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正值豆蔻年华,精力充沛,有着过人的勇气和毅力,具备成就一番事业的优越条件。

B.天姥山在现代名不见经传,但在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却是一座让人高山仰止的高峰。

C.进入试营业期的国色会所,初步显现了镇江江天一色的滨江风貌,揭示并代表了镇江走向国际化的现代餐饮服务业。

D.老师一来,这两个正在打架的孩子立刻停了下来,摧眉折腰

2、下面有关文化知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科举考试规定,秀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C.古代把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如“河阳”便是黄河北岸。

D.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五帝”指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毛的书信集“骑在纸背上的灵魂”中写道:“当初嫁他,没想到如此,我们的情感是荷西在努力增加。我有这样一个好丈夫,一生无憾,死也瞑目了。”

B.当从快递员手里接过这本书时,我惊奇地发现它的封面不是原来的白色而是黑色,出版社也从戏剧出版社变成××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名字似曾相识。)

C.人们对哲学有两种相反的理解:一种人把哲学看作广义逻辑学,其对象是思维;另一种人把哲学看作广义美学,其对象是心灵的体验;不断有人试图把这两种理解糅在一起,但结果总是不成功。

D.把简单的事情说得玄妙复杂,或把复杂的东西说得简单明白,都是不寻常的本领。前者靠联想和推理,后者靠直觉和洞察。前者非聪明人不能为,能为后者的人则不但要聪明,而且要诚实。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C. 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

5、对下列各项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是(  

A.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觉;哑默会教导他更喜慕声音。(说明)

B.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议论)

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抒情)

D.在冬天空旷的原野上,我听到过啄木鸟敲击树干的声音。(记叙)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才告结束。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和我坐在书房里烤着火,爸爸划了一根火柴,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雪花覆盖了每一个屋顶,矮小的桑椹树在我们这条街排开,树枝上也堆满了积雪。一夜之间,雪花塞满了所有的裂缝和水沟。哈桑和我走出锻铁大门时,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了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已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看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快赢了!”哈桑兴奋得直喘气。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鲁莽好斗。

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而且突出了“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 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 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提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

2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的上片中描写了傍晚时分边塞雄浑苍凉的景象,这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石钟山记》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批评。

(2)《石钟山记》中说明世上没能流传下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钟山记》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石。

(4)《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________”埋下伏笔。

9、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天相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慨叹“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嫠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子日:“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2)齐人未尝赂秦,_______,何哉?_________。(苏洵《六围论》)

(3)_______,扶摇可接;东隅已逝,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渲染出刘裕当年勇战强敌的如虎气势。

(5)柳永的《雨霖铃》以人物特有的动作、神态写离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1、按要求填空。

(1)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______·郴州旅舍》)

(3)姜夔的《扬州慢》中化用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折荷有赠

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还只是兴起,但它在感情的抒发与意境的创造上,已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B.“攀荷弄其珠”与南朝民歌《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C.“佳人彩云里”中的“彩云”表达了对“佳人”的赞美,带有一种翩跹起舞的意味。

D.诗歌末句不仅有人景画面、心理刻画,还与首句遥相呼应,使诗歌意境自然浑成。

【2】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简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李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B.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B.,官职变动。左迁是升迁的意思,文中迁越州刺史就是左迁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D.以疾陈乞中的,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感到很高兴。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2)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走出绝境的秘诀是拼命抖掉身上的泥土,使之成为自己的台阶。

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