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分)
巧妙的语言( )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 )能愉悦我们的生活。
晏子( )身材矮小,( )很有才能。
星期天我( ),( )去公园滑旱冰。
小红学习不认真,上课时( )在下面玩,( )偷看小人书。
2、读拼音,写词语。
dà mò yān shān qiān chuí wàn zá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qīng bái qīng qiū fěn gǔ suì shē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一写。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自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胆小如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句子补充完整。
(1) 虾在水里游。
(_________)虾在水里(__________)游。
(2) 齐白石观察虾的活动。
(_________)齐白石(__________)观察虾的活动。
(3) 用“似乎”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这些千古佳句相信你一定记得。
(1)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陆游《示儿》)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师说》)
(3)______,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王灼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一处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__________不住,________出墙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和柴扉久不开。
【2】“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 )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本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4】补充诗句。______________关不住,________________出墙来。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9、快乐阅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在“□”里填上合适的标点。
【2】“白”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亮;②清楚;③像雪或乳汁的颜色;④没有效果地。选文中的“白白”应选择第_________种意思,“白昼”中的“白”应选择第_________种意思。
【3】用“ ”画出选文中的比喻句。这个比喻用在这里的好处是( )
A.纯粹就是一个比喻,没有什么好处。
B.形象生动地说明时间就是如此悄然而逝的,提醒人们时间宝贵,一定要珍惜时间。
【4】联系上下文,理解画“ ”的句子。
“痕迹”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游丝样”突出作者反省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痕迹也没留下,因而深深自责。
10、课内阅读。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的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收敛:____________
【2】缩句。
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______________
【3】有“ ”画出老班长的神态。
【4】用波浪线画出老班长的语言。
【5】从老班长的表情、语言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松树的风格(节选)
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 ),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 )敬意,久久不忘。
我对松树怀有敬畏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 ),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 )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 ),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 )”的地步了。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鲁迅先生说的“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也正是松树风格的写照。
【1】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无忧无虑 B.炎炎烈日 C.郁郁苍苍
D.粉身碎骨 E.油然而生 F.严寒酷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夸张
【3】“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你由“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这句话想到了哪些赞美松树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
【5】由松树你想到了哪些人?他们具有松树什么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选项与短文主题无关的是( )。
A. 短文赞颂了松树顽强的生命力
B. 短文写了松树的作用,赞扬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C. 作者对松树怀有敬畏之心,是因为他害怕松树会刺人
D. 短文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松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7】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松树和《野草》中的野草有什么相似之处?
12、阅读短文。
选段一: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选段二: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 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1】以上两个选段出自_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选段一中司马迁的名言补充完整,填在横线处。
【3】下列对“死得其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死得比鸿毛还轻。 B.死得比泰山还重。 C.死后得到了所有的东西。
【4】关于本文的写作方法,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记叙文,文中多次引用名人名言,使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B.这是篇演讲稿,也是篇说明文。文中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不同的人死的价值是不同的。
C.这是篇演讲稿,也是篇议论文。作者通过引用名人名言、作比较等方法逐层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表达更有说服力。
【5】历史上,死得“比泰山还重” 的人有焦裕禄、__________等;“死得比鸿毛还轻”的人有__________、 __________等。
13、阅读文学类文本,回答问题。
了不起的粉刷工(节选)
【美】马克•吐温
①汤姆提着一桶石灰水,拿着一把长刷子,出现在人行道上。满心的快乐一下子离他而去,深深的惆怅不觉压上心头。三十码长的木栅栏有九英尺高!在他眼里,生活似乎一下子变得空虚了,而活着也只是一种负担。他叹了口气,将刷子蘸上了石灰水,顺着栅栏墙最顶上的木板开始刷起来。等他将那一小条刷白了的木板和那还没刷白的、犹如一望无际的大陆一样的栅栏一比较,他就垂头丧气了,呆呆地坐在了一只保护小树的木箱上。
②就在这黑暗绝望的时刻,一条妙计突然涌上心头!那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绝妙的好主意!
