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阅读下面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为文中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jiāng( )般的激流中。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shì( )架桥,为民造福。他组建第一个藏戏班子,劝人行善积德。随着____________(雄浑   雄壮)的歌声响( )雪山旷野,_______________(朴素   朴实)( )厚的人们,出钱出力,跟着他们共同修桥。

2、(题文)按要求写成语

忠心耿耿(ABCC式)            

大惊小怪(含有反义词)      

3、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诗言志。《石灰吟》的作者借“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马诗》中诗人借诗句“______ ,快走踏清秋”表达自己___________

2.诗传情。《十五夜望月》中表达了游子的思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此外还有孟郊的“__________,报得三春晖”和王维的“__________,每逢佳节倍思亲”均表现了思乡之情。

3.“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趁着父母健在及时尽孝 ,不要等到失去父母才后悔。时光易逝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多读书 ,读好书 ,不要等到用的时候才去学习 ,正所谓:“_____________”,从书中获取知识,从实践中求得真知。

4.《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___ ,写的是发生在_____前的时。本文具体写了李大钊同志在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景 ,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

4、李白和杜甫被称为“李杜”,被称为“小李杜”的是_________________

5、 词语填空。

(   )(   )开明   用人(   )(   )   (   )(   )民表

(   )文(   )墨   (   )趣(   )生   (   )笑(   )非

(   )(   )以对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完成下列各小题。

【1】“ 不得语”填入横线处正确的选项是(  )

A.陌陌

B.默默

C.脉脉

D.墨墨

【2】描写织女美丽勤劳的诗句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D.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3】“素”在这首诗中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本来的,原始的

B.质朴,不华丽

C.白皙

【4】这首诗的前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排比

C.互文

D.拟人

【5】我国传统节日众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也是诗人经常引用的,以下诗句中哪一句没有引用神话传说?(  )

A.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6】对古诗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刻画了银河两岸,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却不得见面的画面。

B.这首诗中的过渡句是“河汉清且浅”,既是前因也是后果。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两句诗,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D.此诗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素:____________   (2)札札:____________

(3)章:____________   (4)脉脉:____________

2《适迢牵牛星》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绸缪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西游记》选段,完成练习。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好行者,拽开步,走近前观看,那怪物:

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道:“师父莫念了!有甚话说了罢!”  

(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断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选自《西游记》中的哪个故事片段?( )

A.奇缘女儿国

B.三打白骨精

C.大战黄袍怪

3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怪物”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后,你认为唐僧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喜欢雾。

我喜欢那使世界呈现出( méng  lóng)________________之美的雾,我赞美雾之神那种象征派诗人般的笔法。

有人说过:落雾的时候,世界整个地变成了一间白色的屋子,而这屋子[      ]没有门,[      ]没有窗,你既无从进去,也无从出去,只有在那一片白色的氲中,和自己的影子捉迷藏。这真是一种很有趣的说法。

古今诗人吟雾的词句很多,宋代的词人秦观就曾经写过这样的向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八个字在纸上展现出那一片微茫的境界。

美国一位现代诗人桑得堡也曾写过:雾来了,附在小猫的足上。

他的( xiǎng  xiàng)______________的确非常丰富,还有什么比猫的足更能表现出那轻而软、落地无声的雾呢?

在雾中,一个富露堂皇的世界隐去了,我们排徊雾中,正知读到一首意境高远、含蓄(shēn  hòu)______________的诗,其妙处只可意会。你在中一步步地向前移时,正如将诗中妙句一字一字地行细水。当你隔着一片浓雾,忽然听到你热悉的那条小河的水音,那份喜悦,决不是阳光高照时所能体会得到的。

我喜欢雾霭烟横的晨昏,一如我喜欢晓阴翳日的微雨天气,薄雾与轻阴( lǒng  zhào)______________下的世界,[      ]是那样迷离恍物,使人有无处不凄凉之感,[      ]霏雾弄睛的光景,不是给予人无现的希望吗?

浓雾微阴之后,必能看到更美的阳光。

1阅读文中括号里的拼音,在其后面写出词语。

2摘录表示在雾天感觉很模糊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方括号里。

①不但……而且……   ②既……也……   ③虽然……但是……

4作者把雾中的世界比作_________________,把在雾中一步步地向前那移时的感觉比作____________

11、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①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1只大山雀在繁殖季节每天喂小鸟100余次,平均每窝按3只小鸟喂食,再加上大鸟自己的捕食,一天能消灭害虫400-500条,一窝大山雀在喂养幼鸟期间就可消灭害虫10000 余条。在欧洲1000只紫翅椋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而1吨蝗虫一天的食物量与 2500人一天的食物量相当。猫头鹰和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类动物,②1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1年所吃掉的老鼠等于保护了一两万斤粮食。以此观之,每年鸟儿吃掉害虫保护的粮食足以供给地球上的人们吃好几个月。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

