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不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宇宙混沌一片, 像个大鸡蛋。
B.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 就像一根大柱子, 撑在天地之间。
C.我好像看到他们在对我眨眼睛。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下列不是用来形容人物外貌的词语是( )
A.白发苍苍
B.精忠报国
C.眉清目秀
D.浓眉大眼
3、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自从爸爸买了《十万个为什么》后,弟弟整日______地读,一刻也不放松
A.手不释卷
B.程门立雪
C.凿壁偷光
D.悬梁刺股
4、下列选项中,词语搭配有误的是哪一项?( )
A.改善生活
B.改良技术
C.改正方法
D.改变态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他做事向来一丝不苟,凡事都想做到尽善尽美。
B.一到节假日,大街上就车水马龙,真是热闹非凡!
C.等待结果的时候,他变得焦躁不安,不停地走来走去。
D.为了不打扰李老师工作,他在门口等了足足两小时,真有“手不释卷”的精神啊!
6、下列词语与意思不对应的一项是( )
A.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启示)
B.事先探察道路情况。(探索)
C.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依赖)
D.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寄托)
7、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卧室 掩护 自毫 身躯
B.暮色 悲惨 违抗 淹没
C.昏乱 水稻 旁大 研究
D.搏斗 竟赛 训斥 老虎
8、联系句子,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拂:
漾:
(2)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
9、古诗阅读。
|
|
|
【1】正确美观地默写《鹿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
【3】“鹿柴”中的“柴”应读( )
A.zài
B.chái
C.zhài
【4】这首诗描写的是( )时分的幽静景色。
A.清晨
B.晌午
C.傍晚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以动衬静,突出了山中的空寂。
10、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2022“我向祖国献首诗”征稿启事
征稿要求:
(1)体裁:新诗
(2)主题:可讴歌祖国七十三年的辉煌历史,表达对这些年里祖国的巨大成就的赞美,亦可描述日常生活的平和温馨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吟诵赞美祖国的山山水水,抒发对这个历经磨难却无比坚强的国家和脚下这片多风多雨却无比美丽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作品须为个人原创;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每首以50行以内为宜,组诗不超过200行。
【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可以写一首七言律诗去投稿。( )
●主题可以是家乡七十三年来的风风雨雨。( )
●主题可以是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
●可以选名家名篇的经典句子作为诗歌的开头。( )
【2】阳阳为本次征稿写了以表现家乡七十二年变化为主题的210行组诗,组诗中引用了一些名家经典段落。阳阳直接投稿合适吗?请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绿手指
在法国一个小镇上,有位老奶奶,长着“绿手指”。你可千万别觉奇怪,“绿手指”是当地人对好园丁的称赞。
一天,她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便是棕色,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呢?她把自己的想法对儿女们讲了,遭到了一____(致至)反对。大家说:“你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专家都做不到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做到呢?”
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她____(撤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橘黄的,老奶奶挑选了一朵颜色最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把种子____(精心精致)地收集起来,第二年把它们种下去,然后,再挑选颜色最浅的花的种子栽种……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终于老奶奶成功地栽种出白色的金盏花。老奶奶自信地说:“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栽种出来。”
黑色的金盏花至今没有开放,因为老奶奶去世了。
但愿你我也能长出新的“绿手指”!
【1】根据短文,选择正确的字词。
一________(致 至) ________(撤 撒)下 ________(精心 精致)地收集
【2】按要求摘抄句子。
摘抄文中描写老奶奶精心培育纯白的金盏花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老奶奶的儿女们反对她培育纯白的金盏花,是因为老奶奶________。决定一个人干下去是因为________。
【4】读读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题目是《绿手指》,你觉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学者。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跺一跺冻僵了的脚。
过了很久,程颐醒了。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杨时望着程颐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1】请用“ ”画出描写杨时动作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杨时语言的句子,从中感受到了杨时 的品质。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反问句,请把它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
【4】结合短文内容,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解决。
______
【5】读完这个故事,我们要向杨时学习什么?
