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目不_____接   移风__________心感谢   名列前______

_____无恐   无人问___________秋毫 扶老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榛子

________的葡萄

________的枝叶

________的浓雾

________的野花

________的松柏

 

 

3、词语模仿秀

例:痛快——痛痛快快

____——____   ____——____

4、给下列句子补充恰当的关联词语。

1.我们要去公园参加游园晚会,____你不去,他____不去。

2.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_____高大,______庄严。

3.我问佳佳:“你_____参加美术小组,____参加航模小组?”

5、按要求写句子。

1)给句子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________老师只说了一句简短的话,________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2)把句子补充完整。

因为只有一个地球,________

3)用夸张的手法写一句描写天气寒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内容、仿照格式写句子。

A.周末,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 

欢快歌唱的小鸟  ________

________……

B.成功要用理想去引路,要用创造去开拓,要用汗水去浇灌。 友谊要用真诚去播种,要用________,要用________ 

6)据天气预报,明天将有寒流过境,我市平均气温会下降十度左右。如果你此时要给住在市郊的奶奶打电话,你应该怎么说?请把要说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诗歌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赏析,请你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画上“√”。

“白雨跳珠”写出了雨(急而大 小而疏);“忽吹散”写出了雨(持续时间长 持续时间短)的特征;“水如天”写出了雨(大 小)。从而感受到这个时节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骤雨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4】诗人50岁时又来西湖赏雨,还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结合这首诗想想: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 ”;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 ”;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   )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

4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8、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B.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C.“闲”的意思是空闲。

D.“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首先,我让他知道,他的名字应该叫“星期五”,因为我在星期五救了他,我这样叫他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我教他说“主人”,然后让他明白,这就算是我的名字。我又教他说“是”和“不是”,并且让他知道它们的含义。我拿了一个瓦罐,盛了些羊奶给他,让他看着我喝,看着我怎么把面包浸在羊奶里。然后我又给了他一块面包,叫他照着我的样子吃。

1选段中的“我”是如何改变“星期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著中还有哪个情节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父亲

临近中考,父亲免不了每天一遍电话嘘寒问暖,但还是不放心我,常常骑着摩托,带着吃的过来看我。

离中考还有两天,学校给我们放假回家收拾东西,父亲托人开车把我带回家。回到家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我爱吃的菜,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却为我准备了这么多!在家休息了两天,父亲总是问我的学习、生活,又拿出两百元塞给我,对我说:“到了县里,买点啥。”望着身形日渐消瘦的父亲,我更坚定了考试的决心。

送我走的时候,父亲站在村口的路边,我坐在舒适的车里。父亲向我摆手,我看见父亲的头发在风中飘动,那曾经乌黑的头发,现在多了点点银霜。飘动的头发像是一团黑色的火焰,只是由于燃烧,已经沉淀了许多灰烬。

长年累月的劳作,过早地衰老了父亲的身体。尽管有时候家里用钱紧张,却从来没有少我一分吃穿。这些困难,藏在父亲心里,嘴上不说,却由新添的白发让我窥见。如果有一天我考上很好的大学,用钱很多,家里会怎么供我?关于这些,父亲对我说:“儿子,你放心,哪怕砸锅卖铁,我也供你读书。”父亲的话很坚定。

在得知我考入县里最好的高中时,父亲开心地笑了,头发随着笑声开心地颤抖。在取回通知书后,父亲一遍遍地看。我想拿来看看,父亲不想给我,说:“儿啊,爸这辈子没见过,你让爸好好看看。”接着用手慢慢抚摸着。那一刻,父亲仿佛年轻了十岁,任凭岁月在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把青丝染成白发,这个坚强的农家汉子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尽管白发使他容颜更加苍老,但那是他付出的象征。

【1】作者把对父亲的情感融入到了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当中,凸显了父亲对“我”_____________,表达了“我”对父亲___________之情。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作者抓住父亲的“头发”对父亲进行了外貌描写,将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将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写出了父亲__________

【3】文中画“﹏﹏﹏”的两个句子也是对父亲头发的描写。判断下列对这两处描写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新添的白发”写出了父亲为了“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忙碌。________

(2)“窥”字表达了“我”对父亲默默的关心、心疼和感激。________

(3)“我”的成功抹去了父亲脸上岁月的痕迹,挽回了父亲满头的青丝。_______

【4】第五自然段除了外貌描写外,还对父亲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这样描写表达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1、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  ”的句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3】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画“  ”的句子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6】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12、我也会引用。

①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②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用“﹏﹏﹏”画出这两句话中引用的部分。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诗句或名言。

(1)逢年过节,远离家乡的游子给家乡的亲友发微信问候,常常用“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妈妈从小教导我做人要言行一致,“___________________”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13、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公交车停靠站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爷爷家住自来水公司附近,他能坐6路公交车的去程前往农贸商城。 ___

2小美乘坐6路公交车的返程可以从太平坊到火车站。 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熊开店

小熊开了一个食品店,他请兔子当采购员。兔子想:什么东西最受欢迎呢?对,一定是萝卜。于是,食品店里堆满了各种萝卜。这样到店里买东西的顾客全是兔子。小熊很不满意,辞退了兔子。

小熊又请松鼠当采购员。松鼠想:什么东西最受欢迎呢?对,一定是松子。于是,它到处采购松子。来买东西的顾客,除了松鼠,都摇摇头走了。其他顾客纷纷给小熊提意见,小熊只好又辞退了松鼠。

后来,聪明的猴子当上了采购员。不久,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品。食品店办得红红火火,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1读一读,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其余——________    夸赞——________

2小熊先后辞退了兔子和松鼠,原因是(   

A. 他们只采购自己喜欢的东西   B. 他们很懒惰

3想一想,猴子的聪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找出相关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缓缓到来。(仿照句子写一句表现景物变化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为转述句。

(1)法官说:“两周前我找人用锅炉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然后又上了三道锁,钥匙在我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班长抬起头说:“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成因果关系的说法

那时候,清政府腐败无能,刚一提出京张铁路的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要挟。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董存瑞炸掉了敌人的暗堡。

①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2)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写反问句。  

1)这是中国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细节描写。

将“他(她)干得可起劲了”扩写成100字左右的片段,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把他(她)干得起劲的细节来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