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州生气恃风雷”的下句是( )
A.黄河入海流
B.牵牛织女渡河桥
C.万马齐喑究可哀
2、下列划线词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 但是)
B. 真是一个好所在。(地方)
C.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很 )
D.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我 )
3、下列对《白鹭》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句话概括写颜色和身段的精巧。
B.“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句中连用四个“那”字,从“蓑毛、结构、喙、脚”(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描写白鹭的美。
C.“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句中“不安稳”与“悠然”对比,写出了白鹭的栖息特点。
D.“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这一句运用设问的手法,增加了对白鹭栖息特点的神秘感,产生无限的遐想。
4、补全名言,并按要求答题。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________,俭以________。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由奢入俭难。
④一粥一饭,____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____。
(1)第③句出自____________(人名)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的《训俭示康》。他教育儿子及后代要继承发扬俭朴家风,不要____________。
(2)第④句启示我们要________
A.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B.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C.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D.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5、补充词语并选择填空。
姹紫( )( ) 轩然( )( )
不懈( )( ) 另眼( )( )
奔腾( )( ) ( )( )当空
(1)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患者 ,他们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也有爱与被爱的需要。
(2)( ),蔚蓝的大海静静地睡了,与白天( )的样子迥然不同。
6、完成下列古诗名句
1.少年易老学难成,_____________。
2.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渔歌子》
3.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 。
4.________,此日中流自在行。
5.___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
7、看拼音写词语。
kōnɡ kuànɡ hú dié jìn tòu xiē xi fēnɡ luán
( ) ( ) ( ) ( ) ( )
diān bǒ fú lǔ gǎng ào sāo rǎo pú fú
( ) ( ) ( ) ( ) ( )
8、依据语境,从课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写。
(1)王二小面对敌人,(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走在前面。
(2)那么大的树,只要我们一拍手,鸟儿们会(__________________)地从枝叶中飞出来。
(3)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将马的姿态表现得(__________________)。
(4)老先生说的那番话我一生(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幅壮锦
①相传很久狼久以前,在大山脚下住着一位老阿妈和她的三个儿子。老阿妈织壮锦的手艺远近闻名,地织的小花小草、鸟兽鱼虫,看起来活生生的,十分传神她把手织的壮锦拿到集市去卖,谁看到都喜欢、有一天,老阿妈卖了壮锦拿着钱要去买米,路过一家卖画的店,里头有一幅画真是好看极了!阳光照耀着花园和房屋,照耀着丰收的田园,青菜和果树仿佛在风中唱歌,鱼塘适起金光,一群群鸡鸭牛羊在野地觅食玩耍。“这个地方我很熟悉!我做梦时一定曾经到过这里”老阿妈站在画前看了又看,喜欢极了,于是她拿出身上所有的钱,把画买了下来。她决定把画上那美丽的景象织成一幅壮锦。
②老阿妈不分昼夜地织锦,松油灯把眼晴都熏坏了。眼泪淌到了壮锦上,老阿妈就在上面织成小河和池塘:鲜血滴在了壮锦上,老阿妈就在上面织成太阳。一连织了三年,美丽的壮锦终于织成了。老阿妈伸了伸腰,擦着熬红的眼睛,咧开嘴巴笑了,笑得好开心。
③忽然,一阵大风从西边刮过来,把壮锦卷出大门,卷上天空,朝东边飞去了,一转眼就不见了。
④老阿妈着急地对大儿子说:“快去东方寻找壮锦,那是我的命根啊!”
