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用“精”组词填句

(1)图书馆里,我查资料、做摘录,_________地做着访前准备。

(2)这套餐具设计得特别________,深受顾客喜欢。

(3)用激光制作的测距仪测出的地球到月亮的距离是很_________的。

(4)他的这幅《八骏图》堪称国画_________,售价高是应当的。

2、写出下列四字词的近义词。

应有尽有——____________  朝夕与共——____________

震耳欲聋——____________  成竹在胸——____________

3、解释诗句的意思

(1)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2)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3)山,刺破青天未残。

 

 

 

4、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当事者往往对利害得失考虑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者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把横线上写出诗的后两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这是一首______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是______描写。诗中描写别时的景物有黄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____________________。

君看一叶舟,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往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个词写出了江岸上___________的景象。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鲈鱼的鲜美和捕鱼者的艰辛进行对比

B.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会让人联想到《悯农》中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本诗后两句的朗读节奏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D.本诗语言质朴,朗读时应用叙述的语气进行朗读

【4】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本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政治抱负的理解。

资料

①创作背景:诗人在苏州、常州一带查看水情时,目睹江中的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上起伏,由此联想到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故而创作了本诗。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的幸福出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wēi yí________ páng bó________

【2】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3】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崖——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与理解。

《烟台的海》节选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níng  nín )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shì  sì)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qiè   qì)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  慰)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1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前赴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从句中数百米重”“十几米远你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你读出了作者的________之情。

4如果把烟台的海比作一个人,那么,春天烟台的海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夏天的海宛如_________________,冬天烟台的海仿佛________________

5片段中作者把小山似的涌浪比作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你还可以将小似的涌浪比作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将下列句子写完整。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烟台的海就是山东烟台北面的_________海。

10、课外阅读。

①屋外,大雪纷飞。屋子里,油灯的火苗舔着夜色,像贪婪的舌头舔着糖。

②父亲坐在火桶旁读《论语》给我听,读到其中一段:“……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旋即把脸转向我,“这话意思是说啊,爱众生,亲仁者,践行‘五德’,有闲暇就可以学‘六艺’之文了。”从《论语》中寻找处世的指针,这是他的习惯,而且他也习惯将此强加于人。

③“你在不在听啊?”父亲冲我发火了。

④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山村的小院寂静无声,敲门声格外响亮。门开了,风雪卷了进来,陌生人立在门口。

⑤来人穿件军大衣,一身雪花,年龄看起来比我父亲小几岁。他手扶门框,自我介绍说,他姓闻,是地质队的,来这个山区探矿,现在迷路了。父亲听了,眼睛一亮,热情地将陌生人迎了进来

⑥父亲与这个陌生的闻叔叔热烈地攀谈起来。(1)正说着,父亲突然一怔。他用手指着闻叔叔:“哦,你还没吃饭,你一定没吃饭!”闻叔叔点点头。父亲吩咐母亲,赶紧给闻叔叔下一碗热汤面,多放些生姜和辣椒。

⑦母亲有些迟疑,面条是有的,可是有点贵重。平时父亲患有严重的胃病,温软的面条,可以减轻他的胃疼。母亲以商量的口吻问道:“能不能炒一碗饭呢?”父亲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一刻的父亲显得威严而热情,说话一锤定音

⑧在鸡蛋和葱花的香味中,闻叔叔狼吞虎咽,他饿坏了。他湿透的军大衣放在火桶上烤,水汽旋转着向上升腾,湿漉漉的暖意在屋子里荡漾开来。这天夜里,闻叔叔就住在我们家,和我父亲几乎说了一夜的话。

⑨第二天早晨,父亲把闻叔叔送出了山外。

⑩时间一长,这个人和这件事,渐渐在我们脑海里淡去。

不想,一年之后的冬天,闻叔叔又突然来了。他专程给父亲送来一件崭新的军大衣。因为那一夜,他看出父亲畏寒,老是咳嗽。

父亲大笑,继而连连摇头,调侃说:“一碗面换一件军大衣,显得我不够仗义啊!”

这是父亲做人的准则,他的骨子里有“愿予之不愿取之”的一面,他身上有一种侠气。

闻叔叔有点不悦,放下大衣就走。父亲让我抱上大衣,跟他去追闻叔叔。在一个山凹,父亲与闻叔叔有了一番拉扯。闻叔叔忽然停住了,指着大衣的胸口对父亲说:“你摸摸里面! "(2)父亲一摸,怔住了,半晌说:“我收下了,兄弟情意重啊!”

此后的几年冬天,父亲一直穿着这件军大衣,咳嗽减轻了许多。一年秋天,父亲去世了。这年的冬天,母亲把大衣拿出来翻晒。

暖阳下,大衣贴胸部分,露出一块用针线缝上去的羊皮。羊皮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洁白、晶莹的光。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锤定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体会句子含义与表达效果:

(1)文中划“____”句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2)第⑥段中“父亲突然一怔"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第段中,父亲“怔住了”,是因为他摸到了______________,此时他心里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主要记叙了哪三件关于父亲的事? (概括回答)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件事中,第________件事写得简略,另两件事写得详细,做到了详略得当。

【4】结合短文内容,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5】读完短文,你懂得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试着联系生活实际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走近农村留守儿童

材料一: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从数也在不断增多。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有几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因此有了几百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6岁到13岁的占大多数。

