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把握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有(       

A.初读全文,勾画重要词句,理清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谈了什么问题或者描写了什么事物,以把握文章全貌。

B.以自然段为单位仔细阅读,用简明的语言标示段意,以显露文章脉络。

C.结合更多的资料来丰富对文章内容的认识。

D.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裂——便宜——方便 隔——

B.等——命 下——迫——勉

C.改——打 急——穿——

D.剥——错——差别 夺——

3、下列诗句中,和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是(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

这句话抓住了天马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描写。读了这句话,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

5、用名言回答下列做法的原因。

①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学生从小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德,一旦让浪费成为习惯那就很难改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下面这段话,用“清”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

走进树林,空气格外( )。只见泉水从泉眼里涌出,顺势向远处流去,汇成一条( )的小溪,我们喝着( )的泉水,听着( )的鸟叫声,真是心旷神怡!

7、组词。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8、根据语境提示,书写词语。

(1)lí míng( )时分,天空染上微微的hóng yùn( ),飘着绚烂的彩云,非常美丽。

(2)我们通过jiǎn shí( )桂花、制作gāo bǐng( ),dǒng dé( )了“要zhēn xī( )劳动成果”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十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②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文段选自四大名著之一______,作者是_______。另外三部名著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____”的两句话既写出了诸葛亮的_____,又写出曹操的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是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对“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理解合理的是(       

A.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诸葛亮胸有成竹,断定曹操不会贸然出兵。

B.诸葛亮嘲笑鲁肃因为不明白自己的用意而惊慌失措的样子。

C.这是诸葛亮故作镇定,既是安慰自己,也是安慰鲁肃不要怕。

10、海 上 日 出(节选)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1)这段话的作者是   ,他的代表作有     等。(4分)

(2)找出描写太阳的形状、颜色、动态的词语,并抄写下来。(3分)

形状:   色彩:   动态:    

 

11、阅读理解。

走进书里去

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机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下列关于现代儿童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的原因,表述错误的是(          

A.阅读书籍相对而言比较辛苦、乏味

B.喜欢看电视、漫画的孩子更聪明伶俐、思维敏捷

C.看影视作品,能轻松愉快地在短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

D.影视作品的普及,使得各种无奇不有的知识的获得变得非常容易

【2】读短文第四自然段,把读小说和看影片或卡通的不同点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读小说

看影片或卡通

_________

___________

【3】关于阅读书籍,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

B.阅读书籍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和进行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C.观赏电视方便快捷、更有利于欣赏文学作品

D.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的孩子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4】本文写作很有条理,首先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现状,接着分析__________,然后举例对比读书和看影片、卡通的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建议大家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①去年春天,两只燕子看中了我家的屋檐,每天衔来干草和泥巴,不停地在那里筑巢。巢筑好了,不久,几只小燕子也出生了。可是,趁我不在家,几个顽皮的孩子用竹竿把燕子窝捅了下来。我真担心,燕子会因为这次伤害离开我家。

②没想到几天以后,燕子又飞回来了。也许是对这里情有独钟吧,它们又衔来泥土,不辞劳苦地重建家园。我欣喜异常,赶紧拿来一个纸盒子,挂在屋檐下面,将燕子窝护在中间。

③今年,燕子又来了,还带来了另一对同伴在这里安家。燕子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全记着呢!我别提多高兴呢,赶紧又拿来一个纸盒子,把新窝护起来。这样,小孩子就不会来捣乱了,粪便也不会落下来,还能给燕子遮风挡雨,何乐而不为呢?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自然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何乐而不为”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别提多高兴呢,赶紧又拿来一个纸盒子,把新窝护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哪里可以看出燕子对“我”的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父亲两次举起的手掌

徐元鹏

小时候,我很怕父亲。

记得我刚开始跟父亲学木工的时候,他总是很严厉。有一次,我趁父亲不在,自作聪明装配了一个大衣柜。刚刚装好,父亲便回来了。他走到衣柜前,阴着脸,转着圈看。然后他用力把大衣柜推倒,拿起一根木料,瞪着我,指着装错的地方质问:“你瞎了?”突然扔掉木料,举起厚重的巴掌,一下子打在我的头上。

后来,每当父亲举起巴掌时,我都心有余悸,生怕会落到我头上。

然而,另外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父亲的看法。有一天,我在家里偷偷把新买回来的座钟拆开了,正在研究的兴头上,突然听见父亲的脚步声。匆忙之间,我慌乱地把座钟拼凑在一起。

父亲进屋后,一直没有出去。将近中午时,他盯着座钟说:“嗯?怎么停了?”他边说边搬起座钟,当啷一声,钟摆在里面发出碰撞边框的声音。

我害怕地低下了头,他几步走过来。我把眼睛一闭,等着那满是老茧的手落下。可是那手掌只是轻轻地落在了我的头上,不是痛打,倒像是抚摸。

那个年代,一台座钟可比一个木柜要值钱啊,为什么他不生气反而高兴呢?

