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乐读书吧。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小学六年,我们读了许多名著,比如《三国演义》里智慧的化身________________让我深深佩服,《童年》里的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的悲惨遭遇让我十分同情。
2、照样子写词语。
金灿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扬扬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快乐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咚咚(描写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古诗填空。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 。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
4、积累运用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为了证明观点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等三个事例。
2.正如《荀子》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如果能认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3.《两小儿辩日》中一个孩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孩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短文内容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6、古诗阅读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两首诗里的“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______,“清平乐”是______名。
【2】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之情。
【3】本词语言轻巧,词味隽永,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这首词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浣溪沙
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下列字词。
浸:______________ 萧萧:______________ 休:______________
【2】本词上阕描绘的是______________的山林景致。
【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是一个_______句,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
【4】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戴罪之宫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原本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了他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5】请你回顾自己学过的和课外积累的诗词,想一想关于感叹时光流逝、催人奋进的诗句有哪些,然后写下来。(至少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阅读课文《井冈翠竹》片段,回答问题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 多么坚韧, 多么结实, 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①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三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②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1】读文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朗读时语气要铿锵有力、饱含深情,语速要(______________)。
【2】不改变原意,将第一自然段句①换个说法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标注序号的句子,写出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 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线句子,写出这句话蕴含的两层意思。
一是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唐朝诗人(____________)的诗句,用在这里突出了井冈翠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1】把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画上“___”。
【2】文中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美好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物描写衬托了“我”内心的( )
A.豪情万丈
B.难过伤心
C.喜悦兴奋
D.无奈委屈
11、课外阅读
“一滴智慧”改变人生
有一名青年,在美国某石油公司工作,他的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他在公司做的工作,连小孩都能胜任,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
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上,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圈,作业就算结束。他每天如此,反复好几百次地注视着这种作业。
没几天,他便开始对这项工作厌烦了,他很想改行,但又找不到其他工作。他想要使这项工作有所突破,就必须自己找些事做。因此,他更集中精神观察这焊接工作。
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沉落39滴,焊接工作便结束。他努力思考:在这连串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呢?
一次,他突然想: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够节省成本?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终于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但是,利用这种机器焊接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并不实用。他不灰心,又研制“38滴型”焊接机。这次的发明非常完美,公司对他的评价很高。不久便生产出这种机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
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一滴”却替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名青年,就是后来掌握全美制油业95%实权的石油王——洛克菲勒。“改良焊接剂”改变了洛克菲勒的人生。他成功的关键在于:普通人往往会忽略的平凡小事,他却特别注意。
【1】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两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在这一连串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呢?
B.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够节省成本?
C.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岂不是能够节省成本?
【2】面对厌烦的工作,这位青年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中的“一滴智慧”指的是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洛克菲勒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改良焊接剂”这件普通人往往会忽略的平凡的小事,却改变了洛克菲勒的人生。你还知道其他这样的人和事吗?请选一件简单地写下来。可以是听别人讲述的,也可以是在书上或电视里看到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我最棒。
