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拼音,写词语。
gē bǎn zhàng zi bào yuàn xiān qǐ
( ) ( ) ( ) ( )
guǎ fu kuí wú dǎo méi hòu nǎo sháo
( ) ( ) ( ) ( )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腊八粥》的作者__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説《__》《___》、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2)少壮不努力,______。你能再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句吗? ________,________。
(3)《那个星期天》一课,作者________按________顺序记叙了他难忘的第一次盼望母亲带他出去玩,作者在这一天的心情变化是 ____、 _______、 ______。
(4)《石灰吟》这首诗中,作者赞颂了_______,表达了诗人高洁品格的诗句是:________。
3、写出下列多音字拼音,并组词
1.把: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刹: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3.颤: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4.车: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5.伺: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4、用上表示声音的词语,句子就生动形象多了,你也来试试。
例: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①尽管西北风________地吹着,我们还是按时去上学。
②远处传来几声________的狗叫。
③考试了,教室里很安静,只听到同学们的笔在纸上________写字的声音。
④小溪里的水________地流着。
5、形近字组词
张____ 炼____ 歇____
帐____ 练____ 竭____
6、课外文言文阅读。
①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②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③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④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凿以写龙(凭借) B. 叶公见之(代“龙”)
C. 施尾于堂(对于) D.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而且)
【2】描写叶公好龙的句子是第____句,描写其害怕龙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填序号)
7、阅读古诗词,完成练习。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解释诗中的加点字。
(1)休: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哪一句批判了统治者的苟且偷生、不思进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西湖的诗句还有很多,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 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2】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 夸张
B. 比喻
C. 拟人
D. 象征
【3】“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4】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表达式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
走进侗(dònɡ)寨就如同走进世外桃源,美丽、勤劳的侗家人是侗乡最美的风景。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杆。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个小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白、黑相间的花鱼。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阴。就连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铺砌,人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十分美观,故称“花街”。所以,进入侗乡,人们犹如进入画廊之中。
侗乡的山是绿的,水是清澈见底的,这里养育了勤劳的侗族人民。他们世代靠种植谋生,山间到处看得到人们的身影。农忙时,家家户户都在田地里过完一天,大家互相帮忙干活,村里安安静静的。到了傍晚,你会看到大人们陆陆续续回家,寨子里炊烟袅袅,晚上的侗寨又是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农闲时,村民们每天也好像有做不完的事,男人们去山坡上种杉树,割牲口垫草,放牛;妇女们在家里做饭、洗衣服、绣花、挖猪菜;而小孩们在河边嬉戏、养鸭子。偶尔你也会在某个巷子听到动听的侗歌。
美丽、勤劳的侗家人让侗寨总是一幅美丽、祥和的景象。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清澈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机盎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_____把比作___________
【4】与短文开头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你是最优秀的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一直在四处寻找。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可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前,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苏格拉底说:“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然后,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1】请把文中划线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
11、 青城天下幽
高缨
青城山与峨眉山同负盛名,人称“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假如说峨眉山是一个俊秀的美男子,那么青城山便是一位恬淡幽静的淑女。
青城山整个儿都是绿的。苍绿的松柏,翠绿的杉,淡绿的楠木,嫩绿的枫;万千杂树,铺地遮天,更有老藤悬于峭壁,苔藓抹上怪石,幽兰垂在岩畔,池上浮萍,泉边百草。山外风来,风是绿的;林间洒过一阵雨,雨珠儿也是绿的。难怪杜甫在此留下了“缘云拟住最高峰”的名句,贾岛也形容“万岭深积翠”。自然这万绿丛中,也有花叶斑斑点点,春有山茶,夏有海棠,秋有红枫,冬有冰花,却衬得青城更加的绿。
青城山又是一个寂静的世界。这儿远离市声,一尘不染,纯然是大自然的原貌。游人踏上曲径,步入密林,行过深谷,攀上绝壁,登上高峰,处处是空灵深邃的境界。若是在“天然阁”的林荫伫立,能见白鹭翩翩起落;若是在“云巢”的崖下停步,可闻林涛的轻叹。坐在“凝翠桥”头小歇,有山泉的清音;穿过凿岩成路的“偏桥”,又传来杜鹃啼唱;立在最高峰的“呼应亭”上仰天一啸,四山答以回声;而如果在山中住宿一夜,知更鸟会伴随着一枕清梦。当然,从“上天梯”攀上绝壁的时候,会吓出点儿汗来,却大可领略一番探险者的情趣。
这山色的幽,山境的静,构成了青城的“幽”。青城的幽,青城的美,青城的古朴和文明,以及林涛、泉声、云海、日出,都属于不畏攀登的人们!
(选自中同三峡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删改)
【1】读短文,填空。
(1)青城山自古就有“_____”的美誉,这一旅游胜地最大的特点是_____。
(2)最后一段中的第_____句概括了个文章的主要内容。
(3)就短文而言,作者使用了_____结构方式。
(4)从作者“见白鹭起落”“闻林涛轻叹”“_____”“_____”“鸟伴清梦”“攀援绝壁”等表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作为探险者的一番情趣。
【2】在读到“游人踏上曲径……处处是空灵深邃的境界”这句话时,我们可以联想到“曲径_____”这个成语。
【3】短文第三自然段写了青城山的绿,这和青城山的“幽”有什么关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第四自然段既然写青城山的静,为什么还会写到各种微小的自然之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明明写的是青城山,开篇为什么还要提到峨眉山?请说一说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说“风是绿的”“雨珠儿也是绿的”,风和雨怎么可能是绿的呢?请说一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说说下面提供的材料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例:“苍绿的松柏,翠绿的杉,淡绿的楠木,嫩绿的枫”
“春有山茶,夏有海案,秋有红枫,冬有冰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短文最后一句话,你得到哪些启示?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爱动脑筋的孩子
华佗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华佗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每天帮助母亲打柴、放牛、养蚕。
有一天,华佗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摘桑叶,一位老爷爷路过,问他们:“谁能摘下树顶上的叶子?”小朋友们抬头一看:树那么高,树顶上的枝条那么细,根本上不去呀!
