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拼音,写词语。
jì mò kǒng jù qī liáng yàn huì quē fá shū jí
(____) (_____) (_____) (____) (____) (____)
zhà lan kòng zhì tiāo tī xí jī fù gài shāo děng
(_____) (_____) (______) (____) (____) (_____)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1.飘飘(______) 暴露(______) (______)失常 (______)人间
2.似信(______) 唯才(______) (______)各样 (______)云天
3.寝食(______) 皓月(______) (______)马啸 (______)深涧
4.春风(______) 高深(______) (______)挈女 (______)永逸
5.一腔(______) 夸夸(______) (______)无能 (______)知著
3、我能读懂古诗文,并按要求填空。
①《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__________的景色。
②《浪淘沙》(其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能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
③古诗《十五望月》与_______这个传统节日有关,《迢迢牵牛星》与________的传说有关。
④下面三句诗句: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B.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写内容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填序号)
⑤“思援弓缴而射之”的“之”指的是______,“孔子不能决也”的“决”的意思是_______。
4、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恰当的成语填人下面的句子中。
(______)心沥血 持之以(______) 不劳而(______) (______)才不遇
(______)之不理 麻木不(______) 饥寒交(______) 一心一(______)
知恩(______)报 (______)头豹尾 引人入(______) (______) 气回肠
脑(______)肠肥 坚(______)不拔 虎头(______)尾
(1) 曹植虽才高八斗,但却(______)。
(2) 封建社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苦到头,仍(______)真是苦不堪言,而地主却(______),个个(______)。
(3) 写文章要有(______),好的开头能(______),好的结尾使人(______)。
(4) 父母(______)抚育我们成人成才,我们要(______),不可(______)。
(5) 干部要(______)为大众服务,对人民的疾苦岂能(______)?
(6) 学习不能(______),畏惧困难,而要(______),(______)。
5、你会写赠言吗?把下面几条赠言分别送给老师和几种不同性格的同学。
老师 真诚 意志坚强 悲观 惰性较强 心胸狭窄 缺乏自信
(1)送给 的: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中。
(2)送给 的朋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乃大丈夫也。
(3)送给 的朋友:我们的情谊如大海,拥有天下最真诚的友谊。
(4)送给的: 的同学: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像你所想的如此糟糕,愿你笑对人生,一路走好!
(5)送给 的同学: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6)送给 的同学: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
(7)送给 的同学: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色彩,让宽容永驻我们的心田。
6、古诗阅读
春夜细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知_____ 乃_____
晓_____ 潜_____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春雨仿佛知道节气,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写出了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
7、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B.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C.“闲”的意思是空闲。
D.“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8、阅读理解。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
采得百花成蜜后, ?
【1】把古诗补充完整。这首诗作者是 代诗人 。
【2】选择下面汉字的正确解释。
(1)尽(_______)A.完 B.都 C.全部用出
(2)占(_______)A.占据 B.姓 C.处于某种地位
【3】运用“不论……还是……都……”这几个关联词,说一说第1、2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两句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字是“___”,与“辛苦”相呼应的词或短语是“_______”。
【5】这首诗借蜜蜂歌颂了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
9、这是一篇优秀习作,和同学交流好在哪里。
八月十五摸秋
①我的家乡——兴义,有一个风俗习惯:每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大人小孩都去摸秋,分享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
②这一天终于到了。晚霞姐姐刚和我招手再见,我就背起小背筐,提着小灯笼去找小丽、玲玲、祝梅。我们大家手拉着手,一蹦一跳地朝地里走去。
③不知不觉,我们已到了地里。我们按传统方法,先拔一些葱、蒜、白菜和其他青菜。听老人说,你拔了这些东西,新的一年中你就会变得聪明,会算数,还很清白。
④我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去摘蚕豆,“我家的蚕豆最好,又嫩又大还很甜。走,去摘我家的。”祝梅先发出邀请。“我家的才好。”小丽也不甘示弱。望着她们,我想了想说:“这好办,我们一家摘一点,吃完一比,不就行了吗?”这主意大家都同意了。
⑤于是,我们一会儿在这家地里,一会儿又窜到那家地里,不大会儿的工夫,就摘了大半筐。走出菜地,我们坐在一块干净的草坪上。这时我的肚子“咕咕”地提意见了,我想出个好主意,就说:“咱们把蚕豆煮熟了吃吧。”我的话刚出口,玲玲马上拍手赞成。小丽和玲玲挖坑,剥蚕豆,祝梅回家找锅、柴,我去提水。大家齐动手,很快就把蚕豆煮上了。
⑥蚕豆很快就煮熟了。我嚼着又软又甜的蚕豆,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大概小星星也闻到了香味,都从云层里钻了出来。一大锅蚕豆很快就被消灭了。“真好吃!”玲玲说。“谁家的最好吃?”小丽问。祝梅、小丽两家蚕豆我都摘了,分不清哪家的好吃,哪家的不好吃,只好说:“两家的一样好吃。”
⑦大人摸秋,摸回一年的成果。我们呢?摸到了欢乐。
【1】旁评:根据提示,把你的评价补充在A、B处的横线上。
A.第④自然段与摸秋有关吗?能否去掉?__________________
B.习作结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评: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了八月十五晚“我”和小伙伴们去“摸秋”这一风俗。
我也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与理解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毒胶囊” 有多毒?