③他拿起刷子,若无其事地干起活来。不一会儿,本•罗杰斯出现了。他吃着苹果对汤姆说:“嘿,老伙计,你非得干活吗?我要去游泳。难道你不想去吗?不过当然啦,你宁愿干活儿,对不对?”
④汤姆仔细地打量了那男孩一小会儿,说:“你说,什么叫干活儿?”
⑤“瞧,难道这不是干活儿?”汤姆继续刷墙,心不在焉地回答道:“啊,可以说它是,也可以说它不是。我所知道的是,这个活儿挺适合汤姆·索亚。”
⑥“噢,别来这一套,你不是说你喜欢干这个吧?”
⑦汤姆漫不经心地说:“喜欢?啊,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不应该喜欢。难道一个孩子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吗?”
⑧这话不能不叫人对此刮目相看了。本停止嚼他的苹果。汤姆把刷子挥过来划过去——退后几步看看效果——然后再这儿添一下,那儿加一刷子——再品评一下效果——本静静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入神。
⑨一会儿,他忍不住了,对汤姆说:“喂,汤姆,让我来刷几下吧。”
(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下列对选文第⑧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都表示解释说明
B.都表示意思的递进
C.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D.前三个表示意思递进,最后一个表示意思的转折
【2】“难道一个孩子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吗?”与这句话的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每一个孩子都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
B.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
C.一个孩子怎么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呢?
D.一个孩子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吗?不能。
【3】“就在这黑暗绝望的时刻,一条妙计突然涌上心头!”这个妙计指的是( )
A.诱使本喜欢上刷漆。
B.找人聊天打发无聊的时光。
C.汤姆想让别人帮他刷栅栏。
D.将刷子蘸上了石灰水,顺着栅栏墙最顶上的木板开始刷起来。
【4】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和汤姆一开始就认识。
B.汤姆的话不让人刮目相看。
C.汤姆的妙计,最后取得了成功。
D.因为可以赚钱,所以本后来主动要求刷栅栏。
【5】读了短文,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__________
14、快乐阅读。
一分钟演讲
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降了半旗致悼。
②这是非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国家元首相继去世,联合国还从来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③为此,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广场上,言词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国家的第一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依旧升得那么高;中国的第二元首去世,你们却为他降半旗,这是为什么?”
④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前台阶上发表了一次十分简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的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下半旗。完了。”
⑤他说完转身就走,广场上只留下了那些哑口无言的外交官,随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1.多音字组词。
降: 转:
jiànɡ( ) zhuǎn( )
xiánɡ( ) zhuàn( )
2.写出反义词。
罕见——( ) 聚集——( )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计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哑口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第②节中“这是非常罕见的事”的“这”指____________。
(2)第③节中“你们却为他降半旗”的“他”指____________。
(3)第④节中“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的“她”指____________。
(4)第⑤节中“他说完转身就走”的“他”指____________。
5.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决定为周恩来下半旗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大虫大吼一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瓦蓝瓦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美丽的白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太阳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改成反问句:
2.春天到了,映山红开了。请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一美景。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做什么,很值得观赏。
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接句子:
4.东东很聪明,就是学习上怕吃苦,爸爸想勉励他勤奋学习,就赠给他这样一句名言“ , 。”
17、句子之窗。
(1)缩句: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被”字句: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了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无自信也。”那个买鞋的人真是可笑。他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4)巧补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
(5)面对沉迷于各种游戏、不知珍惜时间的小军,我真想用一句名言对他说: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照管花草。(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乐园。
1.我的好朋友伦捷送给我一块电子表。(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因为这些我们就退回去,退到爸爸妈妈温热的怀中,那我们还算什么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叫权善才的将军误砍了昭陵上的柏树。(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用加点的字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走进快速办公室。(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难道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百花园。
泪水,是感情的流露,或喜悦,或悲伤,或懊悔,每一次流泪都会有一段难忘的经历,都会在情感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迹。泪水是成长的记录,每一颗晶莹的泪珠都折射着你走过的历程。回首往事,你会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呢?请以“泪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内容真实感人。
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楚,真实生动。
记叙的中心明确,详略得当,不少于500字。
书写工整,标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