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很多思想对我们学习都有指导意义,下面与学习无关的一句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巧言令色,鲜矣仁。
2、下列三幅书法作品中,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是:( )
A.
B.
C.
3、《水浒传》的作者是( )
A.曹雪芹
B.施耐庵
C.吴承恩
D.罗贯中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将相和》是根据________写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积极从他人身上学习自己欠缺的长处。朱熹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因为:“_________,眼口岂不到乎?”
(3)只有坚持不断地阅读、学习,我们大脑里的知识才不会干涸,这正如朱熹在诗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而告诉我们基本功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的也是朱熹:“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由奢入俭难。”是________说的。
(5)《示儿》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5、给多音字组词。
冲chōng(____) chòng(____)
奔bēn (____)bèn(____)
济jǐ(____) jì(____)
6、同音字组词。
bó 大( ) 停( ) ( )学 ( )斗
chóu ( )闷 ( ) 恨 ( )密 ( )怅
yì ( )思 安( ) 容( ) 飘( )
xiá 闲( ) ( )疵 ( )光 木( )
7、把词语补充完整
欢( )笑( ) 破烂( )( ) 一如( )( ) ( )( )不休
雪( )加( ) ( )( )不安。
8、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无价之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本文中的“无价之宝”指的是__________。文中________得到了这块“无价之宝”,__________想用十五座城换取宝物。
9、移步换行水上景。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缓缓 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 摇摆)。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2】威尼斯人们的日常与小艇息息相关,___,小艇一出动,城市就___了;夜晚,小艇一停泊在码头上,城市就___了,这一动一静的变化,我们将这种写法称为___(A.以动衬静 B.动静结合 C.以静衬动 D.动静分述)。(填序号)
【3】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威尼斯的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 下至唐 宋 元 明 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______作用。
【2】给片段第一节空白处加上标点。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收藏(_______) 珍贵(______) 销毁(_____)
【4】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线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我的战友邱少云
排炮过后,敌人(却 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这个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 消)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出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1.划掉文中括号内用得不当的词语。
2.战士们附近的荒草为什么着火了?
3.“这个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 消)灭。”
(1)“这个时候”是指 的时候,也是非常危急的时候。”“只要……就……”表示的是( )关系的关联词语。
①条件 ②递进 ③选择
(2)用这个关联词语仿写一句话。
4.说说短文中下面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邱少云被火烧的。
①视觉 ②听觉 ③心理 ④嗅觉
(1)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 )
(2)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 )
(3)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
(4)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出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 )
5.邱少云身上的火没有被扑灭,是因为:为了不被敌人 ,为了整个 甚至整个潜伏部队的 ,为了 的胜利。
12、课外阅读
家乡的小桥
“谁不说俺家乡好! ” 我总认为,家乡的桥,够得上是一景。
我家所在的村庄是一山间谷地。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有四条小溪纵横其间。它们似乎都有点恋家,九转十八湾的迂回着,不愿直流而下。因此,在这一弹(dàn tán)丸之地上架有十一座桥。其中石拱桥四座,石板桥五座,木桥一座,木板桥一座。短桥不计其数。站在中央的石拱桥上一招手,十一座桥上的人都可见到;一呼喊,十一座桥上的人都可以听到。它们 ( )是村里各户人家的通道,( )是联络大家的纽带。
石拱桥很有些年头了,从桥面凹陷的痕迹可以看出。做得也很精致,堆砌处( )多年风雨的侵蚀,( )仍不见缝(féng fèng)隙,上有长长的条石作为护栏,半月形隆起的桥身,好像常驻的彩虹。
石板桥都是一整块石片,身临其上无不惊叹:世上怎能有这么大的石块?是哪一位能工巧匠雕琢而成?是如何从石山中运来,又如何架得上去?最大的一座石板桥可以两人横挑担子迎面而过。
木桥就要简陋多了,但小孩们最喜欢。一是走起来颤悠悠的,像合着拍子跳舞;一是可以在上面试试自己的勇气,因为稍一趔趄就会掉下去。男孩子们可以在此逞能冒险,女孩子一般不敢,但又要好奇去看看,去试试,以衬托男孩子们的勇敢。
【1】从文中括号内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家乡是个弹丸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介绍了家乡的哪些桥?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着用“ | | ”给短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一张纸条
上初中那年,我喜欢《格林童话》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父母工资微薄,除了维持生活以外,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一本( )不能吃,( )不能穿的书。