①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都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
②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它的毒到底有多毒?
③经检测,药品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胶囊中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黑心企业在制作胶囊时,用工业明胶代替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用的猪皮和牛皮应是未经铬盐鞣制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或新鲜皮、冷冻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
④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ⅥB族,常见化合价为+3、+6和+2,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铬,就是用来鞣制的铬,它是阳离子,带三个正电荷。而六价铬就是如今臭名昭著的“毒素”了。它和氧原子抱着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有致癌性,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的化学物质。各国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201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
⑤ 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鞣制虽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第二,毒性较小,三价铬和毒性剧烈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2010年,河北大学科研人员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15个添加了明胶的食品样品中,有13个超过2毫克/千克的标准,其中10个超过了100毫克/千克。毫无疑问,这些市场上的食品样品中添加的都是工业明胶。
⑥了解了工业明胶制作胶囊的危害性后,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
⑦网上有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该传言也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了。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中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⑧ 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再次,用工业明胶做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
⑨ 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需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注)1.鞣(rou)制: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
B. 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
C. “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D. 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毒胶囊”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语言简明、准确。
【2】阅读选文第⑧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胶囊类药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路面上的科技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能够吸纳回收雨水的路面技术的采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18%。德国计划到2010午,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1】第2段中“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中的“不同”指哪两个方面?“各行其道”和第1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2、3两段,任选一题回答。
(1)第2段中的色彩路面有哪三个作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所说的透水路面分为三层,每层各有什么功能?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基本铺设了彩色路面。
B.普通沥青路面的孔隙率不足4%,而透水路面的孔隙率大多为15%-30%。
C.采用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能。
D.由于透水路面优越性多,德国已把全国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13、海伦·凯勒(节选)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1)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4分)
如饥似渴( sì shì ) 一块( yī yí yì )
不分昼夜( zhòu zòu ) 包扎( zhā zā )
(2)用“___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2分)
(3)说说文中两处引号的用法有何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海伦最终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3分)?
14、阅读理解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
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农民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农民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撒到肥沃的土壤里。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___________) 议种瘪种 (_____________)
【2】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从“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怎么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方说:“不行,我的字写得不够好,应该让小宇去参加比赛。”(改为间接叙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缓缓到来。(仿照句子写一句表现景物变化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改成陈述句
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班长对我们说:“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毕业联欢会上,同学们唱起了动听的歌和欢乐的舞蹈。(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9、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1:老农打死了狼。
老农把狼打死了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纤绳勒红了红衣少年的肩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红军夺下了泸定桥。 泸定桥被红军夺下了。
3.巨浪磨圆了岸边的石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恶的草地吞没了老同志的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万花筒。
1.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作文的层次和语言都很通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草看起来很柔弱。小草永远不会向暴风雨低头。(用关联词语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表达
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但有人认为,生活中有时也需要“善意的谎言”,请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1)我 (痛恨、渴望、讨厌……)谎言
(2)谎言带给我的 (苦恼、痛苦、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