⑤大儿子出发了,走了一个月,来到一个大山口。那里有一座石头房子,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旁边有一匹石马。
⑥老奶奶说:“是东方太阳山的仙女把你妈妈的壮锦借去做样板了。你要去找,先要打落两颗牙齿,放在石马嘴里,等石马吃到第十颗杨梅果时,你就跨到它的背上,然后要经过烈焰熊熊的火山和漂浮着冰块的大海,才能到达太阳山。如果不能坚持,就会丧命。我劝你还是不要去了,给你一盒金子回家去吧。”
⑦大儿子害怕了,拿了金子,跑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⑧老阿妈病倒在床上,不见大儿子回来,又让二儿子去寻找。二儿子也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他拿了老奶奶的金子,也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⑨老阿妈病得骨瘦如柴,眼睛也哭瞎了。三儿子决心去把壮锦找回来。
⑩三儿子来到大山口,见到了老奶奶。他照老奶奶的话打落了两颗牙齿,然后跨上马。他咬紧牙关,忍着疼痛,翻过了烈焰熊熊的火山,渡过了漂浮着冰块的大海,终于到达了大海对面的太阳山。
⑪三儿子看见仙女们正在织锦,妈妈的那幅壮锦就摆在中央,便说明了来意,仙女们答应织完后马上还给他。
⑫三儿子收好壮锦,马上往回赶。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位红衣仙女因为喜欢壮锦中的美景,把自己的模样也织到了壮锦上。
⑬三儿子回到家里,老阿妈已经奄奄一息了。他赶紧拿出壮锦,那耀眼的光彩把老阿妈的眼睛都照亮了。她一骨碌爬起来,笑咪眯地看着地亲手织了三年的壮锦,说:“孩子,屋里黑漆漆的,我们拿到大门外太阳下看吧。”
⑭娘儿俩走到门外,把壮锦铺展在地上。一阵香风吹来,壮锦慢慢地伸展、拉长,把方圆数十里的地都铺满了。老阿妈住的茅草屋不见了,只见眼前是漂亮的房子、美丽的田园,和壮锦上织的一模一样。花园里有个红衣姑娘正在看花,原来她就是那个红衣仙女。
⑮三儿子和美丽的仙女结为夫妻,从此和老阿妈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⑯大儿子和二儿子花光了老奶奶给的金子,成了两个叫花子。他们没脸去见老阿妈和弟弟,只得到处去乞讨,直到现在他们还在流浪,还在乞讨呢。
【1】依据下面的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瘦得像柴一样。形容消瘦到极点。 _______
(2)形容火势旺盛而猛烈。 _________
【2】填空题。这是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该故事由壮族著名民间文艺工作者萧甘牛搜集整理而成。它以“壮锦”为线索,通过_______壮锦——_______壮锦——_______壮锦——_______的整个过程:在三兄弟言行的相互比较中肯定了故事主人公的________ 性格,反映了壮族群众健康,积极的道德观与伦理观。
【3】老阿妈织了一幅好壮锦,图画上都有什么?请找到相关的句子,在文中用“ ”画出来。
【4】老阿妈是怎样用了几年的时间终于把壮锦织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找到壮锦,三儿子经历了哪些磨难?请按顺序填写序号( )
A.翻过烈焰熊熊的火山
B.打落两颗牙齿
C.渡过漂浮着冰块的大海
【6】是谁找到了壮锦?他为什么能找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 )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 )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作者通过________描写表现了五位壮士的勇猛,主要的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把石头比作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长马宝玉为什么要夺过手榴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①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②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③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请为本文加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题目,写在文中横线上。
【2】选文中第②段和第③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选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一句中加点的“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籍不断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______________;华如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如丹,________________。朵如葡萄,核如____________,壳如红缯,膜如紫绡,________________莹白如冰雪,________________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________________,二日而_______________,三日而________________,四五日外_____________。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把文章补充完整。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语句)
【3】文章依次向人们介绍了荔枝的产地、__________、__________、花、果实、朵、核、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短文。
父亲的礼让
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作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雀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
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的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说:“比我强不到那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 )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
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 )钱。”
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的一肚子委屈。
父亲到外面招呼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
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没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的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1】给划线的字在括号里注音。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礼让——( ) 承担——( )
哭泣——( ) 忽然——( )
【3】从文中找出二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并选择其中一个成语造句。
( ) ( )
【4】课文结尾说“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你知道当初的父亲那么做的理由吗?
