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我国第一所创办国学研究机构的大学是(       

A.东南大学

B.清华大学

C.厦门大学

D.北京大学

2、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 /   风云/紫嫣红

B. / /   序井然/浩繁

C. / /   不及防/而就

D. / /   见不鲜/赋诗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在灾难面前的表现都是相似的。像加缪在小说《鼠疫》中塑造的众多人物中,有_   在一线的医生护士们,有_   承担起防疫重要 工作的志愿者,还有_   的罪犯、发国难财的商人,等等。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灾难中的不同抉择,几乎道尽了灾难中人性的无数可能。

A.坚守  义薄云天  如蚁附膻 B.坚持  义无反顾  如汤沃雪

C.坚持  义薄云天  如汤沃雪 D.坚守  义无反顾  如蚁附膻

4、下列诗词中描写菊花的一项是

A.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D.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

5、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放(hào)          关怀       而至

B.叫(hào)          山绿水       天霹雳

C.令(hào)          福齐天       大度

D.角(hào)          谈笑风       相辅相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5]5号)“三个文件”的研制和出台,填补了艺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质量,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资料选自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答记者问)

材料二:

《测评办法》明确,艺术测评将以分数形式呈现,由三个等级组成,其中基础指标占40分;学业指标50分;发展指标20分,加分项目10分。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此外,音乐、美术课的出勤率,也将是艺术素质测评的考核内容。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学校必须如实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测评结果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正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随意,看不出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也疏于监督。评价基本就是针对每个学生在课堂及课外的表现写个性化的评语。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有关。测评指标体系虽已出台,但其中所包含的基础指标、学业指标以及发展指标其实都缺少具体的规范化方案。“测评分数并不一定能如实反映孩子们的艺术造诣和水平,很多有想法或者有潜力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分数高的。”

另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对于学生们的升学是否真的有影响?据西城区一位学生指导中心的教师透露,她曾参加过和高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座谈,“高校说他们不相信这个东西。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之中确实有水分。”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自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名单至今,艺术素质测评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快两年时间,基于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统一思想认识、澄清测评理念是测评工作的重中之重。

施行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初衷与目的,是想通过素质测评这一杠杆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一方面推动艺术教育落后地区和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促进艺术教育开展较好或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和学校提升艺术教育发展水平,让学生享受到更优质和更丰富的艺术教育。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不是为了评估学校,不是为了考核校长,也不是为了考评老师,更不是为了考试学生,这类的考核评估如果只是获得一个结论,却不能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起到任何作用,那除了耗费人力物力之外,恐怕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了,甚至还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当然,如果这类的考评与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从而形成倒逼机制而让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学校艺术教育,那么,这样的考核某种意义上又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推进手段。

艺术素质测评能否整体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或更好的艺术教育,在每年进行的常态化测评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才是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

 (摘编自《课程 教材 教法》2017年7期)

1下列关于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意义与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B.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推动艺术教育落后地区和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

C.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分数分级设定,将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

D.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以素质评价杠杆推动美育教学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或更好的艺术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意义重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艺术测评依据多样化,但测评指标体系中的一些指标缺少具体的规范化方案,评价非常随意,而影响到评价的信度。

B. 中小学生艺术测评结果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目前对高校录取影响不大。

C. 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有关,以致目前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随意,标准不统一。

D. 如果中小学生艺术测评的考评与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就能促成倒逼机制而让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E. 艺术素质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落在推进学校工作和提高学生素质两个层面上。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应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解决目前困难。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表示要追慕先贤,宁死也要刚正不阿、献身正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借与庄子和望帝有关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哀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猿的叫声凄厉、哀婉,如泣如诉。古诗文中猿的鸣叫常常与愁、悲有关,如“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雪花穿帘入户、自己着覆衣被也觉单薄寒冷的景象及感觉。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又如在琵琶女自叙身世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她的容貌遭同行嫉妒,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美丽出众。

9、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曹操《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3)《大学之道》中特别强调从天子到庶人各个阶层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句写善攀爬的动物难以翻越山岭来侧面表现蜀道艰险。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点明女子和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男子的憨厚。

(3)《诗经·静女》中,男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静女所赠彤管的赞美。

(4)《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女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女子的娴静貌美。

(5)《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初生黄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了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了三个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

(7)《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8)《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怀乡的感人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忧伤之情。

(10)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故国之思,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对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1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词人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寄寓了词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1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词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14)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描绘了一幅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15)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秦观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只要二人彼此真诚相爱,即使天各一方,也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中白居易以“____________”一句感叹被贬后与音乐绝缘,《陋室铭》中刘禹锡以“___________”一句描写陋室清静而无乐音烦扰。

(2)《离骚》中,屈原宁愿一面忍受委屈,压抑心志,一面“__________是因为他明白,“___________”,本就是受前代圣贤嘉许的。

(3)秋天的风(西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渲染氛围、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箬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深树见一颗樱桃尚在

李商隐

高桃留晚实,寻得小庭南。

矮堕绿云髻,欹危红玉簪。

惜堪充凤食,痛已被莺含。

越鸟夸香荔,齐名亦未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联结果在前原因在后,“也自红”巧妙牵出下文对樱桃的赞叹。

B.杜甫用金盘玉箬与眼前的筠笼对比,不动声色写出了人生的漂泊辗转。

C.李商隐认为,本可充凤凰之食的樱桃竟遭莺啄,这是令人痛惜的事情。

D.李诗认为越鸟夸耀香荔滋味有道理,是因为香荔的甜度要明显优于樱桃。

【2】比较两首诗的构思,你觉得哪首更巧妙?试述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丱能文,未冠擢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洙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奠,大雨,蝗赴海死。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吏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洙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洙传》)

[注]①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三班院:北宋前期的人事管理机构,负责统计、考核、差遗三班

使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B.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C.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D.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B. “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C. “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D. 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洙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陈述政事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 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C. 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D. 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时参知跛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最惹眼的汉字,无疑是《新周刊》年度新锐榜选出之“刷”字!

回望上年度的节奏——刷!刷!刷!杭州G20峰会刷新了中国形象,“天宫二号”们刷新着中国新纪录,里约奥运中国女排刷出了国人自豪感,人们已经可以告别钱包,吃饭购物,不用现金,不必用卡,而是直接刷二维码;不久的将来,剧脸将取代验指纹进行电子支付;国人登机只需刷一下身份证。

这是个国人刷屏的时代,人人都是“刷一代”。“刷”是全民行为,刷微信、刷微博、刷淘宝、刷外卖、刷直播、刷票房、刷流量、刷存在感——我刷故我在。人人都是低头族,乘车刷、工作刷、休闲刷,朋友聚会刷、家庭聚餐刷。

有人说:刷,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刷,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人类速写。刷,让我们对面不相识,让我们比邻若天涯:刷,是我们整齐划一的动作,是互联网时代的职业病。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