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面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一般来说,要睡四五个月。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

A.海参要睡四五个月

B.虫子要回海底过冬

C.海参的粮食是“虫子”

D.海参的睡眠特点

2、给生字选正确拼音“√”

HX025.TIF,(xī xīn) HX025.TIF,(lì lī) HX025.TIF,(jiá jià)

HX025.TIF,(jiāng jiān)  HX025.TIF,(dī tī)  HX025.TIF,(diàn diǎn)

 

3、下列词语全部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威风凛凛             短小精悍             容光焕发             明眸浩齿

B.心急如焚             热泪盈眶             振耳欲聋             视死如归

C.顾名思义             溃不成军             摇摇欲坠             垂头丧气

D.气极败坏             不伦不类             鹤发童颜             无可奈何

4、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8分)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不仅……还……   如果……就……

(1)(   )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 )不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

(2)他(   )善于观察,(   )善于联想,写起文章来总是具体生动。

(3)小敏(   )学习刻苦,(   )不爱锻炼身体。

(4)小强(   )嘴上这么说的,(   )有很好的实际行动,受到老师的称赞。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nèi)凉       (róu)和       (mú)糊

B.(tíng)院       仿(fó)       怀(hái)抱

C.船(cāng)       (zhuì)落       (wēi)笑

6、《总有一天会长大》,约根认为(   )的领地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A.面包师 B.学校 C.享利克牧师 D.大岩石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庆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猫》和《母鸡》都是他的代表作。

B.天然琥珀的形成可以简单分成三个阶段:树脂——硬树脂——琥珀。

C.《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写的一首诗,描绘了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情景。

D.《海上日出》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日出这一自然奇观的赞美喜爱之情。

二、填空题(共1题,共 5分)

8、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 )( )       随遇( )( )       鸦雀( )( )             ( )( )鼎沸

( )( )       志存( )( )       ( )( )       ( )( )

三、古诗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古诗并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1,闻说2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3遮望眼,自缘5身在最高层。

注释:1.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4.缘:因为。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2.这首诗富含哲理的一句是:

3.告诉我们   的道理。与王之涣的诗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 25分)

10、课内阅读。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情怀!”请用抱负再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 ”的句子中,“有位同学”指________(谁),他在思考的问题是________,他最终给出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

【3】“中华之崛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联系课文,说说周恩来想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此生”指的是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同学们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什么而读书?请联系生活,想一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

初春的一天,我在东单几乎是脚不沾地地被拥上了公共汽车,目光便被一位靠窗坐着的老军人吸引住了。他年近六旬,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帽徽领章的衬托下,显示出一种不言而喻的威严和身份,虽然处在这喧闹、拥挤的公共场所,他依然挺直身板坐着,两只手放在膝盖上,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风度。在他那微合的眼皮下藏着一星炭火似的光点,默默燃烧着。

车到西单,我终于轮到了一个座位,站得僵硬的双腿得到了解脱。行驶到十字路口,车被红灯拦住了。我透过玻璃窗,看到和公共汽车并排停住的一辆“丰田” 小轿车里,坐着一家老小,孩子身上背着照相机,老太太怀里搂着点心盒,看样子像是举家春游,也是走亲访友。我旁边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动弹了一下麻木的双腿,对她的伙伴叹息着:“哎当领导的可不用吃咱们这份苦……”

“那可不一定,当官的也有不坐小车……”她的伙伴朝前面那位老军人努了一下嘴。

汽车载着各式各样的议论,又继续行驶。 又是一站,从车门进来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车厢里立刻响起售票员尖脆的声音:“哪位同志给抱小孩的让个座!”我本想站起来,可感到那站立的滋味实在难受。迟疑之间,那稳重、沉默的老军人突然扶着椅背站起身来第一个开了口:“请到这里坐吧!”那位年轻的母亲过意不去,连声推辞:“您这么大年……我站会儿就行了!”这句话像一支利箭,刺痛了我那一瞬间的私心,使我感到羞愧我连忙招手请她过来,可是她怀里的小女孩已经扑往老军人座位的方向了。

这情景,仿佛一道无声的命令,好几个人几乎同时站了起来,用和善亲切的态度,让座给那位妇女。那久已被人遗忘的美好的东西重新回到人们身上来了。

抱娃娃的妇女终于在老军人让出的座位上坐下了,小女孩冲着老军人说:“谢谢,解军爷爷!”甜甜的童音仿佛是一阵春风,把老人脸上庄重的神色冲淡了。他爱抚地用大摸摸孩子的小脸蛋,脸上绽开了笑容。那头顶上的红五角星像一朵红艳艳的云霞,在车内熠熠闪动。

此刻,我身下的椅子像长出无数钢针,使我疼痛难忍。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的滋站着难受得多,因为他一位年已近花甲的老人还站着。我悄悄地离开了座位,让要的人去歇歇脚吧!谁知,车子猛一停,强大的惯性使我失去了平衡,身子不由自主前栽去,一脚踩在那老军人的脚背上,可是他竟然一点儿知觉也没有似的。我连忙向歉,他却奇怪地看看周围的人。

终点站到了,人们蜂拥而下。老军人最后一个走出了车门。当我在人流里往后一时,看到他的左腿直挺挺地朝前挪动,听到咯吱的响声,原来是假肢!我心里突然涌,一股热辣辣的感觉。这时,我不由得收住脚步,望着他步履艰难地走向茫茫人海里……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不言而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蜂拥而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军人让座使“我”十分感动。请找出写“我”的感受和心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4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那久已被人遗忘的美好的东西重新回到人们身上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赞扬了老军人怎样的品质?从文中哪些描写可以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你让过座吗?把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周恩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可知,课文中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周恩来的志向是把个人的学习与________________联系起来。这样对比着写,我们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品词析句,完成练习。

【语段一】①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许多新鲜的花瓣……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

【1】文中“载” 的读音是__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__,可组词_________

【2】句子①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着句子②,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仿佛看到了拍打着翅膀的夜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闻到了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本段文字在描写月亮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请写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内容各一句。

动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

A.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共同财富。

B.寻找月亮,是在找在酒杯中的月亮。

【3】选文中的孩子们,一会儿争执,一会儿“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你是如何理解他们的争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 5分)

15、有的同学认为只有在战争年代才能体现出人们的爱国精神。你是这样认为的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修改病句(共3题,共 15分)

16、同学们讨论了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我一定要改掉咬铅笔的坏毛病。

2.记得当年我认识他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3.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制造了美丽的世界。

4.我们要善于反思,及时解决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8、修改病句。

(1)每个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文对我特别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19、习作。

八月十五的月亮象征着美好、象征着团圆,在中秋节那一天,你是怎样度过的?请你以我的中秋节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语言准确,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字数不少于3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