华佗想了想,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一头拴了一块石头,把石头抛过枝条,枝条就被压弯了。他又用双手使劲拽绳子,枝条更低了。这样,他就摘到树顶上的叶子了。
老爷爷笑了___说___这孩子爱动脑筋___好___我就收你做徒弟吧___原来___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医生___
【1】给文中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老爷爷笑了________说________这孩子爱动脑筋________好________我就收你做徒弟吧________原来________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医生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几个带“扌”的字,模仿一下它们的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短文内容回答问题。[方法提示:认真读文章,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①华佗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干什么的?________
②华佗是怎样解决老爷爷提出的问题的?________
③为什么老爷爷只收华佗做徒弟,而不收其他的孩子?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呢?读了这些故事,你想过长大后要干什么吗?为了实现你的理想现在该如何做呢?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提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生难忘。
【1】“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前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老师所说的“不过是无心插柳”对作者而言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雨天的记忆
①如烟的往事有许多,大都被我淡忘了,然而,独有那件雨天里发生的小事,却长久地印在我的心中,时时撞击着我的心,使我清醒,催我奋进。
②三年前的一个夏日,刚才还是蓝天,却忽然哗哗地下起了雨来了。我赶忙去给妈妈送伞,真不巧,她没在,我又扫兴地往回跑。路上的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雨淋得直跑。我虽然打着伞,可风夹着雨点还是往脸上扫,雨不小呢!我慌忙地跑到单元门口时,差点和一辆装满脏物的手推车撞上。我忙一抬头,哟,这小小单元门边的房檐下,竟站着好几个人呢,里头还有那个往日管扫地的老妈妈,她好像以一种异样的热切的眼光在看我,我什么也没顾,就从她身边一擦而过,上了楼。
③我感到身上一阵冷,急忙换下被淋湿的衣服。雨越下越大,我赶忙去关窗户。透过雾气蒙蒙的雨帘,我漫不经心地朝下一望,突然,我的目光惊呆了,我又看到了那几个在房檐下的避雨人:那个往日默默扫地的老妈妈正来回地挪动着脚步,她的旁边站着一位抱小孩的母亲,孩子正在蹬着腿脚,不用说他在大哭,母亲已经脱下了外衣包在孩子身上,还有……我不敢再往下看了,我觉得他们会向我搞投来锋利的目光,那是热切的目光的落空。我颓然地向后退,窗户关上了,窗外的雨好像在冲刷我心灵的污点,我的思绪纷繁。
④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助人;戴上了红领巾,我意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佩戴金色团徽的那天晚上,我抄录了高尔基给他儿子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快乐……”一丝甜蜜的回忆被哗哗的雨声打断了。我这是怎么了?我不是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给人留下鲜花和思想?我责问自己。透过窗外的雨帘,我看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自私的污点……我猛然抓起雨伞,冲出了家门。
⑤然而,在雨的世界里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不知在谁的帮助下走了。我转回身,呆立着,任凭雨点猛烈地砸在伞上,砸在我心上……
⑥三年过去了这件小事却并没有过去,它总是闪现在我的眼前。让那些猛烈的雨点永远冲刷我人生道路上的污渍吧!
【1】文章第③段写“我不敢再往下看了”,这是为什么?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下边的场面太令人害怕了,那些人会看不起“我”、责骂“我”。
B.因为下边有热切期望而又极为失望的目光,使“我”无地自容,使“我”自责。
C.因为下边有人会批评“我”,指责“我”,使“我”难堪,使“我”抬不起头。
【2】从全文看,文章第④段回忆内容的叙述顺序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3】文章第④中划线的语句,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这段中的加点词语“猛然抓起”、“冲出”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回答短文的最后一段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这个美丽的地方。(改“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周日能去看画展,我必须周六写完作业。(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练练坊
1.人们爱秋天,爱它的天高气爽,爱它的云淡风轻,爱它的瓜果飘香……(仿写)
2.经过百劫千难,最后的成功,属于不懈的追求者。(改为反问句)
3.他告诉我们:“当时,我让你们传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你们根据错误信息得出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转述句)
4.城市之间如此相像。(改写成比喻句)
5.天空中洒满了星星(改写成拟人句)
6.发生什么样的危险。诺贝尔毫不动摇研究炸药的决心。(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7.他想:“是的,这样的事情不能长久做下去,非停止不可。”(把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8.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撕破了的湿淋淋的渔网。(缩句)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也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不会忘记几年来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心里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乡亲们对唐东杰布说:“我们要感谢您为民造福。”(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
(2)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
21、作文。
题目: 家乡的故事
要求:
1.家乡的石桥、寺庙、鼓楼……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把它们记写下来,要真实,感情真挚。
2.字数400字以上,中心明确,层次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