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一次几经犹豫之后,我用钥匙打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二元的纸币。第二天,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几天过去了,一切风平浪静,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
不久,书店里又进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是我昐望已久的一本童话故事。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的抽屉时,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永远是个好孩子。”我很惭愧,取出纸条,悄悄地锁上了抽屉。
从那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一本______不能吃,______不能穿的书。
【2】写出文中两个表现我十分喜欢《格林童话》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3】“几天过去了,一切风平浪静……”“风平浪静”在短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4】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如法炮制”在短文中指的_____________。
【5】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类似的错误”在短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表示我知错就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6】你想对文中的父母和“我”说什么话,请写下来。
对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短文表达的中心是( )
A.写我为了买书而做错了事,但后来改正了错误。
B.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得到同意,是不能私自拿家长的钱的。
C.告诉我们从小要做一个诚实的勇于改正错误的人。
14、阅读理解。
冰淇淋的眼泪
朋友就读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父亲的努力下,去了县城的中心小学,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倒也有滋有味。
可是,朋友渐渐地对那种平淡的生活失去了兴趣,于是就在一个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支援西部的活动中报了名,要求到西部支教。朋友被安置到甘肃西部的一个小山村里。不久,朋友就来信说,那里条件艰苦,工作也累,似乎想知难而退。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天,班上最小的一个孩子问他:“老师,书本上说的冰淇淋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城里的孩子都喜欢吃冰淇淋?”
“冰淇淋是一种冰做的食物,里面放有奶油、巧克力等物,吃着凉凉的、甜甜的,在夏天可食用,可消暑、增加人体能量……”他面对一群瞪大眼睛的孩子,忽然感到自己的解说是那样苍白无力。
“老师,巧克力是什么呀?”他刚刚顿住,另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看着孩子们迷惑的眼神,朋友感到了问题的棘手,就匆匆地应付了几句,孩子们听得似懂非懂。后来,无意中发现了那个县城唯一的冷饮店,他决定为班上的二十几个学生每人买一个冰淇淋带回去。好在那天天气还不是很热,他向老板要了一个塑料盒子,又找来一些棉花、布片,包着装有冰淇淋的食品袋,赶了近二十里的山路,朋友才回到了山村,还好,冰淇淋才稍微化了一点。他将冰淇淋分给了孩子们,看到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心里才稍稍多了一些安慰。
第二个星期,他看到了一个孩子的作文:“我们都很爱我们的老师,他是一个好人,给我们每个人买了一个冰淇淋,很好吃。我们以前谁都没有吃过冰淇淋,那时,我们感动得流泪了,冰淇淋也很感动,它流着白色的泪水……”
【1】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1)遇到了困难就放弃。( )
(2)急迫得不能等待。( )
(3)高兴地呼喊着,像雀儿一样跳跃起来。( )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六自然段中“赶了近二十里的山路”一句中的“赶”字能否换成“走”?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冰淇淋的眼泪”表面上指_______,实际上指______
【5】读完本文,你认为文中的青年教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观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园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第1自然段在介绍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共介绍了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作者重点介绍的是__________。
【2】你是怎样理解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过文段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二战时期,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当天,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后,市民纷纷涌上街头,把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战争中被德国法西斯杀害了。战俘出现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命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脸上的稚气表明他不超过20岁。面对中年妇女愤怒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怔怔地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刺痛。在这个年轻战俘的脸上,她看到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地垂了下来。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包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年轻战俘的面前。年轻战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一把抓起面包,连包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看到年轻战俘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摩着他头上的绷带,失声痛哭起来!