一直到我成家立业多年后,父亲才告诉我:“你跟我学木工是学手艺。做木工活好比做人,一榫(sǔn)一眼都要套牢弄实,才能保证家具结实。做人,也要实在,不要投机取巧。可你拆座钟,那是钻研,我不想让孩子没有前途……”

父亲两次举起的手掌,让我一生难忘。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自作聪明: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有余悸: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这些描写让我们到了一位____________的父亲。

【3】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一次举手掌

第二次举手掌

事 件

_____

_____

父亲的做法

_____

_____

原 因

_____

_____

【4】本文中“我”难忘的是___________,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

【5】你是如何理解短文中父亲的“巴掌”的?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中,有_________的殿堂,也有__________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市的□买卖街□,也有象体着___________的出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_______________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园中( )有民族建筑,(   )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_______________,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 )建筑宏伟,( )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在文段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补充完整,并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请在“□”内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选文最后一段的构段方式是( )。

A.分总 B.总一分 C.总—分—总

4用“__”画出选文中的过渡句,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话从__________________方面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的辉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提升。

战胜比珠峰还高的欲望

一位新西兰的登山者和他的夏尔巴人向导,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攀登到了与珠穆朗玛峰峰顶只有短短两米的距离。在此之前,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人达到这样的高度。

他们两人中的任何一个只要向前迈出几步,就可以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登上珠峰的第一人。而这几步,对于谁来说都已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居住在大都市的新西兰登山者,深知第一个登上顶峰是自己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但在登上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决定把这个必将载入史册的荣誉让给他的向导。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更有资格第一个登上顶峰。于是,他对向导说:“这是在你的家乡,还是请你先上吧。”

因为他们都戴着氧气罩,这位老实、厚道,只是为了赚些酬劳的向导,并没有听清楚登山者的话,而是从他的表情和谦让的手势中明白了他的意思,但向导绝对不明白首先登上珠峰的重大意义。

向导向前走了几步,登上世界之巅,在那里留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行脚印。

新西兰登山者随后跟上,他们在世界之巅紧紧拥抱,高呼着:“我们成功了!”

新西兰登山者叫希拉里,向导叫丹增,他们冲顶的时间是1953年5月29日。这一天,在人类登山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

50年后,在隆重纪念人类登上世界之巅的时刻,人们并没有忘记希拉里的谦让精神。人们赞扬他,说他“在冲顶的那一瞬间,战胜了比珠峰还高的欲望”。

记得有一位先哲说过:“真正的谦虚是接近高尚和伟大的美德,是一切美德之母。” 美德是一个人的内在,荣誉是一个人的外在。美德好比是荣誉的种子,播种谦让的美德,必然会收获人格的荣誉。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转述句。

___________

2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填空。

A.而这几步,对于谁来说都已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几步在文中指_____的距离。

易如反掌的事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_

B.在冲顶的那一瞬间,战胜了比珠峰还高的欲望。

欲望在文中指__________

_____使希拉里战胜了这个欲望

3新西兰人为什么放弃自己梦寐以求的梦想,而把这个唯一的机会让给向导呢?请在文中用  画出相关句子。

4对文中最后一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只有拥有荣誉,才会有谦让的美德。

B.只有具有谦让的美德,才可以让你拥有一切荣誉。

16、课外阅读。

舍 弃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è)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之前,不加考虑,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国。

一个孩子在大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在远处的小镇上。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断受伤的脚趾,忍着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应聘做钟点工。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聘者都答非所问。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尽力把托盘倒向自己。”最后,朋友成功了。

亚历山大果断地用剑砍断绳结,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小孩子果断地割断脚趾,以短痛换取了生命;朋友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倒向自己,才保证了顾客的利益。在某个特定时刻,你只有敢于舍弃,才有机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即使遭到难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成功往往蕴含于取舍之间。不少人看似素质很高,但他们因为难以割舍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成功者有时仅仅在于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人生道路上进行果敢地取舍。

【1】写出近义词。

舍弃——   果然——  

果敢——   取舍——  

【2】短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1) 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出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17、阅读短文。

花盆里的风信子

丁立梅

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觉。

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勃起来。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后来,他毕业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短文理解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富人生”,请你根据短文内容并结合自身感受,谈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结尾处“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这句话在文章中所起的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概括文中的张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鼾声

①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的老父。

②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滚了出来,连忙推去所有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风尘仆仆的儿子,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

③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家常,窗外夜风起处虫鸣渐深。

④我打了个呵欠说:“爸,咱睡吧。”

⑤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⑥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您的崽,像您,也打鼾,您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⑦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那头,我这头,彼此傍着一双臭脚。

⑧月亮在窗外移,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⑨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⑩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

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过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我就用脚踹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于是,就装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答道:“睡吧。”

【1】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       

A.失望

B.盼望与思念

C.气愤

D.理解与体谅

【2】②自然段中写我第一次流泪是因为(       

A.父亲蹲在路边,像是一块石头。

B.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的父亲。

C.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像是一块石头。

D.想起了独自生活在老屋里的父亲。

【3】给下面的词句按文章顺序标上序号。

( )月亮从窗口消失。( )窗外夜风起,虫吗渐深。( )月亮在窗外移。

【4】自然段中,作者一回忆起以前与父亲同寝时的事就心痛的原因是(      

A.父亲睡觉鼾声惊天动地。

B.父亲的鼾声吵得我无法入睡。

C.想起那时不知道关心父亲。

D.想起那时被父亲训斥。

【5】④自然段中写我为什么又一次流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通过写“鼾声”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1)这是表示对人惧怕。一句中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画_____的句子,找出能证明鹅的这一特点的一句,画上~~

(3)这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鹅的傲慢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改为陈述句)

 

(2)长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左右。(修改病句)

 

(3)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改为夸张句)

 

 

21、按要求改句子。

1.把他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改为字句)

蝈蝈不肯叫。(改为疑问句)

 

22、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句子。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裤子没有毛病。裤子非常合您的身。(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入睡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南省的人口是我国最多的省份。(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再次阅读上题的文章,根据要求写故事。

题目:鹬蚌相争的故事

要求:(1)只写鹬、蚌、渔夫三者之间的故事,其他内容略去。

(2)发挥想象,将故事写具体。

(3)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