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重庆卷)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郭德纲体现了北方性格的浑不吝、爱谁谁,周立波体现了南方性格的油光光、歪卿卿,他们两人一时间分立北南两地,聚集人气并迅速飞黄腾达

B. 专家指出:肥胖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科学瘦身;乱服减肥药,虽然也能减轻体重,但副作用很大,会使身材苗而不秀,有害身体健康。

C. 国务院派出的楼市督查组已结束督查,各地楼市成交陷入低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房价迟迟未现松动,新一轮调控政策呼之欲出

D. 最近,叙利亚反对派正积极筹建武装组织,并对叙军警发动袭击,武装冲突流血事件频发,叙利亚局势不绝如缕,战争一触即发。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     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奇珍满目,徒惹得     ,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     ,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A.深思熟虑 心猿意马 自欺欺人 B.深文周纳 心花意乱 弄巧成拙

C.深思熟虑 心花意乱 自欺欺人 D.深文周纳 心猿意马 弄巧成拙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①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

②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③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④《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⑤《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⑥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A.②①③⑥⑤④ B.②④③⑥⑤① C.④③①⑤②⑥ D.④③①⑥⑤②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

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

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A.④②⑥①③⑤ B.③①④②⑥⑤ C.④②⑤⑥①③ D.③①②④⑤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通读《红烛》,虽然感受更多的我们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B.“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C.虽然中国已经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但某些部门由于对利益的渴求,依旧纵容走私“洋垃圾”等行为,有法而不依。

D.10月16日中国台风网报道,预计“莎莉嘉”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进入南海后,“莎莉嘉”将再次加强,并逐渐向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靠近。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审美现代性呢?如果望文生义地推论,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解答: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是一致的,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事实并非如此。审美作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并不肯定现实,并不与现实相一致,而是超越现实,甚至否定现实,审美的自由品格和超越本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之中。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这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

由于现代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审美现代性同样体现为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审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体现于大众审美文化中。大众审美文化包括通俗文学、流行艺术、时装、广告等等。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审美现代性,具有两重性,一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亲和性;一为对感性现代性的差异性、超越性。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力,最终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具有审美属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使物质消费带有某种精神性;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鄙俗性,使低俗文化品质有所提升。两重性相反相成,构成感性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是精英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现代性的消极面意味着需要一种反思批判力量,以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持自由精神。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典范承担了这个任务,它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沦。

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也形成了相容互补的关系。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都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性的契合及对现代性的升华,有利于增进人的现实幸福;而精英审美文化对现代性的抗争有利于恢复精神的自由。所谓互补性,是指大众审美文化可以弥补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缺憾;而精英审美文化则可以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低俗化缺憾。必须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尤其须克服会产生的歧视大众审美文化的态度。

(摘自杨春时《审美现代性与大众审美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现代性使主体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是对现代性的肯定与传承。

B.大众审美文化是现代性的战利品,也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感性现代性的弊端。

C.体现在高雅审美文化中的审美现代性有反思批判力,会让人保持精神自由。

D.精英审美文化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也有助于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缺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分析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指出了审美现代性的特点与功能。

B.文章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审美现代性的形式特点,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话题,再纵向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D.尾段从相容性和互补性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大众、精英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的超越品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中,因此审美现代性具有了反省批判性。

B.审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否定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此对抗流俗平庸的生活。

C.精英审美文化有局限性,远离普通公众日常社会生活,割断了艺术与公众的纽带。

D.既要理解艺术电影中的反思,也不必歧视抖音短视频,他们具有不同的审美功能。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默写名句。

(1)君子去仁,_________?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3)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6)__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项脊轩的狭小。

(2)《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项脊轩的年久陈旧。

(3)《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写飞鸟的活动来表现早春生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10、劝学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反面举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6)古人议论喜用对比。比如荀子的《劝学》中将螃蟹的“________”与蚯蚓的“________”相比照,强调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7)《劝学》中的“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8)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木头经过火烤做成车轮后,再被晒干也无法挺直的原因是“________”,并提示人们“________”才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

(9)《劝学》中以在顺风中呼喊为喻,形象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高自己的道理时说“________”,声音并没有加大,“________”。

(10)《劝学》中“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坚持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

(3)《离骚》中表现屈原为了坚守自己崇高的美德而万死不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②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宋时为繁荣之区。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两地相望。

B. “云海天涯两渺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 “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 “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E. “不用诉离觞”两句,写劝友人痛饮,不必像世俗之人一样伤感,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2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   环翠亭记

[明]宋濂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沿城直趋而西,是为罗家之山。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

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①,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②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③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

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爽垲:高爽干燥的地方。 ②偾:毁坏 ③爬梳:梳理、整治。

1不属于“乐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

B.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

C.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

D.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首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其重点放在对环翠亭外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上。

B.对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突出了竹林的绿色主调,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生动。.

C.文章记叙了环翠亭的兴与废,以及人们因其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其中关涉到战乱及战乱后人们的家园重建。

D.全文围绕着环翠亭展开,环翠亭的兴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B.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C.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D.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

(2)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中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对上述“三得”,你有何体验或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得”,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