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填恰当的词。

____________的山羊 ____________的麦田

____________的枝条   ___________ 的野人

2、看拼音写词语。

zhí____行 hónɡ____毛 āi____思 xī____牲 chuí____

tài____山 chè____底 埋zànɡ____ sǐ dé qí suǒ_______

3、日积月累。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__________________,会锻炼出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文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韩愈《师说》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无须不懂装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实践才能出真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是《左传》中的一句名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一气呵成。

4、回忆《三国演义》,回答问题。

1.简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悟空在乌鸡国斗的是什么妖怪?用什么方法救活了死了三年的国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孩儿是谁的孩子?谁降服了他?收回后做了什么?给红孩儿套的是什么箍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黑河擒妖这一故事情节?师徒四人是如何过黑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车迟国的三位国师分别是哪三个妖怪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同音字。

péng 大(    )  (    )   (    ) (    )

shū   (    )  (    ) (    )发 稀(    )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古诗赏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中描绘的是______时节的景色,由“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2“唱黄鸡”的意思是(   )

A.比喻时光流逝  B.听黄鸡鸣叫,新的一天开始了 C.黄鸡报晓

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运用了___的手法,意思是___________

4下列诗句与本词表达的感情一致的是( )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再无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B.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6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题。_________

(2)“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这一句是词前的小序,简要介绍了作词的缘由。_________

(3)苏轼又名苏东坡,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为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某班级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小组对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读书计划情况

读书笔记情况

有无计划

百分比

是否做读书笔记

百分比

有计划

10%

每读必作

0%

有时有计划

20%

有时会做

20%

没有计划

70%

老师要求再做

80%

请根据以上信息,按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从上表可以看出,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2】对照这份问卷,请结合你的课外阅读情况对自己或同学提出两条阅读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一句与读书有关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白杨》片段,按要求做题。(15分)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在片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这些关联词语写仿写一段话。(2分+2分)

 

 

 

 

(2)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3分)

 

(3)本文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这类文章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 。本文就是借 歌颂了   服从     边疆、 边疆的远大志向和 。(3分)

(4)最后一自然段,爸爸又陷入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突然,他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此时,他又可能想到了什么?(2分)

 

 

(5)课文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暗指 几棵小树暗指 风沙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3分)

 

 

 

11、阅读检测台

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

山地有了茂密的森林,下起雨时,雨水一小部分留在枝叶上,大部分落到地面——由枯枝落叶铺成的海绵地毯上。这大部分雨水,有的渗进土壤,成为地下水,同时也供森林吸收利用;有的经过枯枝落叶层层过滤,缓缓流到坡下。这样,(   )能保水,( )能防止表层土被流水冲刷,大大减轻了旱涝灾害。造林可以说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有的山地要种庄稼,放牧牛羊,不能全面造林,可以适当配置些水土保持林。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的经验很好。这就是说,山顶和分水岭上要有森林,坡度不大的山坡中间要有水平环山带,山麓要有森林护坡护沟。这些林木最好是乔木、灌木都有,这样更能拦截径流,阻挡泥沙,防止崩陷。

在干旱多风的地区,成带成网地造一些防护林,能防止风害,改善墒(shānɡ)情(作物根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由8~10 行树木构成的林带,在迎风面相当于树高5 倍的范围内和背风面相当于树高20倍的范围内,风速都有所降低。在背风面相当于树高5~10 倍处最显著,风速可降低40%~60%。在林带防护范围内,田间蒸发量

可减少10%~20%,相对湿度可提高10%。这样,对农作物幼苗发育,开花授粉,避免风折落粒,乃至减轻冻害,都有好处。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括号里。

…………   虽然……但是……

如果…………

2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在文中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明防风林带的作用时,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森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上面的短文,你有什么打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小长廊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语不仅口语化,而且多样化。请在第一段找出一律的三个替换词

2从上文可以看出元宵节习俗不包括( )

A. 观花灯 B. 放鞭炮

C. 逛庙会 D. 走亲戚

3请你选出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一项( )

A. 七夕节 B. 清明节 C. 母亲节

4 画出文中的夸张句。

13、阅读。

①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多选题:文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2】多选题:文段中对母亲的 进行了描写? (          

A.外貌

B.动作

C.语言

D.神态

【3】多选题:结合全文, 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 “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 化?(        

A.欢喜期待

B.耐心期盼

C.焦急不安

D.失望委屈

【4】文章结尾“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一派荒凉。”运用了环境描写,其作用 是:_____________

【5】文章以孩子的视角, 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 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只要弯一弯腰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決定遵照这一指令,便弯腰捡起几颗石子。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中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呀!昨晚怎么就没能多捡些呢?

这是科学家巴甫洛夫讲的一个故事,尤其(启发人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的是,他在讲完故事后说:“教育就是这么回事——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会发现以前学的科学知识是珍贵的宝石,但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可惜,因为我们学的毕竟太少了!”

不是吗?教育送给人的明明是瑰丽的“宝石”,可总有人因为弯腰太累而(看见了如同没有看见一样,形容不关心,不注意),结果白白地错过了许多机会。

还有个故事更(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是歌德在他的叙事谣曲中讲的。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并用这三文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不会弯腰或疏于弯腰,是糊涂;而耻于弯腰者,肯定是傻子!弯腰的确有点累,但如果农民不弯腰,他能开镰收割吗?

1根据文中括号里的解释依次写出三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珍贵的宝石”“瑰丽的‘宝石’”在文中所指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句子训练。

(1)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怎么能忘记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型转换

1.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活动会很成功。(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列句子改成字句和字句。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

(2)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①美丽的大草原令人神往。(改为反问句、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改为字句、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妈妈对我说:等你测试完回来,陪我去书城买些教学用书。(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满园的柿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小练笔。

同学们都经历些有意义的事情请选择一个你觉得有收获的事情写下来,与大家分享。题目:我收获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