______
13、阅读《古人盛赞钱塘潮》,完成习题。
古人盛赞钱塘潮
一年一度的钱塘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浙江海宁,去看那千军万马般的波涛扑向岸边,去听那金鼓雷霆似的潮声震撼天地,这实在是人生一乐。
然而,真正能欣赏到这种壮观景象的人并不太多。因为钱塘江不像明媚的漓江,一年四季都向游人敞开迷人的胸怀;也不像美丽的西湖,无论阴晴雷雨都不乏动人之姿;再说偷闲前去,也未必恰巧能遇上最奇特、最令人惊叹的涨潮伟观。所以,无缘见到涨潮伟观的游客,不妨领略一下古人笔下的观潮、听潮的兴味。
钱塘潮历来为人所神往。如宋之问就为之留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苏东坡对之也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赞叹。诗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山胜水见得虽多,但哪一处潮可与钱塘潮媲美呢?于是,他们就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来描摹这天下奇观,从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钱塘潮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的惊天动地、气魄雄伟。唐诗有云:“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清诗有云:“惊涛直上海门西,欲卷青冥失会稽(jī)。”清诗人施闰章在《钱塘观潮》中形容得更妙:“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可见钱塘潮有如春雷齐鸣,万浪攒动,潮水卷起浪花,浪花追着浪头,漫天铺地,汹涌澎湃,横扫一切,大有气吞山河、包含日月之势。
【1】是什么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浙江海宁?( )
A.一年一度的钱塘潮
B.金鼓雷霆似的潮声
C.一年四季都明媚的漓江
D.不乏动人之姿的美丽西湖
【2】钱塘潮的动人之处在哪里?( )
A.惊天动地、气魄雄伟
B.春雷齐鸣、万浪攒动
C.明媚迷人、柔情蜜意
D.动人柔美、气象万千
【3】为什么真正能欣赏到钱塘潮的壮观景象的人不多?( )
A.因为钱塘江位置偏远,游人不一定能够前往欣赏。
B.因为钱塘江气候特殊,游人由于天气不佳无法前往。
C.因为普通游客欣赏钱塘潮后无法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D.因为钱塘潮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有这样壮观的景象。
【4】古人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咏叹钱塘潮的名句?( )
A.古人觉得只有将钱塘潮描绘好了,才能吸引游客前来。
B.古人觉得钱塘潮与名山胜水一样美丽,值得用诗赞美。
C.古人虽见过颇多名山胜水,但觉得钱塘潮比其他的潮更加震撼人心。
D.古人被钱塘潮的美景震撼得无法用话语来形容,只好写诗,用文字来形容。
【5】文章以“古人盛赞钱塘潮”为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出自宋之问的《灵隐寺》,描写的是灵隐寺的门对着钱塘潮的画面。有人认为这两句诗并没有描绘出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气势,用在此处不合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牛和鹅(节选)
我记住金奎叔的话,从此不再怕鹅了。有什么可怕的!它( )把我们看得比它小,( )我们实在比它强(qiáng jiàng)啊!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也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kāng kēng)吭叫几声,扇(shān shàn)几下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
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yuān yuán)无故欺负它了,我觉得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平白地去欺负它干吗?
【1】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3】照样子每组写3个词语。
吭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摇摇摆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中画“”的句子换个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以后不再怕鹅了?为什么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场所语言。
语文课上,王老师在黑板上把“末”字写成了“未”字,你该怎样给老师指出。
我会________地说:“________。”
16、我会修改病句。
1.几座小山在云雾中清清楚楚若隐若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汉的夏天是个炎热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这个故事,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早晨来到学校,就看到同学们幸福的笑脸和广播里欢乐的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病句。
(1)阅读课外书籍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场上飘着五颜六色的红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中的三处错误。
店里的剃头师傅都欢迎不小沙这样的顾客,所以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不喜欢的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19、造句:
(1)远眺——
(2)隐隐约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