材料二:调查中,我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乏沟1通。其中,留守儿童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的比例为70.2%,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32.8%,两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12.7%,三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6.8%。

材料三:XX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

抑郁频度

经常

有时

很少

没有

百分比

5.9%

52.9%

35.5%

5.7%

解决方式

对父母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不说

百分比

23.6%

35.5%

5.9%

35%

材料四:父母外出导致近半数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下降,他们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关爱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某校大队委开展了“走近留中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健康快乐成长。

【1】以上材料没有表明的一项是(        

A.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

B.农村留中儿童面临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C.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

D.农村留守儿童都得到了父母很好的照顾。

【2】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抑郁和没有抑郁情绪的同学都不超过6%,可以忽略。

B.留守儿童产生抑郁情绪与父母外出后生活质量下降有关。

C.近三分之二的留守儿童排解抑郁情绪的方法是说出来,最多的是选择向同学倾诉。

D.要特别关注有抑郁情绪但是“不说”的那35%的同学。

【3】你认为下列哪个选项作为材料四中“走近留守儿童”活动的主题最为贴切?为什么?

①让世界充满爱        ②明天更美好 ③手拉手,心连心

选项:_________(填序号)

理由:________________

12、快乐阅读

雪中送炭

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不小心跌下河去。醒来时,我已经躺在铺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毯子和被子被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的警卫员来了。警卫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主席派我来看你。”

主席怎么知道?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阵热,立刻坐了起来,急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

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叫我送来的。”

被子!送给我?这哪行呢?长征途中每人带的东西很少。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御严寒呢?( )我怎么说,警卫员(   )把被子盖在我身上。

我双手抚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暖气从手上直流到全身。我越想心里越温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这下可糟了”中的“糟”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不要改变其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越想越温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请你联系短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飘雨的故乡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好多诗人都喜欢借雨来写离愁别绪,而我也深爱着雨。

故乡的雨是美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明时节,故乡的细雨,和杜牧诗中“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朦胧之美更是相同的。她就像一位娇柔美丽且又有点任性的小姑娘。她凭借着春风,一会儿飘洒如雾,一会儿轻飞似烟,一会儿又调皮地打落一地的花瓣。有时,她还会斜着打在你的窗帘上。不过,就算她再怎么调皮娇纵,她都是温柔的、细腻的、美的。

有时,整个村子上方都笼罩在一层薄薄烟雨中,远处看去,给人一种朦胧而又脱俗的美感。假如你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到这个村子来,看那烟雨笼罩的景物,看那满树杏花都静立在飘洒的烟雨中,和那冒着细雨在井边打水的少女,那种朦胧的美,一定会把你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去。

这个季节的雨一下就是三两天,黄昏时分,人们做饭的烟雾融合到雨的烟雾中,都在空中微微酝酿着。这时,有些人家已经亮灯了,一个祥和安静的夜晚又要开始了。

和春天的雨相比较,故乡秋天的雨是比较执著凄美的。她就像一位沉默端庄且会多愁善感的女孩,又如一个调皮娇纵的小姑娘。你看,她不停地从空中往下垂落,无边无际地密密垂织着。雨打着阡花,花随着流水。但此时也并非李清照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那般无情了,不过还是带着几分凄凉与伤感。

记忆中,故乡总是飘雨的天气。千丝万缕,斜斜密密,那飘洒的细雨总会勾起心中几分诗情画意。杨柳如丝,丝丝细雨。雨打梨花,人随雨意深闭门。此时你若是女孩子,准能引发出你心中许许多多的心事来。不管是早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杏花初开,那诗情画意的朦胧春雨,还是那离愁别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美秋雨。故乡飘起的细雨,都如一幅古色古香的烟雨画卷,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

此时,身在异乡,外面正下着大雨。独坐窗前时已找不到故乡下雨时的那种心情了,却平添了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啊!

【1】这篇文章抒发的情感是(  )

A.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B.对雨、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作者抒发情感的寄托物是(  )

A.春雨

B.秋雨

C.雨

【3】在作者眼中,春雨是________的,秋雨是_______的。

【4】作者主要采用的抒情方法是(  )

A.借景抒情

B.即事抒情

【5】请你也试着用上一定的方法抒发自己内心高兴、伤心或失望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琳达,”爸爸平静地搂着我,“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你妈妈和我都觉得,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他说,他们很久以前就已决定死后捐赠自己的器官了。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平静——________         珍贵——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莫过于:________

3父亲认为自己的死怎样才是有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人们把蒜瓣放在醋里封起来。(改写为字句)

 

天真冷呀,孩子们穿着棉衣和手套在街上燃放鞭炮。(修改病句)

 

张思德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用关联词语连接)

 

 

16、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改为双重否定句)

 

17、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老师说:“你今天放学之前必须完成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说:“今天晚上你和妈妈先吃饭,我有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婆问我:“你在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强说:“老师,是我不对,您批评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我不信你考了一百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①难道这一天不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难道这不是一份苦差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这幅奔马图是徐悲鸿的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刚吃过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小朋友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  

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开学的一天早上,王老师在发新书。小刚发现发给自己的语文课本的封面被折,于是他趁同桌李扬不注意时,把书调换了……

要求:自拟题目。根据材料展开合理想象,把事情写完整,写具体。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