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样子,写词语。
(1)头涔涔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伶伶俐俐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名句。
1.老师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希望学生们将来都能超越他。
2.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于谦《石灰吟》中“__________”的高尚节操。
3.下边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是_______。
请用正楷字把题写的内容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此为题的文章是作者在____________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文中引用了司马迁说过的话:人固有一死,或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3、辨字组词。
揣________ 冶________ 瑞________ 味________ 屉________
踹________ 治________ 端________ 昧________ 屈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________)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_______)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_______)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
5、课文链接吧。
1.《鲁滨逊漂流记》是________(国家)作家________写的长篇小说。
2.李贺在《马诗》中描写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灰吟》赞颂了石灰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表里的生物》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_________,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6、春草
(宋)刘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柴。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1】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抄写本诗的第三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水边原上乱抽柴”中“乱”字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词, 回答问题。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1】解释词语。
灯如昼:____________ 约:____________
【2】说说词句的意思。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写的是中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写出这个节日的传统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 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C. 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D. 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 [撒 洒] 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 [zhuǎn zhuàn] 。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 。]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他们 [虽然 不是] 不想离开那儿,[但是 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 [贯 惯] 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 [lüè nüè]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1】用“\”划去短文[ ]里不正确的字、拼音和标点。
【2】根据意思选摘文中词语。
①经得起人们仔细体会。(_________)
②精神、力气消耗已尽。(_________)
③表示另开一条路或另创一种方法。(_________)
④事情出乎意料,让人难以相信。(__________)
【3】按要求画句子。
①用“ ____ ”画出具体描写毛毛虫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语句。
②用“ ~~~~”画出解释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原因的语句。
【4】下面与原文意思一致的语句是______。
①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其次选准方向,关键是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②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关键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③人能走多远关键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有时也考虑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5】选用一个词语概括“毛毛虫”、比塞尔人和肯•莱文的行走特点。
①“毛毛虫”和 比塞尔人: __________
②肯•莱文:______________
【6】为了告诉我们成功的起点是什么,短文列举了两个方面的事例: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成功的起点是什么?请联系短文和自身实际,简要写出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石笋的“笋”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________这是什么________那是什么________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________动物以有宫室________器用________名目有四十多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________ 黑暗—________
【4】找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一句话的力量
我家住在汉水边。
那天外婆从河对岸来到我们家,恰好看见村上有出殡的。
外婆和妈妈坐在家门口看。外婆触景生情,对妈妈说了许多话。许多话妈妈过后都忘记了,妈妈只记住了外婆的一句话:“你死了谁会哭?”
妈妈在村小学当老师。一天,妈妈在课堂上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讲了外婆说的那句话。妈妈说:“人的生和死同样只有一次,但死比生更珍贵,人在活着时做了什么,在死时最能体现出来,一句话,你死了谁会哭?”妈妈说这些话的时候,眼圈红红的,因为外婆刚刚离开人世。
我们家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有还在学校读书的我和姐姐,妈妈照顾着我们,拉扯着我们,可妈妈不说苦。妈妈在我生日时穿着旧衣裳和我照相,她不说苦。妈妈为了到镇上听一节好课,骑车走40里路,她不说苦。妈妈白天上课晚上到鱼塘里守夜,她不说苦。妈妈把自己微薄的工资捐给缺钱读书的孩子,她不说苦……
妈妈终因积劳成疾,离开了我们……我和姐姐泪流满面地跪在妈妈的面前,妈妈临死时紧紧地拽着我们,嘴巴微微张开着,似乎还有什么要说……妈妈呀,你要说什么,我和姐姐都明白!
全村人都哭了,三百余人拉成一长溜队伍,送妈妈上路……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积劳成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拉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的题目是“一句话的力量”,这句话具体是指哪句话?结合这句话,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第4自然段中妈妈的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自然段从五个方面表现了妈妈可贵的品质。请用2~4个字分别概括出这五个方面: 、 、 、 、 。
【4】第6自然段中写道:“妈妈呀,你要说什么,我和姐姐都明白!”“我”和姐姐明白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短文的内容想开去,你会想到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出卖住宅(节选)
有位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林木环绕、优雅安静的湖边。他的住宅后面是绿油油的草坪,前面是鸟语蝶飞的小花园,再前面就是微波荡漾的湖水了。然而他还是不得不决定去养老院,因为他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无人照顾。老人不得不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
欲购房者蜂拥而至,从底价18万英镑,很快炒到了24万英镑,30万英镑……购买者络绎不绝,价钱也越来越高。但老人一直抑郁地低着头,默不作声。他舍不得出卖自己的住宅呀。
老人伤心地走出了喧闹的客厅,来到幽静的花园,惆怅失落地环顾了好一会儿,才长叹一声颤颤巍巍地坐在长椅上,凝视着天上那朵漂泊不定的孤云。
正当老人长吁短叹时,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在老人面前徘徊着,似乎有难言之隐。突然他弯下腰,微笑着低声对老人说:“老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很穷,只有1万英镑。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会让您像我的亲人一般依旧生活在这里,依旧保留你所有的习惯。我们会一起喝茶,读报,散步,你天天会感到快快乐乐——请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的!”
老人颔首微笑着,甜甜地微笑着。他慈祥地紧紧握着年轻人的手,高兴地以1万英镑的价钱把房子卖给了他。在场的众人皆惊得目瞪口呆。
(选自《桃花源就在这里》,山东友谊出版社)
【1】解释词语。
蜂拥而至:________
络绎不绝: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一个双重否定句:________,再改写成肯定句:________。
【3】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老人的住宅很大,里面有草坪,有花园,还有湖水。
B.老人要卖掉住宅,是因为他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要去养老院了。
C.想欲购买房子的人们出的价格越来越高,老人却并不因此而高兴。
D.最后买到房子的是只有1万英镑的年轻人。
【4】老人开始因为舍不得卖房子而难过,后来又为什么高兴地卖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名于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板桥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 )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统计表,完成下列小题。
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万册图书,最近学校对图书损坏情况做了调查,并做了如下统计。
损坏情况 | 完好无损 | 损坏较轻 | 损坏较重 | 严重损坏 |
图书数目(册) | 20000 | 20000 | 40000 | 20000 |
【1】从此表中,我知道这是关于_______________ 的调查。
【2】我发现损坏较重和严重损坏的一共有_____册,占了全部图书的__________。
【3】我从此表中得出的结论_________;我的建议__________。
15、把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
(1)老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画也跟作诗一样,最要紧的是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奥运圣火唤起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
17、魔术变变变。(按要求变句子)
(1)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姥姥对小红说:“春节放假,来我家住几天。”(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春风吹绿了田野。(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正好包住了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小红军对陈明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雷锋对大嫂说:“我送你一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们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题目:我 这堂课
要求:1.从“喜欢”、“不喜欢”、“讨厌”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上,然后按题作文。要求写成记叙文,要交代清楚是一堂什么课,以及这堂课的内容和你的感受。2.书写端正,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主,语句通顺。3.字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