悲恸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看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围观的人们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食品,一齐递向受伤的战俘……
1.请你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挤过人墙的中年妇女,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面前,举拳要打,为什么又停住了,木雕般站在那里?
3.妇女将面包递给年轻的战俘,他为何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4.读了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感想?
17、课外阅读。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顶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义正词严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朝廷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朝廷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有改动)
【1】摘录文中描写人多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其他描写人多的词语:__________。
【2】读文中画横线的段落,完成练习。
(1)这段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单写一写民夫销毁鸦片的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围观的群众看到鸦片被销毁了,都欢呼跳跃,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通过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天一黑他就匆匆赶回家,想看一看是哪一位好心人。他大老远就看到自家屋顶的烟囱已炊烟袅袅,他加快脚步,要亲眼看一下究竟是谁在烧火煮饭。可是当他蹑手蹑脚,贴近门缝往里看时,家里毫无动静,走进门,只见桌上饭菜飘香,灶中的火仍在烧着,水在锅里沸腾,还没来得及舀起,只是热心的烧饭人不见了。一天又过去。那个农民又起了个大早,鸡叫下地,天没亮就往家里赶。
【1】这段文字出自中国的民间故事《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和原书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他,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
①朝鲜北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陵园里,长眠着一百多名志愿军的英灵。其中有一座普普通通的圆形坟墓,墓前立着一块三尺高的花岗岩石碑,上面镌刻着七个大字:“毛岸英同志之墓。”毛岸英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是中国人民领抽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
②1950年,朝鲜半岛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毛岸英投笔从戎,随彭德怀司令员来到朝鲜战场。
③1月24日下午,三架美国麦炸机在志愿军总部上空盘旋察。彭总发现这一情况,决定除作战室留下两人值班外,其余人员一律进入防空洞隐蔽。人们迅速地隐藏起来。
④本来岸英可以不到作战宝的木板房去值班,可他想起今天是第二次战役第一天,事情千头万绪:彭总的命令要发布到各团、各军,前线的胜利捷报要及时传回祖国。想到这,防空警报一解除,他便从防空洞冲出来到作战室去了。
⑤“轰…”天空中仿佛惊雷滚滚,那三架D-29轰炸机狡猾地调转机头,重又飞临总部上空。
⑥有人大喊:“不好,快进防空洞!”话音未落,炸弹就下来了,仅房顶就落了几十颗。顿时,烈焰升腾,蔓延成一片火海!
⑦岸英英勇地以身殉职!
⑧毛泽东得到岸英牺牲的消息后 沉默了好一会儿 缓缓地说 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停顿了一会儿,毛泽东扳着指头算了一下说:“岸英辆牲的时候刚满二十八岁。为了中朝两党、两国人民的共同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他尽到了自已的责任。”
⑨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儿子的评价!
⑩毛岸英不愧是毛泽东的儿子。
【1】给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坟墓(_______) 原籍(_______) 韶山(________) 隐蔽(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投笔从戎:___________________
以身殉职:____________________
捷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毛岸英不愧是毛泽东的儿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请写出一句话来倡导人们爱好和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新句子学习。
(1)做对比。在横线上写出上下句子不同之处。
①太阳光芒四射,亮得很。
②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发现。句①只说“亮”的特点,句②在“特点”后,写“亮”的______。写得很生动,一是通过人、蚯蚓、______的感受来写;二是用了三个“______”字夸张地写,三是用了“______+表现”的构句写。
(3)学迁移。在“吵”的语境中,我会学着这样说:“___________ 。”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死了,比鸿毛还轻。(改成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改成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写史记。(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司马迁悲愤交加。(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迁打消了这个念头。(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世界上怎么没有您最想要的东西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没有近道,和你们走的不 是一条道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尝试”可能成功,也可能会失败。然而,不管怎样,它都会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请以“那是一次 的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一写你曾经经历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