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带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裁缝(fénɡ) 古董(dónɡ)
B.嚷嚷(rānɡ) 折腾(zhé)
C.旋风(xuàn) 一溜烟(liù)
D.牲口(shēn) 涨红脸(zhǎnɡ)
2、“饕(tāo)餮(tiè)”的意思可能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
A.老虎 B.口号 C.食物 D.珍珠
3、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 )
A.灵敏
B.灵动
C.灵活
D.机灵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存在 画符 佳节 喝洒
B.手册 不旦 而且 捞起
C.姓赵 知县 借问 记录
D.匠心 经验 节省 传呈
5、比一比,再组词。
1.竿_____杆_____ 2.碎_____翠_____
3.拨_____拔_____ 4.胆_____但_____
6、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我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例如我国南海富饶的__________;认识了《在牛肚子里旅行》中勇敢无畏的________;我明白了法国罗丹讲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____________;我还学会了预测故事的发展,当我看到《夏洛的网》这本书的题目时,我进行了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
7、比一比,组词语。
拂(_____)佛(_____) 增(_____)曾(_____) 赏(_____)党(_____)
检(_____)验(_____) 期(_____)欺(_____) 建(_____)健(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
ǒu ěr liú tǎng huān yíng pǔ tōng
wēi wǔ jì xù hú li yuán mǎn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②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③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 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
反义词:短暂——________ 慌张——________
近义词:迟疑——________ 猛然——________
【2】指出画线句运用的描写方法,推测英子的心理活动。
A语言描写;B.外貌描写;C动作描写;D.神态描写;E心理活动描写
第①句:________ 她可能在想: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 她可能在想:________。
第③句:________ 她可能在想: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同学们给英子的热烈掌声。我从第一次掌声中听出了同学们的________,从第二次掌声中听出了同学们的________。
【4】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
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啊,你在推究哲理?”河流回答道,
“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
这个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去掉?
“我是一条伟大的河流,
那是因为我遵循着这条规律,不顾自身的安逸。
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
这就使我受到尊敬,光荣无比。也许,我将永远奔流不息;
可你早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
河流的话果然应验。河流至今长流不断,
而可怜的池子却一年年淤塞,整个让青苔铺满,
又让芦苇遮掩,到头来完全枯干。
【1】“河流”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整篇寓言,你懂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
11、重点段落品析
要是从牧场的栅栏外面,把辫子嗖的一下甩过去,就能套住牛呢。一下子就套住牛角,只要用劲儿拉呀拉的,一整头牛就是我的了。
(1)这段话是介绍小真的长头发能(________)。
(2)用加点的关联词写句子。
要是……就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一个拟声词,并再写几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大车队
①一队载着瓦罐的大车,正从一个陡峭的山坡往下走。车队主人赶着第一辆车小心翼翼地走在前头,让其余的车在坡顶等候。
②为了不让大车往山下滑,驯良的骏马几乎用身体的后半部顶着货车,一步一步向下挪。
③可是坡顶上的一批年轻的马却大骂可怜的骏马没有能耐:“嘿,大家夸你是骏马,真是奇怪啊,瞧你,慢吞吞简直像只爬行的大虾!哎呀,差点撞到岩石上。斜啦,又歪啦!胆子放大些呀!瞧,又撞上了。哎,真是一头蠢驴!要是上山或者在夜里,那还情有可原,可现在是下山啊,而且又在白天!既然你没本事,就应该驮水去。待会瞧我的,看我怎么下山,我保证分秒不会浪费,让车子飞一般下山。”
④于是轮到年轻的马了,它弓起脊梁,挺起胸膛,拉起货车上路啦。但是它刚一起步就开始摇晃,身后的大车催促它,车速变得越来越快。小马索性撒开四蹄飞奔起来,大车碾过石头,越过沟壑,一路上跌跌撞撞。
⑤最后马儿拖着货车“轰隆”一声,翻进了山沟,报销了主人的一车瓦罐。
【1】仿写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
瞧你,慢吞吞简直像只爬行的大虾!
瞧你,急匆匆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段“报销了主人的一车瓦罐。”这句话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挥想象,最后骏马会对“年轻的马”说什么?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他服从了命令,仔细瞄准目标,开了一炮。
硝烟过后,军官们纷纷拿起望远镜。
“干(gān gàn)得好,伙计!这座农舍(shě shè)看来不太结实,它全垮了!”将军连声喝(hē hè)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错误的用“/”画去。
【2】认真阅读划线部分。
(1)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的手法。
A.比喻 B.夸张 C.对比
(2)这种写法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炮手炸掉自己的房子以后,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新来的看门狗
尼尔斯饿得肚子咕咕直叫,他怎么也睡不着。“我得去找一点吃的。”尼尔斯划着一块漂浮在水面的小木板慢慢靠近岸边。他刚上岸还没站稳脚步,忽然听到一阵响声。他顺着声音看去,发现几米开外的一个大窝里有一只正在睡觉的母天鹅,又看到一只狐狸正蹑(niè)手蹑脚地准备走近母天鹅的窝。尼尔斯忘了刚刚天鹅对他的傲慢无礼,连声大喊:“天鹅!快起来!危险!狐狸来啦!”