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无独有偶”中的“偶”在选文中指的是( )
A.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中发现了有趣的现象。
B.生物学家米歇尔逊的发现引起了魏格纳的注意。
C.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结合米歇尔逊的发现,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D.魏格纳认同了米歇尔逊的看法。
【2】“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中“有趣的现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格纳从米歇尔逊的发现中得到的推论是( )
A.蚯蚓是无法跨越大洋的。
B.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气候差异极大。
C.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D.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与蚯蚓的分布有关。
【4】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的魏格纳有着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8月21日,里约终于步步惊心、低开平走地完成了它的主办奥运之旅。在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用了“在非凡的城市举办的非凡的奥运会”来称赞这个特别的奥运会东道主。在申办奥运时,时任巴西总统的卢拉表示:巴西有着_________金融危机的高度监管的金融体制,能够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深海石油给了巴西筹备奥运强大的财力_________。不过,话音刚落,巴西立即陷入了经济负增长的泥淖。卢拉口中的这些优势,却成了里约的累赘。当年里约申办奥运会,可是大张旗鼓,还喊出了 144 亿美元这个高于其他几个申办城市的筹办费用。里约奥运各项建设资金大部分由联邦、州、市三级政府财政分摊,其余部分均来自民间资本。受经济危机影响,里约州政府已负债累累,再加上斥巨资支持奥运会的举办,又增加了财政赤字。雪上加霜的是,里约奥运会的赞助商大幅减少。同时,里约乃至巴西低迷的经济让很多体育迷囊中羞涩,这种情况导致奥运门票销售情况极不理想,比赛开始后,仍有大量的门票滞销。一方面,奥运赛场看台上的观众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昂贵的门票却又让当地想看比赛的民众浅尝辄止。所以,当来自当地贫民窟的巴西年轻女孩席尔瓦夺取奥运金牌后,却向记者表示,她的亲友根本没钱来看她的比赛,尽管场馆与她的家几乎只是一墙之隔。
——摘自中国新闻网
【1】在下列选项中,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泥淖 diào B.负债累累 lěi C.囊中羞涩 nán D.滞销 dài
【2】在下列选项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里约申办奥运会,可是大张旗鼓,还喊出了 144 亿美元这个高于其他几个申办城市的筹办费用。
B.雪上加霜的是,里约奥运会的赞助商大幅减少。
C.一方面,奥运赛场看台上的观众寥寥无几。
D.另一方面,昂贵的门票却又让当地想看比赛的民众浅尝辄止。
【3】下列选项中,对所给字笔顺判断正确一项的是( )
A.里约的“里”第五笔是横,巨资的“巨”第二笔是横折。
B.里约的“里”第五笔是竖,巨资的“巨”第二笔是竖折。
C.里约的“里”第五笔是竖,巨资的“巨”第二笔是横折。
D.里约的“里”第五笔是横,巨资的“巨”第二笔是竖折。
【4】下列选项对文中“东道主”一词解释正确的是( )
A.客人从东方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
B.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指东方国家。
D.负责组织、安排大型活动,接待东方来客的国家。
【5】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应付 支撑 B.应对 支持 C.应付 支援 D.应对 支撑
【6】针对里约奥运会,大家的评论不一。下列评论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里约奥运会对于所有每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盛大的一场体育盛事。
B.排球比赛非常精彩,所以每次我都会评论然后观看比赛。
C.四年一度,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展示国家文化的窗口,世界人民交流的“大熔炉”,里约奥运会结 束了,但奥运留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D.继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再次斩获 7 枚跳水金牌,平了历史最高纪录。
1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再花上更长的时间把它们运回家。也就是说,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并运回来,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我最初用一根很沉的木棒打桩,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1】用“﹏﹏”画出选文的中心句。文中鲁滨逊想要实现的目标是__________,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主要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困难。
【2】画“_____”的句子中,“几乎花了一年工夫”说明____________,“小小的”说明__________,从两者的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请批注在下面横线里。
____________
【3】选文的内容大致对应下面“梗概”中的哪句话?( )
A.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
B.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
C.(鲁滨逊)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
D.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
15、按要求写句子。
(1)他非常仔细地研究挂在图书馆墙壁上的世界大地图。(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让我放学后到她办公室去找她。(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能使不安的心变得宁静,能使平淡的人生变得丰富。(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很累。
用上“甚至”补充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不改变句意,把直接引述句改为间接转述句。
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娘用手拢了拢头发说:“俺去西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把”字句)战士们消灭了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奶奶对小明说:“我小时候可没有你这么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爱说脏话的人,是一种极不文明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改为陈述句)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改为夸张句)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改为比喻句)小刚跑得非常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改为比喻句:)学校门口有两棵松树,又高大又威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用“不要……不要……不要……只要……”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天地。(任选一题写作)(30分)
题目:1.《我们班的流行风》
(2)介绍家乡的特产(或建筑、风景)(自拟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