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树之以桑
A. 王好战,请以战喻 B. 以五十步笑百步
C. 斧金以时入山林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jī),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
B.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玲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sóng)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C.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战争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cuì)些。
D.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是在的。若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gén)冷炙做奖赏。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砚文化肇始于中华文化的源头,__________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两汉时期,砚的使用已十分普遍,汉砚以石、陶制品为多。汉代石砚的装饰十分讲究,砚盒通体__________,古色古香。隋唐以来,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发展,开启了中国砚台发展史上的新篇章。两宋之际,砚台在形制、材质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砚台收藏、品鉴之风盛行,论砚名篇、砚史专著迭出。清时期是砚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砚形__________,砚上铭文增多,砚台材质__________。
A.凝聚 流光溢彩 丰富多样 不胜枚举
B.凝结 流光溢彩 丰富多彩 不胜枚举
C.凝结 光彩夺目 丰富多彩 数不胜数
D.凝聚 光彩夺目 丰富多样 数不胜数
4、唐代诗人韦蟾在一次宴席上即兴集楚辞两句“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请座上嘉宾续诗。假如你在现场,请选出能够与之接续的最佳诗句
A.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 D.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
5、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伦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是近代以后的事。通常维系文明的价值观念会与宗教或带有宗教性的意识形态有关, , , , 。
①其影响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②哲学则属于极少数人的精英文化
③否则就不会有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这样的事发生
④即使在哲学的诞生地希腊也是如此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具有更快传播速度的电磁波在地震波到达前进行预警的。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测或预报,而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捉前预警的时间。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5~7公里,而破坏性更大的横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约每秒3~5公里)则会延后到达。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发震时间、震中、震级等大致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电视广播依靠的是电磁波,它的達度比横波速度要快得多。另外,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可实现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摘编自董威《地震倒计时来了,预警是这样实现的》,人民网,2019年6月21日
材料二
地震这一典型的突发性自然灾害近年来因其爆发的频繁性和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日益受到关注。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为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阻碍这一可能性提升的一大因素即是公众的预警应对。尽管目前政府、学界等对预警应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公众个体却鲜被关注,而这一包含了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的应对过程将最终决定个体紧急避险的效果。
学者 Michael K..Perry和 Ronald W.Perry提出的防范行为决策模型( Protective Action Decision Model,简称PADM)提出了关于公众在面对灾害预警时一般表现出来的序列式反应。当灾害预警经由环境或社会通过某种渠道传递出来之后,实际上个人的前决策过程即已开始。预警信息本身不会自发地启动适当的防护型行动,只有当公众接收、关注并且准确理解了预警信息,防范行为才可能会发生。在这一前提下,个体开始进入感知阶段,分别是危险感知(发生概率和结果的感知)、危险应对感知(可选用的防范行为感知)和社会利益相关者感知(影响其行动选择的利益相关者感知)。这些感知为防范行为决策奠定了基础,其结果是与环境因素一道促成了最终的应对行为的形成。其中环境因素或推动公众采取其本不欲施行的应对行为,或阻碍公众采取其欲进行的应对策略。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个体可能会越过某些阶段直接进入下一阶段。比如,当预警信息极为可信或预警方极为强势时,即使对于为何采取这种防范方式或哪种防范方式更为合理没有任何解释,也可能会得到即刻和绝对的服从。
(摘编自陈琳等《公众应对地震预警的行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着力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过去10多年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相关部门联合打造地震预警网。目前,该网已延伸至全国,覆盖220万平方公里和90%的震区人口,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络,并已成功预警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等50多次破坏性地震。
但做好抗震减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平时宣传不到位等因素,面对各类媒体突然播报的地震预警信息,一些民众对其识别度不高,在忧惚间错失防灾减灾良机。有的民众虽然能第一时间识别预警信息,但由于平时缺乏相关应急演练经验而不能及时做出科学应对。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地震预警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普及工作,组织开展基于预警信息的抗震减灾演练。
畅通预警信息渠道是提高预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地震预警信息具有极其敏感性和复杂性,其发布要严格遵守法律,获得授权。目前,经过前期的努力,在一些地震多发区,地震预警信息已经获得了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的授权许可。
做好抗震减灾工作还必须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抗震等级要求。地震预警原理决定了震中也就是破坏力最大的区城是预警官区,其抗震减灾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建筑本身的质量。在能够获得地震预警信息的受灾区城,民众采取的各种避险抗震减灾措施,其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以建筑质量等为依托。因此,落实建筑抗震等级,确保建筑质量是抗震减灾的根本之道。
(摘编自张保淑《地震预警为中国减灾争分夺秒》,《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6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间的技术手段,它不能预测地震发生,只能争取抗灾时间。
B. 在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出纵波并计算出地震信息后,有关部门通过比横波速度快的电磁波发出电视广播警报,抢在横波到达前通知民众防灾减灾。
C. PADM模型提出的序列式反应只是公众面对灾害时的一般表现,公众在特殊情况下不一定会绝对遵从该模型中的阶段过程来应对预警。
D. 经过前期的努力,地震预警信息已经在一些地震多发区获得了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的授权许可,能够保持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提高预警效果。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政府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7、根据要求补写句子。
(1)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通过描写女子的服饰用反衬手法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在《乌夜啼》中哀叹人生从来怨恨多,恰似长江东逝水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上片“________________”句和下片的“________________”句之间通过一个共同意象作为感情纽带,让作者由描写眼前之景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思乡之情。
(4)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里描写词人的愁绪就如青草柳絮一般随风飘飞、无边无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永《望海潮》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时刻江潮澎湃、一望无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柳永在《八声甘州》中从对方的视角着笔写人抒情的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柳永《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了高潮。
(8)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日落时江天的景物,色彩鲜明;“________________”一句状夕夜之洲渚,动静相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如“ ______________”句表现了乐声婉转流畅的特点;“ 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乐声艰涩受阻,如泣如诉的特点。
(3)“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杜牧《赤壁》中的“ _____________”一句,以及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都用了这个意象,而两句中的“东风”含意有所不同。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内外两方面总结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借个人的潦倒困苦、借酒浇愁,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产生的悲愤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之所以北伐是想取得“_____”的功绩,但是其结局却是“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突出山中环境幽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境是现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典诗歌创作重视意象组合,唐宋诗词中就有组合落木和江水这两种意象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王湾《次北固山下》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在世人都称赞他时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非难他时也并不因此而沮丧,只因他能够做到“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孔平仲:北宋诗人。曾屡遭贬谪,做过地方官吏。 窦:深潭。 粗了:大致了结。
【1】诗人是如何表现“禾熟”的?请结合前两句简要赏析。
【2】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3、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 )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
世言晋王之( )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 )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契丹与吾约( )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 )而纳之。
方其系( )燕父子以组( ),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 )夜呼,乱者( )四应,仓皇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 )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 )可以亡( )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 )也,举(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面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B.作者否定天命,强调国家盛衰由“人事”决定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C.写晋王遗嘱,充分表现其克敌复仇的殷切期望,为庄宗的忧劳兴国张本。
D.写庄宗秉承父命,矢志报仇的决心和行动,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2年7月25日B站发布了up主@衣戈猜想的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里平凡而坚韧的跛脚“二舅”,在网络上掀起了刷屏热潮。
材料二: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疲惫。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习惯拖延与空想,自我怀疑与否定,纠结过去忧虑未来……都属于精神内耗。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讲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