天鹅站起来,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狐狸本可以(扑上 跑过)去,可他却掉转头向尼尔斯奔过来。尼尔斯定睛一看,真是冤家路窄,是狐狸斯密尔,赶紧拔腿就跑。
前面不远处有两个干完活正准备回家的男人,尼尔斯拼命跑过去,紧跟在他们身边,狐狸(紧随不舍 依依不舍),离他们有三两步远,但却不敢凑近。
两个男人什么也没有注意到,他们一路闲谈,很快走进了一家农舍。尼尔斯跟着两个人来到屋门前,正打算进去,一只看门的长毛大狗,突然从窝里蹿(cuān)出来欢迎主人。尼尔斯一下子就改变了主意。当两个男人把门关上以后,尼尔斯主动和狗打招呼:“你好,我叫大拇指,听说过吗?”
当狗看清楚他的时候,惊奇地愣住了,说:“原来是你,早听麻雀议论过,你人不大,办的好事可不少。”
尼尔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可别这么说,现在我特别希望得到你的帮助。后面有一只狐狸正在追我呢!”
“哦,我已经闻到狐狸的味儿了。”看门狗说:“有我在,他敢!”
“我有个主意,你能帮帮我吗?”说完,尼尔斯和看门狗一起(闯 钻)进了狗窝,小声地商量起来。
过了一会儿,狐狸从房子拐角处(探 伸)出了脑袋,他看看四周一片静悄悄的,就慢慢地靠近了狗窝,他知道尼尔斯就在里面。
他盘算着怎样才能把大拇指引出来,忽然看见看门狗把头从窝里伸出来,大声狂叫:“滚远点,臭狐狸!小心我咬死你!”
狐狸冷笑着说:“你行吗?我知道你拴着链(liàn)子呢。有本事,你过来!”他还故意把身子往前凑了凑。
“哼,小心点!”看门狗边叫边纵身往前一个长蹿,一下子就把狐狸扑倒了。原来,看门狗脖子上的锁链早已经被尼尔斯解开了。
狐狸吓晕了,躺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看门狗叼起他的后脖颈拖到窝边。尼尔斯拿起锁链在狐狸脖子上绕了两圈,把他牢牢地拴住了。尼尔斯对着狐狸说:“从现在起,你就得做一只忠实的看门狗了。”
——节选自《骑鹅旅行记》
【1】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在下面的括号里用“√”标出正确的字词。
狐狸本可以(扑上 跑过)去 (闯 钻)进了狗窝
狐狸(紧随不舍 依依不舍) (探 伸)出了脑袋
【2】独自寻找食物的尼尔斯发现天鹅有危险,急忙______________,没想到____________。他想到一个主意,并且得到了______________的帮助,抓住了_______________。
【3】从“尼尔斯定睛一看,真是冤家路窄,是狐狸斯密尔,赶紧拔腿就跑”一句,可以看出他们以前__________________
【4】长毛狗以前没见过尼尔斯却知道他,还愿意帮助他,是因为______________
【5】看门狗说:“有我在,他敢!”
(1)加点的句子要读出(疑问 肯定)的语气。(在正确答案下画“√”)
(2)看门狗的意思是
【6】“尼尔斯和看门狗一起进了狗窝,小声地商量起来。”你觉得他们会商量些什么?请把你的猜测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喜欢尼尔斯吗?为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简要地写在下面。(最少要写出两条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与我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合称三大节日,人们非常重视。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忧国忧民,投汨(mì)罗江,以身殉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旧时各家在门旁插上菖蒲和艾叶,张贴纸符,在中堂悬挂钟馗画像。小孩子还戴绣有老虎的肚兜,穿绣有老虎的鞋,佩艾草香囊。在五月初四,家家还用芦叶包裹糯米煮食,称为“粽子”。粽子用青芦叶 竹叶包米 馅用红豆 蚕豆瓣 红枣片 咸肉 鲜肉 火腿及虾子酱等 形式多样,有斧头形、小脚形、圆桶形等。上午,洒雄黄酒、悬艾草,以驱除毒蛇、蜈蚣、壁虎等。吃午饭时,再饮上几杯雄黄酒。据说蛇类最怕雄黄,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那天饮了丈夫许仙倒的一杯雄黄酒而醉显原形的。
端午吃粽子、饮雄黄酒、备节日佳肴的习俗久盛不衰。
【1】请在短文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__________而定的节日,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三大节日。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端午节起源于春秋后期,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_______)
②在五月初四,家家还用芦叶包裹糯米煮食,称为“粽子”。 (_______)
【4】短文中提到的端午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知道的端午节的习俗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妙笔生花。
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你仔细观察下图,用上这种方法,围绕下面的中心句,把这句话写清楚、写具体。
海底的动物形状千奇百怪。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我把桃子装进汽车。(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很后悔,居然没有问他的姓名、地址。(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天天夜里到北站附近的旱桥下帮菜农推菜。(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道诚实和信任不比金钱更重要吗?(换个说法,句子的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加点词造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修改病句。
(1)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________
(2)小朋友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________
(3)她穿着一件白色的上衣和一顶红色的帽子。
________
20、修改病句。
1.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约而同地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读完后,大家热闹地鼓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天的九寨沟风景区,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动结束了,同学们连续走出了会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一庆祝会上,小红跳了一段优美的舞蹈,一首动听的歌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课余爱好,有喜欢养小动物的,有爱好体育运动的,还有喜欢唱歌跳舞的……,你的课余爱好是什么?是怎么做的?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乐趣?先说一说,再写下来。题目自拟。