么呢?(4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瑞恩的成功让我们看到成功与努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你一定也有美丽的愿望,想怎样实现呢?用几句话写一写。(7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我能行。
粽子里的乡愁
琦君
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荤的豆沙粽、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助于消化。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早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下列不属于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的是( )
A.布施乞丐 B.包粽子 C.吃粽子 D.扔粽子
【2】“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联系上下文,这句话中“美其名曰”的用意在于( )
A.母亲觉得自己的粽子包得很富贵。
B.母亲祈愿吃了富贵粽的乞丐能够有福。
C.母亲善良、有爱心的表现。
D.母亲想让自己的粽子名字听起来有喜气。
【3】下列表述与“粽子里的乡愁”含义不符的一项是( )
A.对善良母亲的怀念。
B.对家乡过端午节包粽子、送粽子习俗的怀念。
C.表达对乞丐的同情。
D.现在身处异乡,无从体味家乡情味的失落。
【4】文中围绕“富贵粽”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的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母亲教育“我”要如何看待乞丐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能力。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除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时节令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趋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shǔ)”。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成集,多作吉利语,名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馔(zhuàn)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顺”。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改动)
【1】根据第③④自然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
节日饮食风俗 | 寄托的希望和情怀 |
农历大年初一,北方人饺子里包一些钱物 | (1)______ |
(2) ______
| 团团圆圆、吉祥美好 |
【2】第②到⑦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
【3】请从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
______
(2)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
______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吃年糕,寄寓“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吃菊花糕,寄寓避邪祈福之意。
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
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
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
【5】第⑦自然段中引用了古籍《清嘉录》中的话,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元 宵
①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人会一边说说笑笑,一边煮元宵。我站在锅边,耐心地看着白白胖胖的元宵,等着它们在沸水中畅游的那一刻。看着热气腾腾的元宵,我的心里也暖暖的。
②元宵是中国人元宵节时的传统小吃,它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先用糯米磨出糯米粉,和面,然后分成一个个剂子,接着将剂子压成一个个小圆饼,再加入黏黏的芝麻、豆沙、枣泥等做馅儿,最后搓成一个个小圆。这黏黏的元宵啊,黏出的是一份对亲人黏得化不开的思念和祝福。
③平日里忙忙碌碌的人们,此时可以把肩上的工作重担暂时放下,身心放松地享受家的温暖;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这一天跟着家人赏花灯、吃元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老人们看着说说笑笑的满堂儿孙,心里的那种满足感挂上嘴角,也许他们听不懂年轻人在谈论些什么,但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急躁( ) 简单( )
【2】元宵是中国人过______节时的传统小吃,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3】吃元宵表达了____________。(请把文中的话概括)
【4】文段主要写了等元宵煮好和做元宵两件事,详写的是_____,略写的是______,这样写的好处:______。
14、课内阅读。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这个片段中带有“看”的意思的字是____,能表示“看”的意思的字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指_______,“伟大的力量”指_________________。
【4】法庭上父亲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套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大型编钟,至今音乐性能良好。(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必须赶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叔叔握着小汤姆的手说:“我会永远照顾你的。”(改为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改写句子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班长摸摸嘴说:“我早就吃过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布谷鸟在树枝上鸣叫,树下有一丛花。
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么大的困难不都解决了吗,我们还能被这点小事吓到?
改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恐龙的灭绝,难道不是一个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①美丽的大草原令人神往。(改为反问句、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妈妈对我说:“等你测试完回来,陪我去书城买些教学用书。”(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满园的柿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 写一条与长江有关的古诗句。
2.例: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仿写)
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用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的成绩提高了。(修改病句)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2019年3月30日17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火灾发生后,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原始森林展开扑救。
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在现场的扑火人员紧急避险,30名扑火人员失去联系。据应急管理部4月1日下午消息,经全力搜救,30名扑火队员不幸殉职。其中27人是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的消防员,1个80后,24个90后,2个00后。
何为“最美逆行者”?这大概是最动人的诠释。
(材料二)有统计显示,和平时期,牺牲人数最多的“兵种”就是消防救援人员。自消防部队组建到2016年9月30日,已经有近千名官兵在灭火救援、抢险救灾中牺牲并被批准为烈士。
(材料三)2015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火灾救援中抱住2岁女童转移,因烟雾太大,踩空坠楼,怀中女童得救,杨科璋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7岁。2018年3月Ⅰ日,杨科璋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颁奖辞: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生命。热爱这岗位,几回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
请结合材料一、二,参照材料三,为凉山“最美逆行者”写一段颁奖发言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