14、课内阅读
松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漂亮,乖巧,训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 ① ),眼睛( ② ),身体(③ ),四肢( ④ ),( ⑤ )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 ⑥ )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在文中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下列词语填入相应序号内,把内容补充完整。
玲珑 清秀 矫健 轻快 常常 闪闪发光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
【3】《松鼠》这篇课文是一篇__________文,课文从面容,( ),( ),( )和( )等方面介绍了松鼠的样子,其中具体介绍了它的( ),本单元还有一篇这样的体裁的文章是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段话,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看 海(节选)
如果从山上望下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 )一片的。一片水( )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 )在第一片上。这样一片( )过一片,永不休止。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2.从括号里的词中体会到 。
3.用“永不休止”说一句话:
16、类文阅读。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摄氏六千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蜜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疏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烧的柴火,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就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凝成了无数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本文开头用了一个传说,严格来说是神话,这个神话传说的名称是( )。
A. 夸父追日 B. 后羿射九日
C. 女娲补天 D. 盘古开天地
【2】第4、5小节共有______个错别字,分别是______。 ( )
A. 3;繁殖---繁值、疏菜---蔬菜、漂浮---飘浮
B. 3;蜜切---密切、繁殖---繁值、疏菜---蔬菜、
C. 3;蜜切---密切、疏菜---蔬菜、漂浮---飘浮
【3】文中说明太阳的主要特点有( ) (多选)
A. 太阳很大。 B. 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C. 太阳是发光、发热的大火球。
D. 太阳有杀菌能力。 E. 太阳能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
【4】第一小节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
A. 列数字、作比较 B. 打比方、作比较 C. 列数字、反问
【5】给本文拟一个题目,下列比较恰当的是( )
A. 太阳的传说 B. 后羿射日 C. 太阳
17、阅读。
茶乡
①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间那蜿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②村后,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 组合)成翡翠的绿衫。
③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姑娘们身背茶篓,迎着朝霞,踏着晨露,穿梭般地巡回在茶树旁。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时而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她们那五彩的衣裳(映衬 点缀)着明丽柔和的绿色的海洋,引得那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的花朵儿。
④太阳升上了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背篓快满了,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上(回荡 飞舞)。小鸟儿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吱吱喳喳。空气中(散发 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⑤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村里家家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蜿蜒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嘎嘎地响着,把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⑥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
【1】从短文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1)沁人心脾:___________________
(2)驰名中外: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短文第3——5自然段是按_________顺序来叙述的。
(2)画“﹏﹏﹏”的句子属于____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画“ ”的句子属于__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
(3)阅读短文,我们品尝到____________的龙井,同时,还能品味出作者___________之情。
【4】“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采下片片嫩芽。”这句话和文中画“ ”的句子都是描写采茶场景的,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作者品味着一杯新茶时,他一定会浮想联翩。他会想到什么呢?请你写下来(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竹 子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用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以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 )味道鲜美,( )还可以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
当春风还没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着身子,吮吸着雪水。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季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畏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竹子的品格不正是我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为诗人所题写,为画家所描绘,为艺人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1)在短文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2)选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填上相应的序号。
A.拟人 B.排比 C比喻 D.反问
①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硬土。( )
②历来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人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
③竹子的品格不正是我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
④当春风还没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着身子,吮吸着雪水。(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改写成“把”字句)
②竹子的品格不正是我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改为陈述句)
(4)这篇短文写了竹子的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大器之材
1965年,我在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有同事推荐一个四年级学生来图书馆帮忙,并说这个孩子聪颖好学。
不久,一个瘦小的男孩儿来了。我先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已归还却放错了位置的图书放回原处。
小男孩儿问:“像是当侦探吗?”我回答:“那当然。”接着,男孩儿不遗余力地在书架的迷宫中穿插来去。至午休时,他已找出了三本放错地方的图书。
第二天,他来得更早,而且更不遗余力。干完一天的活后,他正式请求我让他担任图书管理员。又过了两个星期,他突然邀请我上他家做客。吃晚餐时,孩子母亲告诉我他们要搬家了,到附近一个住宅区。孩子听说转校却担心:“我走了谁来整理那些站错队的书呢?”
我一直记挂着他。但没过多久,他又在我的图书馆门口出现了,欣喜地告诉我,那边的图书馆不让学生干,妈妈把他转回我们这边来上学,由他爸爸用车接送。“如果爸爸不带我,我就走路来。”
其实,我当时心里便应该有数,这小家伙决心如此坚定,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我可没想到他会成为信息时代的天才,微软电脑公司大亨,美国首富——比尔·盖茨。
【1】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聪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遗余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尔·盖茨为什么到图书馆工作,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尔·盖茨能成就大事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加工厂。(5分)
(1)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屋里,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战斗的声音曾鼓舞着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旗升起来了。(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因为我们在这儿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安门广场上红旗翻动。(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扩缩句练习。
几个戴着脚镣的同志,在往常放风的地坝中间扭起秧歌。(缩句)
22、按要求答题。
1.一位学者装束的人说:”我是来对对联的。”(改为第三人称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把他和船家救到船上。(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地方偏僻,来喝茶的人大约只有六七个。(用修改符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在生活中,一定有你印象最深刻的人,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写下来。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