B.每年鸟儿吃掉害虫保护的粮食足以供给地球上的人们吃好几个月。

C.鸟类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

D.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从而保护环境和粮食。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1)句子①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②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猫头鹰和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一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

2八儿看到锅里的粥时的表情是_______,这个词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__________的孩童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3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判断对错。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这句话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了栗子在锅里容易煮碎的事情是他早就知道的事实。______

(2)“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饭豆膨胀、体积增大的样子。______

(3)“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这两句话都是比喻句。______

(4)“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这句话中“如他所猜”是说八儿对自己的猜想很满意,“但”说明八儿对粥的颜色不满意。______

4选文突出了腊八粥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重点段落品析

  “小孩儿不许动表。”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1我对表的好奇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不能动表产生了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社火 [注]色色

马未都

①社火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了,远古时代的人们对生死、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解,于是祭祀祈福盛行,以求在巫术咒语和图腾崇拜中获得快感,得到解脱,这就是社火形成的初因。

②“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二者合一,尊为“社稷”。历代君主帝王都亲祭“社稷”,后“社稷”一词借指国家。自《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来,江山社稷的兴替成了中国历史的幻灯片,秦亡汉兴,唐消宋长,元去明来……王朝迎来送往,百姓却要照常生活,生活就需要社火,需要风调雨顺,需要国泰民安。

③“社火”一词肇始于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南宋范成大的《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都提及了社火。显然,宋时南北社火已经普及,按孟元老的话说即是:天晓至暮,色色有之,呈拽不尽。

④农耕民族靠天吃饭,靠地生存,春种秋收,所以在一年之终、来年之始“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社火不仅驱恶辟邪,还能祈福消灾。千百年来,社火在黄河流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不仅给百姓带来欢乐,更多的是给百姓带来希望。

⑤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大首先在于象形的文字。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表达意义的能力非凡,哪怕几千年前遗存下来的甲骨文字,今人绝大部分都能够顺利解码,从而达成与古人的促膝对谈。其次在于直观的表演,社火是其代表,凡面具之凶神恶煞乃驱除疫鬼,凡器具之敲打撞击乃祓除灾邪。中国古人无论在天灾还是人祸面前都能保持这样一种心境,仰仗其原始力量让自己在苦难中寻找到幸福。

⑥闹社火是一种幸福,红红火火,一个“闹”字无法替代。北宋诗人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千年以来为文人盛赞。不闹不能将春意和盘托出,不闹不知春天有情有义。闹社火亦如此,不闹不足以铭记悠久的历史,不闹不足以彰显灿烂的文化,不闹不足以承载复兴的梦想。每年闹社火的强烈展现,让我们的民族既知过去,也知自己,更知未来。

⑦民国以降,是中国传统文化变化最快的一百年,过去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正在一天天地减少,忽然有一天茫然四顾,我们才知道传统文化也同许多美好的事物一样,你不关心它,它就会离你远去。社火也是这样,百年来一天天地黯淡了,幸亏我们中间还有不少有识之士,利用最新的记录手段,将瞬间定格于永恒,将过往保留在面前。

⑧今天,当我们看见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个千百年来口口相传、手手相续的关中社火已成了一份宝贵的资产,这份资产属全民族共有,让人感动之余,更让人深思。

⑨愿我们的文化永远灿烂,愿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注]社火,是我国民间过春节时的一种庆典活动,是高台、高跷、旱船、舞师、舞龙、秧歌等活动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1】我国黄河流域为什么普遍流行“闹社火”的风俗习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第⑤自然段,简要说明“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大”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说说为什么“闹社火的强烈展现,让我们的民族既知过去,也知自己,更知未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写前训练: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把下列句子写得更生动、形象。

我的脸红了。我觉得很惭愧。

雨下得很大,她打着伞在路上艰难地走着。

______

(2)将下列文段补充完整。

那年我______岁。有一天,老师对我说:“我们学校要举行_______,你可以____。”我听了以后,心想______,我一定要________,不能_____,于是我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5分)

(1)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改为陈述句)

(2)清澈的溪水流向远方。

改写成拟人句:

(3)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反让大夫取笑了。(改为转述句)

 

(4)我最不中用。   我被派到这儿来了。(用关联词语合成一句话)

 

(5)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为肯定句)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捐躯的英雄。(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做作业时要认真,尽量避免不出现差错。(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老师对我们说 你们要好好学习,争取考入大学,我也就欣慰了!”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否能依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不能重复)。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如果你是__________,就 __________

如果你是__________ ,就 __________

(6)你积累谚语了吗?写下来三条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品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相关练习。

(1)“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作者将_____________比作粥有声无力的叹气。其中,“有声无力”一词,呼应了八儿此刻____________的心情。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这是对八儿的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体现了八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日出的景象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语言综合运用

认真阅读下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300字;②不得写诗歌;③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